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迁都洛阳(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

在古代,国都一旦确定就不会再做变更,因为迁都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例如金朝从上京迁都至中都,明朝从南京迁都至北京。

除了这些成功迁都的例子,还有一些半途而废的例子。比如宋太祖认为开封无险可守,想迁都到地势险要的洛阳,结果被皇弟赵光义一句“国运是否长久,在德不在险”反驳地无言以对,只能放弃迁都。

宋太祖西巡洛阳遭劝阻

宋太祖赵匡胤在960年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后,继承了周世宗统一天下的志向。975年,宋军成功攻克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投降。至此,内地除吴越、清源军节度使、北汉外,已基本被北宋统一。

南方的吴越国和清源军节度使不足为虑,只有北汉才是难啃的硬骨头。北汉虽小,但凭借太原这座坚城以及辽朝的支援击退了宋军的第一次进攻。如今南唐被灭,宋太祖决定再次攻打北汉,只是在这之前,他还有一件大事要做。

976年二月,吴越王钱俶前来朝贡,宋太祖特地派长子赵德昭前往宋州迎接钱俶。钱俶到达开封后,宋太祖即赐予礼贤宅居住,而后多次在皇宫中隆重宴请,并让次子赵德芳作陪。

宋太祖迁都洛阳(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1)

钱俶画像

钱俶此前被宋太祖授予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至此又受到太祖的礼遇,由此可见钱俶在宋太祖心目中的地位。宋太祖让两个儿子负责接待钱俶,应该是有一定用意,至于是何用意,我们在下文中再做分析。

三月六日,宋太祖封次子赵德芳为贵州防御使,算是正式向天下宣布德芳已成人,可以担当重任了。同日,宋太祖昭告天下自己将西巡西京河南府洛阳城,只不过这次出巡与以往都不太一样。

以前宋太祖出巡或者亲征,都会让皇弟赵光义留守京城开封,但他这次却任命宰相沈义伦为东京留守兼大内都部署。初九,宋太祖率百官离开开封西行,于十三日到达其父赵弘殷的陵墓所在地。

赵弘殷死后,原葬于开封东南隅,待宋朝建立后才迁葬于今巩义市西南,其墓改称永安陵,成为帝陵。宋太祖到永安陵前祭拜完毕后,或许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对左右痛哭道:“我以后再也没机会到这里来祭拜了!”

随后,宋太祖登上角楼,四处遥望,看着眼前这风水形胜之地,顿起今昔之思。于是他取来一支箭,射向西北,而后命人在箭落之处留下标记,对左右叹息道:“朕生不得居于此,死当葬于此。”宋太祖死后也确实被葬在这附近。

宋太祖迁都洛阳(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2)

宋太祖剧照

十六日,宋太祖抵达洛阳这座陌生而又熟悉的城池。熟悉,是因为洛阳是他的出生地,同时还承载了他儿时的回忆。陌生,是因为他离开洛阳已有近三十年,时间冲淡了曾经留下的痕迹。洛阳变了,他也变了,但那份怀旧的感情没有变。

大臣们都知道皇帝喜欢洛阳,甚至还有迁都的打算,因此许多大臣在宋太祖决定西巡时就上书进行劝阻。其中起居郎李符就提出了八大反对理由。

开封VS洛阳,到底哪个更合适?

李符的反对理由概括起来就是洛阳经过战乱,城池残破,缺乏应有的设施,经济凋零,百姓困苦,供应不起庞大的西巡人员的开支。李符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并非完全正确,所以宋太祖对此置之不理。

宋太祖在洛阳举行了祭祀活动,迟迟不动身返回开封,群臣见皇帝已下定决心,都不敢劝谏。如果大家都一直怂下去,那北宋的国都就会在洛阳了,哪还有后面那些糊涂账?

