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报纸经典标题,一百多年前的报纸趣闻

中国小康网讯 1873年,清朝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报业,实际上我国唐代就有报纸了,而到晚清产生了我国最早一批现代报人。本文就撷取晚清时期新闻记者趣闻,一窥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

十九世纪的报社不像现在,有社长、总编和编辑等职位,而是叫总经理、主笔。总经理主管一切行政事务,主笔则负责编辑上的事宜。所以总经理相当于社长,总主笔相当于总编,主笔便是编辑了。

此外,报社还有专职翻译。因为那个年代,国人对国外新闻不重视,所以路透社之类的不会印中文报纸,要是有国际大事发生,翻译就从《字林西报》上面转译出一两则。

民国报纸经典标题,一百多年前的报纸趣闻(1)

清朝明信片上的《字林西报》大楼

那时候报社的校对,一般只有一两个人,因为错别字很少。新闻分三个部分:一是要闻,就是北京新闻;二是本埠新闻,三是外埠新闻。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通讯社,所以可以当天发电报。消息灵通的报社会用自己的专电。

外埠新闻就是除北京以外的各地新闻。那个年代只有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有通讯记者,每个月没有多少条新闻,只有上海南京、苏杭江浙等繁华府市,有报纸的分销处,新闻稍微多一点,但除非有重大事件,才能发专电。

本埠新闻,是最不受重视的。因为上海的报馆都开在租界内,天天报道的都是打官司,记者送来的稿子都千篇一律。

那个年代的报纸编辑叫混合编辑,用一种只能印一面的油光纸。平时是一大张,要是加半张,叫“附张”,专门刊载各省奏折。“正张”报纸的版面,头条是一篇社论,接着是上谕、宫门抄;在下面便是各地新闻、本埠新闻、洋商广告。有意思的是,广告比新闻多。

晚清时期的报业,一般编辑经过试用期后正式上岗,还要和编要闻和本部新闻的两位主笔通力配合,比如有人请假了,另外两个人就可代为发稿。

而报社主笔在自己所编的栏目里,从当天发的新闻中,选重要的写个极短的时评。时评一就是要闻,时评二、三就是外埠新闻和本埠新闻。

当时的社论动辄长篇累牍,反倒不如时评引人注目。普通读者打开报纸,第一眼先看要闻与专电,其次才看本埠新闻与外埠新闻。顺便就把一二百字的时评一起看了。最后才读社论。而那时候的报纸都是文言,没有标点,也是当时的特色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