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奇隆版本梁祝(吴奇隆版梁祝原来这个爱情惨剧)
《梁祝》:徐克导演,吴奇隆、杨采妮主演
梁山伯和祝英台,为爱舍命,成为千古绝唱,也成为十足的悲剧。
为什么会酿成这样的悲剧?
透过吴奇隆和杨采妮版本的《梁祝》,透过这部电影里的5个经典人物,我们可以一探究竟。
1.“在一起”的欢喜:“你女扮男装,我还是爱上了你”
官二代女孩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认识了草根男孩梁山伯。两人第一次见面实在是太有趣了!
因为是女儿身,祝英台被安排住在了“图书馆”里。天色黑了,她正准备脱衣休息,却隐约听到有叹气声——“唉!”
环视四周,分明没有别人,她以为自己听错了,可忽然间,又听到一声“唉”。
她心中忽然生出莫名的惊恐:
“难道这屋里真的有别人?”
恰在此时,一直蒙在被子里读书的梁山伯掀开被子,钻了出来。
吴奇隆饰梁山伯
这深夜时分,就在自己身后,忽然冒出一个大男人,祝英台被吓坏了,她质问说:
“你怎么在这里?!”
说着就要去打。
一番争执后,梁山伯起身要走,但祝英台可能觉得自己有点害怕,就建议说:
“不如你留下,你看你的书,我睡我的觉!”
此后,他们就这样开始了夜夜共处。
后来他们甚至睡到了一张床上,祝英台为了“安全”,在两个人中间放上了一碗水,谁也不准越界。
两人可谓是朝夕相处,到了白天,又一起上课。
祝英台作为一个插班新生,基础也是极差,在遭遇到老师“刁难”的时候,梁山伯总是“出手相助”,自己也多次被连累。
两人一起受罚:举琴
就这样,梁山伯和祝英台“日久生情”了。每天看到对方,他们的眼睛里都放着光芒。
爱情的模样
不过那时,梁山伯还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
2.生离死别之痛:“你去了,我也绝不苟活!”
后来有一次,梁山伯帮祝英台整理衣服,不小心摸到了她束胸的背带,那一刻,他知道了她是女儿身,但没有说出来。
直到祝英台受到梁父的召唤,突然要赶回家中,在分别时,祝英台对梁山伯满满都是不舍,终于将自己是女儿身的事情坦然相告,没想到梁山伯说:
“我早已知道你是女儿身。”
那颗叫做爱情的种子,早已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并且蓄足了力量,所以在即将分别的这一刻,再也按耐不住地爆发了。
他们紧紧拥抱,不愿分离。
依依不舍的梁山伯和祝英台
但拖到最后,还是不得不说再见。离别之时,梁山伯答应祝英台,他一定去她家里提亲。
几天后,梁山伯穿上自己的县令官服,去提亲了。可惜,这官位在祝父眼里不值一提,毫不客气地就拒绝了。
这一天,梁山伯被乱棍打出祝家,祝英台也被父母锁在了房间里。
原本美好的爱情,急转直下,成了彻底的悲剧。
回家后,梁山伯卧床不起。
第二天,祝英台的母亲找上门,对梁山伯说:
“为了让我的女儿死心,好安心嫁给马文才,请你写一封信给她,就说你志不在儿女情长,放弃了。”
他当然不肯写,但又一想,也不能让心爱的女人一直活在爱而不能得的痛苦里,所以答应了祝母的请求。
可是,写下的每一句话都“言不由衷”,没写几句,梁山伯就吐血而亡了。
他的心里是有多痛啊!
后来,这封血书,或者叫遗书,被祝母带回家中,又被丫鬟偷去,交给了祝英台。
看到血书的祝英台,心里很清楚,她最爱的人死了。
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前痛哭
故事的最后,祝英台在被迎娶去往马文才家的路上,途径梁山伯的坟冢,她哭死在了他的坟前。
3.这一场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谁?
