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水管水的心得体会(新春走基层从捕鱼人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我叫余吴牛,今年36岁,以前是一名专业渔民,2020年2月份来到公司,现在是一名技术员,每天的工作就是从事淡水贝类繁育和调研。”记者来到位于芜湖市弋江区金山小镇农庄的安徽水韵淡水贝类繁育科技有限公司里,1985年出生的余吴牛正在和同事们进行河蚌分类,曾经担任过“渔民队长”,有着近20年渔民经验的他做起这项工作来,显得得心应手。“我早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种蚌和亲本(种蚌)挑出来,等它们长成熟了之后,进行繁育,再把幼苗放到盆里,每天进行换水,观察着它们一天天慢慢长大。”

关于治水管水的心得体会(新春走基层从捕鱼人到)(1)

关于治水管水的心得体会(新春走基层从捕鱼人到)(2)

与一般人印象不同的是,这些等待繁育的河蚌,并不是拿来食用,而是用来治理农村污水与生活污水。“我们是通过投放淡水贝来净化农村的污水。淡水贝会吸入污水,吐出清水。据统计,一只成年淡水贝一天可过滤1000——2000斤污水。我们做过一些实验,淡水贝对污水中的悬浮物去除率能高达80%到90%,氨氮、磷去除率30%——40%左右。”该公司技术负责人王伟告诉记者。

余吴牛出生于1985年,2001年就开始结过父亲的班,成为了一名职业渔民。2014年之前,余吴牛和家人一直生活在住家船上。2014年初,在芜湖市的渔民上岸工程帮扶下,余吴牛在弋江区澛港新城分到了一套九十多平米的房子,从此“洗脚上岸”,告别了“水上漂”的生活。

从水上捕鱼到水质净化,余吴牛说自己是一辈子都离不开水。2018年,为坚决打赢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芜湖市弋江区对辖区内的渔民进行转产安置工作,作为渔民队长的余吴牛积极响应配合。虽然从小打鱼为生,但余吴牛清楚地知道,“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对生态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小时候见到江豚都是一群群的,好几十头在江面上跳,后来慢慢的就看不到了。在打刀鱼的时节,以前我们早上出去,傍晚回来卖刀鱼,都是用竹篓子装,然后送到鱼贩子那卖。近几年已经开始用小盆子装,盆子里面也就几条刀鱼……”

关于治水管水的心得体会(新春走基层从捕鱼人到)(3)

逐渐减少的产量、不稳定的生活、越来越下滑的收入,让余吴牛和年轻一些的渔民认识到,转型刻不容缓。去年遭遇到新冠疫情后,余吴牛的生活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就在他想着下一步该如何走的时候,芜湖市弋江区政府的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来,将余吴牛推荐给了安徽水韵淡水贝类繁育科技有限公司。有着渔民经验的他很快取得了新的工作,月收入五5000元加上五险一金的待遇不仅让他感受到了稳定。更重要是,新型生态治理理念和水生软体动物培育技术让曾经以水为生的他有了新的视野。“我是真心喜欢现在从事的工作,在现在的岗位工作很开心。我以前打鱼时,看到河蚌,会说,这不就是水菜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谁也不知道,小蚌是怎么来的,怎么培育大的。在这里工作,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它们能净化农村污水啊。”

从曾经的渔民队长到现在的科级公司技术员,余吴牛的转型可以说是芜湖市弋江区退捕渔民就业安置的一道缩影。弋江区农水局工作人员夏云兴告诉记者,该区建档立卡的142户517人退补渔民,已100%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安置。“我们区坚持退捕程序、系统录入、建档立卡‘三个精准’,对退捕渔船渔民基本情况,开展逐船逐人入户核查,并逐户核实渔民社保、就业培训、创业帮扶等情况,确保‘不落一船、一户、一人’。”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孙芮

编辑 向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