诗经桃夭中的爱情故事(诗经系列之六十里桃花)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桃夭中的爱情故事(诗经系列之六十里桃花)(1)

桃之夭夭,淑女窈窕

要论诗经中最出名的篇章,《桃夭》绝对是有力竞争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样的句子谁不喜欢,谁不传颂呢?那是春天的十里桃花的灿若云霞,那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若阳春三月,十里桃林,缘定三生,君子如玉,淑女窈窕,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平淡的生活也因为桃花盛开而充满梦幻,可以说是新嫁娘的童话了。我们吟诵《关雎》可见其质朴,但只有《桃夭》才是民族浪漫的源头,无论是《离骚》之雅,唐诗之煌煌大气,宋词之婉约柔美,不都是这种浪漫的传承吗?

我们从桃树说起,桃树在中国人的文化中的象征意味太丰富了,神话时期都有关于桃树、桃林的传说。传说在上古时期,有鬼蜮,其中有桃林,桃林有神,名叫神荼、郁垒,专管天下鬼魂,若鬼魂为害,则捉住喂老虎,因此天下鬼神皆怕二神。这两个神据说也是最早的门神。后来传说中老虎吃人后,其鬼魂会成为伥鬼,继续为老虎将其他人骗过来吃掉,即所谓“为虎作伥”,未必不是受这个神话传说的影响。或许由于神荼郁垒所居,人们也愿意相信桃树具有驱鬼功效,桃木剑也是经常出现在相关影视作品中的捉鬼道具,几乎是道士必备。从我们文化的源头,桃树就已经有神秘色彩,可谓跟脚不凡。

桃树既有如此神效,桃子更不必说。其形状讨喜,滋味甜美,历来为人所爱,甚至将其神化,认为有蟠桃为神仙所食,有长生之效。最出名的莫过于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各路神仙汇聚一堂,只为了几颗小小的桃子,似乎寒碜了点,但也可见蟠桃的珍贵,真能延年益寿,举霞飞升啊。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蟠桃、闹蟠桃会的情节更是妇孺皆知,一只猴子的翻江倒海正是从十里桃林开始,真可谓俏皮风流。

事实上,蟠桃会并非吴承恩杜撰,而是有典故的。在班固所著《汉武内传》中有记载,汉武帝求仙,曾得王母接见,并“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从记载来看,这桃子应该是本土毛桃之类的,个头也不大。汉武帝应该没有吃到真正的仙桃,否则他现在应该还活着,那对天下不知是福是祸呢。

不过这个王母可不是玉帝的夫人,而是神话传说中的女仙之首,居昆仑山,最早出自《山海经》,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按照《山海经》记载,这个王母长得可一点也不端庄,而是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感觉有点像“乘赤豹兮从文狸”的山鬼。只是民间传说强行将她同玉帝来了个拉郎配,古人花好月圆的心愿可真是强大。孙悟空偷吃蟠桃的情节也在西游记话本中有记载,不过此时的孙悟空本领有点不济,偷了蟠桃之后,被西王母抓住,打了铁棍,至今肋骨作疼。结果还是被唐僧怂恿偷桃子,真让人不知如何评价。

最浪漫的还是桃花。一句“灼灼其华”就把桃花盛开时那如火焰热烈的明媚展现的淋漓尽致,真是神来之笔。何谓灼灼,就是如升腾的火焰一般,灼灼桃花如火焰燃烧,温暖而热烈,正如新婚燕尔,情感浓烈,醉人心脾,实在是春天最美的景色。

灼灼桃花也启发了后世无数美丽的诗句,有“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怅然若失;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味悠长;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趣味盎然;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潇洒闲适;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放达玄幽;有“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的疏狂自许。更有桃花马、桃花潭、桃花源、桃花酒、桃花运,只要有桃花,生命就有了浪漫浓烈的底色,有了旖旎的风光,桃花实在是寄托了太多骚人墨客的无尽情思,也寄托了寻常巷陌的生活情趣。

桃花,从《桃夭》开始已经成为我们表达浪漫的独有方式,桃花运更是爱情顺利的代名词。恐怕只有中国人才能明白这其中的浪漫吧,对于外国人来说,“peach just be peach.”对于我们来说,桃花是一首寄给恋人的情诗。

忽见窗外桃花开,红霞漫天伊人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