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演出的话剧 的沪语版话剧雷雨首演
2月9日,备受期待的沪语版话剧《雷雨》迎来首演。继风靡一时的沪语电影《爱情神话》和一票难求的沪语话剧《繁花》后,这部由宝山沪剧团用上海方言演绎的经典作品在这个新春又为“沪语热”添了一把火,也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上海方言文化的魅力。
昨晚,中国大戏院一楼的大厅里人头攒动。正式演出七点钟开始,刚过六点,就有许多热情的观众冒雨赶来,不少观众在大厅里与主演海报合影,老戏迷们聚在一起讨论交流,还有许多年轻的面孔和长辈们一起慕名前来观剧,对于即将开始的表演,大家满怀期待。
有观众表示:“不少人之前都看过普通话版的《雷雨》,此次沪语版的《雷雨》对于大家来说十分新奇,剧中沪语的表达和运用对于上海人来说也十分亲切。”
此次沪语版话剧《雷雨》的演员班底来自宝山沪剧团。创作期间,导演吴汶聪带着大家将《雷雨》的原著反反复复读了七八遍。方言版话剧完全按照曹禺的《雷雨》剧本打造,尽量不做改编、删减。据介绍,此次剧方着重于用语言来赋予作品魅力。
对于此次演出的沪语版话剧《雷雨》,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也已经酝酿许久。看到不久前沪语电影《爱情神话》的大火和沪语话剧《繁花》的一票难求,她感受到观众们对于沪语文化的热衷再次升温,这更坚定了她排演沪语版话剧的决心和信心。因此,她决定在经典作品沪剧《雷雨》的良好基础上,排演一版脱离沪剧影子的沪语版话剧《雷雨》。
“我们主要的目的是想看一下市场的反响。最近这些年,沪剧的市场一直在萎缩,未来,地方戏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华雯带领宝山沪剧团制作了沪语版话剧《雷雨》,将它推向观众和市场,希望通过这部沪语话剧《雷雨》为沪剧“引流”。
在这部剧中,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扮演主角之一的繁漪。作为一名沪剧演员,华雯几乎拿过包括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在内的所有表演艺术大奖,代表作《挑山女人》更是获得了金鸡奖最佳戏曲影片、“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大奖,但主演话剧对她来说却是人生第一次。对于整个宝山沪剧团来说,本次话剧的排演也是一次挑战和突破。
主创团队在排练沪语版话剧《雷雨》
说起排演过程,华雯一度觉得作为沪剧演员,脱离了沪剧“唱”的羁绊,只是使用上海话演出应该会方便许多;但是在排练中,她才发现:其实,“说”比“唱”更难。
“离开了唱,演员就要用上海话来演话剧,但话剧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唱沪剧的表达方式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在对词的时候反复练习,克服了许多难点。”
此外,曹禺先生写的《雷雨》的故事发生在天津,所以剧中的台词全部是典型的北方普通话。为了让上海观众听得舒服、习惯,在翻译台词时,团队还要着重将台词变成上海话的语言习惯,这其中,难度不小。
为了让演员的台词能符合上世纪30年代的语境,华雯特地邀请了朱信陵、王燕两位资深沪语播音员对剧本进行“本土翻译”,逐字逐句地抠台词,只为找到最贴合剧本原义的沪语表述。
此次沪语版话剧《雷雨》还有诸多亮点。据介绍,这次的主创团队中基本90%都是年轻人,大部分都是在国外留学的戏剧专业研究生,剧方希望通过更加年轻化的团队为表演注入更多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同时,话剧在舞美、音乐、服装方面也有所改变和创新。这次的演出采用了一个人物一套服装的方式,每套服装都制作得非常精致,既符合故事的逻辑,也强化了人物的符号记忆。话剧的舞美设计也颠覆了观众传统想象中的公馆样式。在音乐方面,话剧采用了MIDI合成的电声乐作为配乐,力求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剧体验。
作为演艺大世界新春第一个首演剧目,沪语版话剧《雷雨》于2月9日到14日在中国大戏院连演,让观众在原汁原味的上海方言文化中度过一个丰富美满的新年。
来源:上海宝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