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与杜秋娘(杜秋娘因善咏唱金缕衣)

杜秋娘因善咏唱《金缕衣》,受宠于唐宪宗李纯,封为秋妃

唐宪宗与杜秋娘(杜秋娘因善咏唱金缕衣)(1)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缕衣》)

我国是一个诗国,特别是诗歌鼎盛时期的唐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社会历史和重大的政治事件,同时,也触摸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其细微之处。这里所要赏析的杜秋娘《金缕衣》,就是唐诗中有关劝学和惜阴方面的诗篇。

《金缕衣》,是乐府曲调名。《全唐诗》收载此诗时,作者为无名氏,为《杂诗》第一首,可见作者是无名之辈。诗作为杜秋娘,只有诗人杜牧《杜秋娘诗序》曾约略地说到杜秋娘的身世经历。

她本是唐代金陵人,年方十五,便给节度使李琦作妾。李琦是李唐之宗室,后因反叛伏诛。杜秋娘以罪眷入宫为奴,因善咏唱《金缕衣》,受宠于唐宪宗李纯,封为秋妃。任宫中女官,主管宜春院。

唐穆宗李恒即位,命杜秋娘为皇子傅母。皇子壮,封为漳王,得罪被废,杜秋娘也因此赐归故乡,晚景凄凉,穷老终生。

《金缕衣》是一首七绝。在唐人七绝中,虽比不上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及王之涣的《凉州词》,但由于《金缕衣》作者,有着与众不同的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以及精湛诗艺,因而,清人蕾塘退士孙洙,在编《唐诗三百首》时,慧眼识珠,独把杜秋娘的《金缕衣》推为压卷之作。

这首小诗,确实具有朴实的人性美和理想美。它文字虽短,但蕴藉深厚,语言虽白,但设喻精当。真不愧为言近旨远,发人深省,传诵甚广,脍炙人口的佳作。

且看《金缕衣》的寓意究竟如何:“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前两句,都以“劝君”领起,奉劝人们:要爱惜什么,不须爱惜什么,一抑一场,一反一正,对立统一,形成对比,表达了劝人爱惜光阴的一层完整意思。众所周知,黄金通常被人们视为世界上最贵重的东西。所以,当人们说到最美好、最珍贵的事物时,总是以黄金相比。近年来,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金缕玉衣”,不就是举世公认的无价国宝,值得万分珍重的吗?但《金缕衣》的作者,劈头一句却偏要“劝君莫惜金缕衣”。

“莫惜”,就是不要爱惜,不要珍重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接着读到第二句“劝君惜取少年时”时,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比较而言,用的是先抑后扬,以反衬正的表现方法。“金缕衣”虽然贵重,但人世上还有比“金缕衣”更可宝贵的东西,这东西便是“少年时”。换句话说,拿金子和时间相比,金子不如时间贵重。正如同古人所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所以,诗人才奉劝人们:“莫惜金缕衣”,而要“惜取少年时”。这里的“惜取”意为爱惜。如刘克庄《贺新郎》词所写:“祷祝花神怜惜取,问开时晴雨须斟酌。”“取”字,有选取,寻求之意。“少年”一词,在古典诗文中,多半指的是青年时代。人们的青年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可宝贵的黄金时代。

这正是长知识,求学问,洞明世事、锻炼才干的大好时光。人的一生,也只有一个青年时代,所以,就益发值得“惜取”。“惜取”什么呢?具体些说,就是要惜取光阴,也就是爱借时间。诗人如此循循善诱,劝人以理,动人以情,是很能说服并打动读者的。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后两,虽是转折,表达了另一层完整的意思,但却是承接前两句诗而来,前后意脉蝉联。诗人没有在“劝君惜取少年时”这里停住,而是深入一步生发开去,以花设喻,挖掘出新的诗意。她运用感性形象,对前两句诗所包涵的理性认识,作了新的补充,真可谓锦上添花。这诗句看似信手拈来,但却是从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摄取提炼出来的富于哲理的诗句,是颇耐人寻味的。

由于作者是女性,“花开”两句,又写的是花;如果单从字面上看,便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这表达的是少女惜春待嫁,或劝人及时行乐的主题。其实,这种看法是皮相之见。

固然在古典诗歌中,反映女子珍惜青春年华,盼望及时嫁人的篇章大量存在,但《金缕衣》的诗旨却不在此。这两句诗旨,是在以“花开”和“空枝”,比喻人之年少和年老。乃是一种巧妙的设喻,形象地阐明道理。表明少年时代,正是精力旺盛,朝气蓬勃,青春焕发的美好时期。这时期就像那初开的花朵一般,光辉灿烂,新鲜可爱。