如果要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找一个罪魁祸首,就是祝英台的父亲。
祝英台的父亲和母亲
祝父是官场中人,他一心想的,就是怎么提高自己和祝家在官场上的地位,也正是为了跟一个有势力的人家联姻,他决定把自己女儿,嫁给一个叫马文才的官二代。
作为父亲,他心里根本没有女儿的幸福,有的只是权力争夺和随着而来的面子。
在吴奇隆、杨采妮版的《梁祝》里,在祝英台的眼泪都变成了血红色的情况下,祝父依然没有妥协,依然坚决要把她嫁给马文才。
这样的“官迷”父亲,这样眼里没有女儿的父亲,也是世间罕见了。
在这一场双双殒命的爱情悲剧里,他就是那个“罪魁祸首”。
不过,再往更深的层面去思考,作为这场爱情悲剧的“施害者”,他其实也是一个“受害者”。
在故事发生的当年,也即历史上的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为盛行,正是在这一时代文化的禁锢之下,祝父一心想做官,还想做大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女儿一生的幸福。
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不受制于时代的禁锢有多难。
当时我们以为的主流、潮流,在多年后回望时,会发现只是一个陷阱和圈套。
当时以为的正确无比,后来会发现错得离谱。
时代文化强大的力量,就是这样制造了许多个人和家庭的悲剧。
4.跟祝英台“同病相怜”的母亲,为什么没有出手相救?
让时光回到当年,回到祝英台和梁山伯还没有殉情之前,如果说有一个人本可以扭转局面、避免悲剧的发生,我想应该是祝英台的母亲。
祝母年轻的时候,也曾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也曾跟祝英台一样,跟一个男子深情相恋。
遗憾的是,后来她放弃爱情,嫁给了一个有钱人,就是祝英台的父亲。
所以,当女儿祝英台面临跟她当年一样的难题,她太能理解女儿了。
如果她能强大一点,坚定一些,跟女儿一起反抗这被联姻的命运,故事也许就是另一个结局了。
祝英台母亲,一直在讨好丈夫,牺牲女儿
但作为女人,她被当时“嫁夫从夫”的观念深深禁锢了,她愿意屈从,也不停地教导女儿去服从。
结果,女儿对有情人的情,超出她的想象,女儿的倔强,更是让她没有想到。
明知女儿不愿意,却强行要求其联姻,结果,连女儿也失去了。
不知道后来的祝家发展怎么样了,假如当年真让梁山伯这个县令迎娶了祝英台,谁能说发展就一定不好呢?
受门第观念禁锢太深,看待未来的眼光又太短浅,所以酿成了一个家庭的悲剧。
5. 画龙点睛之笔:出家的和尚,祝母的旧情人
在吴奇隆、杨采妮版本的《梁祝》里,有一个叫若虚的出家人,也是祝母当年的旧情人,堪称是“点睛之笔”。
若虚“警告”祝英台母亲
在得知祝母竟然和祝父一起强迫祝英台嫁给马文才后,他曾找到祝母,说出这样一番话:
“你们什么都有,却贪得无厌,别人的东西也想要。”
话语有些隐晦,意思是说:
“其实你们祝家已经什么都有了,眼里却只看得见那些比你们拥有更多的人,他们有的,你们也想要。”
一无所有的出家人,真正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及这个世界上的人。
梁山伯和祝英台这对有情人,能在茫茫人海之中遇见彼此,然后相知相恋,是何等的幸事!
可是,遇到那样贪婪的父亲、懦弱的母亲,又是何等的不幸!
一场最美的爱情,就这样败给了时代对人性的禁锢,以及这禁锢之下人性的迷茫和贪婪。
放眼今天这个社会,相爱的环境自由了,那样情比金坚的爱情,却少见了。
或许,我们的爱,我们的情,又在这个新时代,被另外一种东西禁锢了,这个东西不是别的,就是对金钱的崇拜,对成功的痴迷。
我们的内心没有净土,不足以孕育那样一份至纯、至坚的爱情。
时代在进步,可那些禁锢个人的时代力量,从未消失。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时代当中的“另类人”,可能恰恰是那些活得最明白的人。
借用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这个概念来说:
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选择从众,一方面会让个人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必然走进某种群体的迷茫之中。
从众心理下的从众行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