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为什么领头的是时迁(漫话潮汕英歌舞)

最近网上比较火的视频大概就是英歌舞了,尤其是铜盂镇老溪西的英歌队,领头“肥蛇”灵活多变,扮作时迁走起凌波微步,一条变装视频令人心驰神往。想必不少网友纳闷北方咋没有这样的习俗?为什么英歌和梁山好汉联系起来了?领头者为什么是时迁?手中为何要拿着一条大花蛇?

潮汕英歌舞为什么领头的是时迁(漫话潮汕英歌舞)(1)

英歌的来源,没有权威的记载,属于民间风俗,来自于口口相传,又称唱英歌、唱秧歌、唱莺歌,早先应为载歌载舞的,现在多缺少了“唱”的环节。最早的英歌文字记载恐怕是来自于张岱的《陶庵梦忆》:

壬申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争唾之。余里中扮《水浒》,且曰:画《水浒》者,龙眠、松雪近章侯,总不如施耐庵,但如其面勿黛,如其髭勿鬣,如其兜鍪勿纸,如其刀杖勿树,如其传勿杜撰,勿戈阳腔,则十得八九矣。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观者兜截遮拦,直欲看杀玠。五雪叔归自广陵,多购法锦宫缎,从以台阁者八:雷部六,大士一,龙宫一,华重美都,见者目夺气亦夺。盖自有台阁,有其华无其重,有其美无其都,有其华重美都,无其思致,无其文理。轻薄子有言:“不替他谦了,也事事精办。”

季祖南华老人喃喃怪问余曰:“《水浒》与祷雨有何义味?近佘山盗起,迎盗何为耶?”余俯首思之,果诞而无谓,徐应之曰:“有之。天罡尽,以宿太尉殿焉。用大牌六,书‘奉旨招安’者二,书‘风调雨顺’者一,‘盗息民安’者一,更大书‘及时雨’者二,前导之。”观者欢喜赞叹,老人亦匿笑而去。

张岱是江浙人,但这则“及时雨”的小品描写的和潮汕盛行的英歌非常相近,三十六人对应水浒里的“三十六天罡”,潮汕的英歌多以36人为主,也可以简化为24人,盛大的时候可以为72人。文中黑大汉必是李逵了,赤脸长须者则为秦明,美髯公则为关胜,青面者杨志,姣长妇人扈三娘,茁壮妇人孙二娘,头陀武松,胖大和尚鲁智深,黑矮汉宋江是也!

潮汕英歌舞为什么领头的是时迁(漫话潮汕英歌舞)(2)

英歌队伍里恰是这些人,分为两队(24人)或四队(36人)。司鼓者,脸谱丹红英秀,是总指挥宋江,队伍前导者为时迁,舞蛇。每队头槌戴头盔,画红脸,挂红须扮作秦明或关胜;二槌戴头盔画黑脸挂黑须,扮李逵;三槌戴头盔,画黑白花脸,挂念珠,穿和尚服,扮鲁智深;四槌戴武士帽,丹红脸,倒竖眉,扮武松;再往后是男扮女装的孙二娘、扈三娘,每对一位女将,一般披披肩系围裙,所以大家在视频里看到后不要惊讶,这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虽然说两位女将不是三十六天罡,但是她们参加了攻打大名府的战斗。

从现在的视频看是按高低个站了。时迁在攻打大名府时是情报人员,站在队伍最前,手中的蛇既是一种信号,又来源于古代傩礼中祭祀者所持的茅苇长鞭,用途是鸣鞭驱鬼 ,表明英歌来源自古老傩舞 ,“傩”字表示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 正如此,在新冠疫情横行,英歌受到了格外的关注,放烟花爆竹之呼声也不绝于网络。

潮汕英歌舞为什么领头的是时迁(漫话潮汕英歌舞)(3)

潮汕地处百越之地,从“闽”字就可看出蛇在当地的分量,英歌应是从闽南逐渐传到了潮汕地区,可以推测英歌不是潮汕独有的,《清稗类钞》里也确实记载:“秧歌,南北皆有之,一名鹦歌。”为啥其它地方不见这些文化了?为啥同宋江众兄弟扯上了?