“花开堪折直须折”,“堪”,“可以”或“能”的意思;“直须”,“就须”或“就要”的意思。全句喻意是说:不要错过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别让年华黯然失色,付诸东流。要奋发向上,焕发青春。也是奉劝少年:好好利用自身年富力强的优势,及时努力、有所作为。让自己的聪明才智,放射出奇光异彩。否则,辜负美好时光,不及时努力,珍惜青春,任光阴流逝,等闲度过,那美好的少年时代,就会一去而不复返。

到了那时,就像花谢,剩下空枝,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再想努力,可就晚了。因此,诗人谆谆劝诫人们:“莫待无花空折枝”。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词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也是表明不要虚度年华,免得后悔莫及的意思。

“花开”和“莫待”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有深蕴浓度,堪称诗之警策,确为语重情长,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

由上可见,《金缕衣》是一首勉励少年,爱惜时间,及时进取的诗篇。其思想教育意义,又决不只限于“少年”读者。它所表明的思想观念、哲理意趣,有普遍的典型意义,对任何读者来说,都是值得一读的。宋荤《漫堂说诗》曾说:“诗至唐人七绝,尽善尽美。自帝王、公卿、名流、方外以及妇人女子,佳作累累。取而讽之,往往令人情移,回环含咀,不能自已。此真‘风’、‘骚’之遗响也。”

杜秋娘的《金缕衣》,便是出自一位“妇人女子”之手,叫人“回环含咀”,讽之“令人情移”的“佳作”,不愧为“风”、“骚”之遗响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金缕衣》不但富于思想意义,而且很有艺术特色。这本是一首旨在讲道理,发议论,劝人惜阴上进的诗篇。而这样的诗篇,如果构思不妙,方法不好,是很容易流于空洞说教或抽象议论的。那样势必缺乏诗味,味同嚼腊。

《金缕衣》之所以富于艺术魅力,拨动人们心弦,就在于作者并没有正襟危坐,板起面孔,危言耸听,训诫后生。诗人避免了空洞说教和抽象议论。前两句诗,虽是诗人惜阴观念的直陈,但那却是以“金缕衣”和“少年时”作对比出之。

这样,通过对比,抑与扬相应,反与正相依,便使读者产生了直观感受,易于接受道理,而不显得陈叙平直,说理生硬了。

后两句,诗人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用花开花落来打比方,以喻少年老年,这是把抽象的理性认识,化为具体的感情形象,因而才能生动感人。这些都可见诗人艺术构思和表现方法之高妙。

明代唐诗学者胡震享《唐音癸镜》,曾引杨仲弘的话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这里所谈几方面,《金缕衣》可以说是皆臻完善。

先看“婉曲回环”。这诗的首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就引人入胜,令人心疑。因为这有违常理,何以如此?承接上句又是:“劝君惜取少年时”,由否而是,别开生面。就在这抑扬,反正之间,便有了跌宕曲折,婉转变化。接下来第三句又突然一转:“花开堪折直须折”,乍看叫人摸不清头脑,感到节外生枝。然而稍加品味,便知这是设喻,其中大有奥蕴。

诗的结句:“莫待无花空折枝”,是深入一步,把要表达的意思最终补足。这样起、承、转、合,次第成篇,既有波澜,又有起伏,从而给人以婉曲回环的艺术美感。

次看“删芜就简”。一首七绝,章短字少,格律又严,不易写好。这样字词句章,就要惨淡经营,花费匠心。特别是语言运用,更须字斟句酌。

有人说:七绝当中二十八个字,就好比二十八位贤人,次第安排就座,容不得半个凡夫俗子滥充数。这当然就要求诗人下删芜就简的工夫。《金缕衣》的特点,是诗人多用叠字,不避重复。例如“劝君”、“惜”、“花”、“折”等五字,便叠用重出六次。然而这并非语言冗繁芜杂,而是有意安排,使之互相映照,互相注解。

这是乐府诗中一种常见的体式,容易收到回环婉转的艺术效果。如果去掉重出的六字,实际只用二十二字,就这点说,语言还不简练吗?而且全诗语言,是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

再看“句绝而意不绝”。前人评诗,多以含蓄而有诗味,为上乘之作。沈德潜《说诗碎语》便说:“绝句当以神味为主。”何谓“神味”?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含蓄不尽,使人低徊想象于无穷”的意思。

总之,是要有弦外之音,能够余音绕梁。《金缕衣》恰恰就做到了“句绝而意不绝”。它寄兴深微,言简意赅。读罢全诗,掩卷之后还能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启人沉思,发人深省。

由此几点可见,《金缕衣》是思想艺术结合得很完美的诗篇,《唐诗三百首》收它为压卷,是不无道理的。

(本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