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初崇尚黄老之学后来怎么样了(汉朝之初即盛行的)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时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以确保刘氏江山绵延不绝、永世长存?
当刘邦与大臣陆贾谈论起此话题时,陆贾认为,专任刑法是秦朝存世短暂、迅速覆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建议刘邦吸纳儒家学说,“行仁义,法先圣”,以求邦固家宁。
陆贾(画像)
陆贾的思想反映了汉初封建统治阶层中的部分人认识到,单纯地依靠严刑峻法统治天下是危险的,应该寻求别的思想工具予以补充,甚至是替代。
刘邦虽然觉得陆贾说的有道理,但他没有完全接受。这是因为,儒家学说原本是奴隶制下出现的意识形态,如果不加以改造,是不能满足封建王朝的政治需求的。
最终,汉朝初期的上层统治者们经过一再地探究、比对发现,“黄老学派”的思想理论有利于汉王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巩固封建政权。
“黄老”即黄帝和老子。黄老学派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派,它提倡刑名之学,接近法家的学说。
老子(画像)
“黄老学说”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又并不提倡完全无所作为,而是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这与韩非所主张的“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等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随着汉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一锤定音,黄老学派的某些思想被改造,使之成为了“以法为主,以礼为辅”的一种理论形态。
这种理论形态赋予“道”以新的解释,强调“道生法”,守道就是遵法,法和礼仪相辅而行,追求“清静无为”,从而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目的。
但是,汉高祖刘邦没有彻底否定秦始皇的法治传统,主张在“汉承秦制”的前提下,兼用“德治”,“守而勿失”。
当时,有些儒生在竭力倡导“仁义”、“德政”的同时,也主张“无为”。如,陆贾在他的《新语》中说:“夫道莫大于无为”。
汉初推行黄老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曹参。他在担任齐国的国相时,听说胶西有一位盖公,“善治黄老言”。于是,曹参就派人将其请来求教。
曹参(画像)
盖公跟曹参讲了一些“治道贵清静而民定”之类的道理后,曹参就照着去做。结果,曹参相齐九年,使得齐国出现了相对稳定的良好局面。
曹参继萧何为相后,更是在全国积极践行黄老学说。直到汉景帝时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黄老学说在汉初的政治舞台上盛行了六十多年。
它帮助汉王朝在秦末残破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站稳了脚跟,重建了封建统治秩序。
不过,“黄老政治”提倡的“无为而治”,也使得一些地方割据势力得以恣意妄为,不断谋取政治、经济力量,以至于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政权。
吴、楚两个诸侯王国引领的“七国之乱”,就是汉朝初期,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对抗朝廷,进行叛乱分裂活动的一个突出而典型的事件。
这一事件,根源于汉高祖刘邦的一个治国思路。他认为,秦始皇废弃“分封制”,招致了秦王朝的“孤立之败”。
汉高祖刘邦(画像)
因此,刘邦在剪除异姓诸侯王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企图以此加强对全国各地,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统治。
令刘邦没想到的是,时日一久,随着吴、楚等同姓诸侯王国势力的日益壮大,他们竟然成了一个个心怀异志的独立王国。
汉文帝时的政论家贾谊就当时的天下形势,曾冷静地指出,汉王朝就像一个全身患肿病的人,手指头不能随意屈伸,疼起来要命。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成为痼疾,就会葬送汉王朝。
汉文帝刘恒根据贾谊的意见,让部分王国“瘦身”,使之由大变小,以削弱诸侯王的力量。同时,把自己的儿子刘武封在梁国,作为都城长安的外围屏障。
汉文帝刘恒(画像)
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藩”,剥夺诸侯王国的部分领地,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当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着手整治严重威胁着中央政府的诸侯王国时,一场酝酿已久的、西汉封建王朝和同姓诸侯王之间的战争爆发了。
汉景帝刘启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个诸侯王国联合发动了武装叛乱。
“七国之乱”虽然来势汹汹,但它违背了天下苍生“休养生息”的意愿,故而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支持。叛乱爆发三个月后,就被太尉周亚夫统帅的大军平定了。
“七国之乱”警醒了汉王朝,并促使它尽快解决诸侯王国的问题。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把各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同时,裁减了各王国的官吏,降低了他们的职位。
汉景帝刘启(画像)
这样,各诸侯王国的独立地位被取消了,变得如同朝廷直辖的郡县。
“七国之乱“,从反面教育了汉朝的统治者,必须进一步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和奴隶主残余势力的斗争。
如此一来,“清静无为”可以融通各种势力,使之相安无事的理论破产了。事实证明,地方割据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乱为”,就会为所欲为;就会兴风作浪,就会危及中央政权!
于是,至此,已经不能适应汉王朝统治所需的黄老学说,悄悄地退到了历史的帷幕后面去了。
主要参考文献:《汉书》、《史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