第一个问题,当笔者看到1923年出版的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扎心了,老铁:

潮州人于新岁中,富裕之乡,多选其中男女若干,各衣绮罗艳服,弹唱五音,鱼贯出行,名曰大锣鼓,此外有足令人解颐者,即斯地所谓唱莺歌是也。其戏以三十六壮年男子,是梁山伯英雄,半执两棒,棒长盈尺;半执小鼓,鼓大如碗。举步亦趋亦跳,进退不紊,棒声鼓声,劈劈咚咚,殊可哂也。继英歌之后,又有所谓《后棚》、《白鸟记》二剧,后棚则以若干辈作戏装,沿途演唱,如《桃花过渡》、《拖车子》、《闹花灯》等。

英歌开始时,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后棚,后来中棚、后棚合二为一,称为后棚。

前棚是英歌最主要的部分,为汉族男子群体舞蹈。舞蹈主要分两种:一是,元宵佳节梁山泊英雄好汉化装卖艺,潜入大名府,时迁火烧翠云楼,梁山英雄好汉里应外合,救出卢俊义。二是,英雄好汉化装打扮来到江州劫法场救出宋江。一般,舞蹈主要演绎第一种居多,基本以36人为准数,后来逐渐添加了扛旗者,打鼓者、引导者等,但总数以偶数为宜。

潮汕英歌舞为什么领头的是时迁(漫话潮汕英歌舞)(4)

后棚主要以小品表演为主。包括地方戏曲片段、武术节目、舞蹈等等,内容多彩多样,形式不限,每个地方各具特色,也可以添加杂耍,魔术。表演人数不超过72人,对应72地煞。到了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后棚表演也逐渐消失了,只剩下前棚了。

其他地方,表演的秧歌舞也是英歌舞的一种,因为慢慢消失,于是“英歌”似乎成了潮汕的专属名片。比方说,笔者家乡的村子就是北方的杂耍之乡,过去有舞狮队、舞龙队,耍猴顶大棍者多得很。随着这些人的老去,年轻人多半外出工作,渐渐地失传了。原先的舞狮队长是我们的前任村支书,现任村支书是与他搭档的副队长,也是五十多岁的中老年人。其他人早就放下了狮子,当起了批墙工或外出经商或打工。

偶尔也有人拾起狮子舞动几下,但没用到正途:拿着狮头到城里门店挨个表演,舞几下讨要喜钱。

风俗志记载的“富裕之乡”,也就表明潮汕不一定是每个乡镇都有英歌舞表演,只有富裕之乡才会有,至少清末民初时是这样。就网上的视频来看,目前潮汕一个村就有一支英歌队了,但为四年一届。反观北方的乡镇大部分都比较贫瘠,穷!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因为穷才背井离乡,去外谋生,在家的日子不多,慢慢的这种文化就消失了,别说一个乡有一支舞狮、舞龙队了,一个县未必找到一家。

北方县城就业机会较少,大学生就业以公务员为最热,公务员中首选公检法,其次是企事业单位,大部分老百姓外出谋生;再观岭南,当地就业多以办工厂和做贸易为第一等人,人们最为推崇,其次是政府部门,最后是在工厂谋个职位,就业机会首选在当地,北方几乎没人回去就业,也就形成了文化断层,断了传承。

潮汕英歌舞为什么领头的是时迁(漫话潮汕英歌舞)(5)

北方叫秧歌,以女子为主

对于第二个问题,英歌同宋公明哥哥扯上关系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祈雨说。也就是上文张岱提到,老百姓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呼“及时雨”,连上了宋江。笔者窃以为,英歌舞由傩舞转化而来,其意义的确反映了民众的心思。却没必要和宋江发生联系,完全可以演变成像北方那样变成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秧歌舞。不否认,潮汕有镇上的英歌舞有插秧的元素,显然这种舞蹈不太受欢迎了。

