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5章妙解,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德经第45章妙解,道德经第三十八章(1)

大军书法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新说:

上乘的德行,就如孔夫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一方面是认识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思维方式符合道的运行规律,从最基本的角度来说,就是从来没有考虑所做的事情与行为是不是符合德,因为把事情做得最好,就是最上乘的德。因此,人除了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思维方式。

所谓下德,就是事先制定了道德标准,处处以道德标准衡量人与事,道德标准与人的行为、事情、目的是相脱离的,要求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按照制定的道德标准去行动,而不管所做事情是不是能做成、能做得最好,只要按道德标准去做了就是有德,如果事情超出了道德标准的范围,就是失德。因此,按道德标准去行为,而不考虑事情本身的实际作用,实际上就是无德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说的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做的却是谋私利,往往有些人还把谋私利说成是为了符合道德标准,凡此种种,看起来不失德,实际上已经是无德了

当然,并不是说建立道德标准不好,而是要注意的是道德标准要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服务于人的成长发展进化。老子实际上也是提醒人们,要防止道德走向空谈和为私欲庇护的方向。

记得《庄子》里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庄子拜见鲁哀公。鲁哀公说:“我们鲁国的儒士很多,而崇尚您道家学说的人却很少。”庄子反驳说:“不是这样的,鲁国的儒士很少。”鲁哀公说:“整个鲁国从上到下都穿儒士的服装,怎么说缺少儒士呢?”庄子说:“我听说,头戴圆形帽子的儒士,知晓天时;脚穿方形鞋子的儒士,通晓地理;身上佩戴有彩色纹络美玉的儒士,遇到重要事务能当机立断。真正有这些学问的人,不一定穿这些服装;而穿这种服装的人,又未必有这些学问。如果您认为我说得不对,为什么不向全国发布这样的命令:‘不懂儒学而穿儒士服装的人,以死罪论处。’试试看结果如何?”

于是,鲁哀公按庄子说的发布了一道命令。五天以后,全国就没有敢穿儒士服装的人了。只有一个男子汉穿着儒士服,站在宫廷的大门外。鲁哀公立即召见了他,向他询问国家大事,无论怎样变化内容,都能对答如流,没有卡壳的时候。庄子说: “鲁国作为儒家的故乡,只有一名真正的儒士,能算多吗?”

具有上乘德行的人,总是按客观情况去做事情,并把事情做到最好。按客观之道行事,能把事情做得符合目的要求,这就是无为状态。不是从自己的私心角度去做事,不凸显自己的作用或作为,就是无以为。而具有下等德行的人,做事恰恰相反,一方面按道德标准去做事,另一方面却以自己的私心为本,对道德标准进行灵活运用,在达到自己的私心目的的同时,自以为不失道德标准,把形式上的作为做到位了,让别人都觉得是有德的,这就是有意做作。

道与德是无私的,如果完全合乎道行事,就不需要考虑德的情况,如果按道的旨意行事就称为德,如果不按道的旨意行事,社会就会混乱,失去了行为的准绳,那么怎么办呢?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考虑,就退而求其次,崇尚仁,上仁是无条件发自内心的爱与仁慈,没有分别心,就如博爱一般,不是爱这个不爱那个,不是爱这群人不爱那群人,那么人世间就少了许多战争与争端。如果仁爱都做不到,那么就用正义、公义为标准来定人世间的秩序,就是义,上等的义,是大公无私的,就像现在的律法,不是为这群人服务,也不是为那群人服务,是大家都要遵守的道理。如果连基本的义都做不到,背信弃义充满于世间,那么,就只好再退一步,用礼来维持基本的秩序,就是有话语权的人强行制定些规矩来让人遵守,但却经常陷入无人响应的境地,虽然上礼之人也是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但是却是以私心为主体,更多的时候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强人所难,逼人就范。

道德仁义礼,是从前到后,从高到低的产生过程,是从道的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到人的有为而不断妄为的发展变化过程。根据这个过程可以形成两条道路:一条是顺向的没落之路,即是道德仁义礼,人从最初的合于道后退而求德,德失而求仁,仁断而求义,最后退化到求礼,用礼来维持基本的秩序,社会已经丧失了内在的秩序与规矩,那么,礼就成了忠信不足的产物与祸乱的开端了;另一条是逆向的进化之路,即是礼义仁德道,即人在与自然万物、与人之间的抗争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自觉地进化,从认识礼开始,进而认识仁、认识义、认知德,最后能把握道,使世界更美好。如果更进一步,每个人都应该把握好自己,是在顺行的路上还是在逆行的路上,顺行会觉得容易,逆行会在艰苦的努力中收获幸福。

在世间那些自以为有先见的人,实际上是在倡导仁义礼,看起来聪明睿智尽显大道的光华,实际上是愚昧的开端。因为道是无为的,用自己的想法拼命折腾,不是道呀。因此,真正向往、追求道德的人,为人处事立足根本,朴实敦厚,不处于表面的虚华境地,不追求人为的无根繁荣,时刻祛除另一条道路的侵蚀,使自己始终处在探索道的路上,也就是居于立足之道,不居于容易迷惑心智的浮华之地。这就是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45章妙解,道德经第三十八章(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