究其原因,除了生活变好外,潮汕地区的经济增长靠的是工业的带动,农业元素逐渐被淘汰掉变得理所应当。再者,岭南似乎不缺少水,记得在广东打工的那些日子,一年四季就冬天干燥些,其他时候总在下雨。特别是八九月份台风肆虐,每天醒来总是趴在窗外看谁家的车子被淹了,都是什么档次的轿车。厂里老员工害怕雨水,因为下雨总是延迟原料上线,导致停工;年轻人担心雨水,下雨会打断自己约会的计划。

潮汕地区,跳英歌舞不会是祈祷雨水到来,至少现在是这样子。

第二种,抗清说。潮汕英歌公认的形成时间是明朝年间,距今有六七百年。说是那时潮汕沿海地区,倭寇海盗出没,农民深受其害,开办武馆,练拳舞棒,保卫家园。到了清朝初期,拳馆遭禁,枪械被没收,普宁人成枝撇把长棒折断成短棒,独创了一种舞蹈:以南拳马步为基础,用双短棒为器具。后来就演变成英歌舞,通过练舞掩盖练武,许多抗清志士流落到潮汕地区,练英歌舞代替军队操练,用来麻痹官府,期望东山再起。

潮汕英歌舞为什么领头的是时迁(漫话潮汕英歌舞)(6)

怎么会与梁山泊好汉发生联系呢?

直到有一天,一个外江戏班来到潮汕某地,上演了一出《攻打大名府》的桥段,当地百姓观看后,十分受用,觉得可以把英歌舞和这出戏剧结合起来,显得更为自然贴切和有说服力。就这样,潮汕地区百姓广为练习,由抗清志士逐渐普及开来。后来也不再反清复明了,自然增加了不少舞蹈元素,但又不失武术动作,还增添些许人物角色,英歌舞慢慢地丰富多彩起来。

潮汕英歌舞为什么领头的是时迁(漫话潮汕英歌舞)(7)

逐渐形成了三种英歌:

其一,慢板英歌。艺术特点为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具有浑厚、豪迈之感。没有宋江、时迁等好汉的脸谱,可能是天公、地母、孙悟空等等,以民间舞蹈、祭祀舞蹈结合而来,在早年的潮阳普遍流行。

其二,中板英歌。在慢板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改变了节奏型,选取南拳中的大战马左右开弓,设计了适应行进的舞步和组合套式,融入了水浒相关故事,但没有耍蛇人时迁的角色,采用安徽凤阳传入的花鼓为锣鼓配套,在潮阳的棉城镇一带流行。

潮汕英歌舞为什么领头的是时迁(漫话潮汕英歌舞)(8)

其三,快板英歌。据说是由福建的莆田花鼓传到潮汕发展而成,当时双手执棒,腰间挂鼓,节奏轻快,后来嫌弃挂鼓碍事,变成有专门的打鼓者,队员仅击棒,后来融合了水浒角色,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英歌雏形。快板英歌衍生为尖山英歌、南山文派、南山武派、对打套式四种。网友喜欢的铜盂镇老溪西队采用的就是对打套式,顾名思义,两队需要对打,强调节奏鲜明强烈,动作勇猛刚劲雄浑。

到了1954年英歌舞首次出现女子英歌形式,后来又有少年英歌、舞台英歌诞生。总之,英歌才有6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明朝初年,到了清朝中期、大概300年前潮汕地区出现了时迁、宋江、李逵这样的角色融入,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其他形式的英歌舞蹈确实没有演绎《攻打大名府》显得大快人心,英气逼人和摄人心魄,逐渐地被淘汰了。

潮汕英歌舞为什么领头的是时迁(漫话潮汕英歌舞)(9)

潮汕英歌舞为什么领头的是时迁(漫话潮汕英歌舞)(10)

目前英歌还在变化,去掉了后棚表演,舞蹈动作变得更简单,更适合百忙之中的青年人练习,更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希望潮汕人民能把英歌一代一代传乘下去。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