不久后,李怀忠找了一个机会进谏,他当面指出,开封漕运发达,利于粮草等物资的运输,都城周围的数十万将士都要靠漕运吃饭。相比之下,洛阳就差了一些。而且大宋的根基在开封,岂能轻易动摇?

李怀忠话虽不多,但却指出了核心问题——漕运,宋太祖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迟迟未公开宣布迁都洛阳。但是他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何况他还有更深层的考虑,所以李怀忠所言仍未能动摇其决心。

眼看其他人都失败了,一直藏在幕后“运筹帷幄”的晋王赵光义只能亲自劝阻皇兄,不料宋太祖回答说:“迁都洛阳只是过度,最终要迁到长安。”

《续资治通鉴》: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帝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既然谈到迁都是否合理的问题,那么就很有必要对洛阳、开封、长安这三个地方进行对比。

开封古称大梁、汴州等等,曾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都。开封位于中原腹心之地,四周河流纵横,沃野陂泽相望,物产丰富,有汴河、惠民河、蔡河等多条河流可通漕运,其中汴河连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自隋唐以来就是中原最重要的漕运交通干线之一。

宋太祖迁都洛阳(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3)

北宋时期开封周边水系简略图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开封城位于多条河流的交汇之处。凭借这些河流,开封可西接黄河、渭河而直达洛阳、长安,南经淮河、运河而至长江,连通江淮、两浙、荆湖,并远连巴蜀、岭南地区,确实是四通八达。

《宋史·河渠志》: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饱受战火的摧残,许多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都逃到了相对和平的南方,重建家园。南方的人口由此暴增,生产力也随之大幅增长,其中江南地区一跃成为了唐朝的财赋重地,这也意味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为了能在内忧外患中维持残局,唐朝不得不依赖江南的持续输血,漕运的重要性由此愈发凸显。开封作为水陆枢纽,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也得以放大。唐德宗时期,关中缺粮,德宗甚是忧愁,当韩滉将粮食从江南运到关中后,德宗兴奋地对太子说:“我们父子有活路了!”

《资治通鉴》:上忧之甚,会韩滉运米三万斛至陕,李泌即奏之。上喜,遽至东宫,谓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由此可见,漕运已成为了国家的命脉。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唐朝在此设立了汴宋节度使。开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了中原地区重要的商业大都会,拥有了作为都城的资本。五代除后唐外,其余四朝都定都于此。

宋太祖迁都洛阳(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4)

976年宋辽对峙局势

既然开封有如此优势,宋太祖为何还要迁都呢?因为凡事有利必有弊,开封四周没有山川险阻,基本是平原,仅城北一条黄河可以勉强作为屏障,虽然这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开封的四通八达,但也注定了开封是四战之地,不利于军事防守。

燕山本是中原王朝抵挡塞外骑兵的天然屏障,但辽朝在937年得到燕云十六州后,这一屏障反而成为辽军南下的前哨。辽军可以在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任意驰骋,很快就能饮马黄河。他们只要突破黄河防线,就可兵临开封城下,对宋朝施压。

因此定都开封,在战略上将十分被动,且存在巨大的军事风险。例如后来辽军兵临澶州,宋真宗只能亲征御敌。金军占据燕云后,很快就攻克了开封,灭掉了北宋。这些都是较为有利的证明。

相较之下,洛阳北靠邙山,渡黄河可通往河北平原,南据伊阙以接南阳盆地、江汉平原,西控潼关、崤山而连关中平原,东接嵩山、虎牢关,经开封而邻齐鲁、江淮,加之有八关拱卫,可谓位置优越,形势险要。

宋太祖迁都洛阳(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5)

北宋时期的洛阳地理位置

古语云“王者治天下,设险以安万国”,定都必须要考虑军事因素,所以拥有山河之险的洛阳确实有作为国都的资本。长安(京兆府)作为汉、唐等朝代的国都,同样也是拥有军事上的优势。

当然,洛阳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如果迁都洛阳,那么洛阳周边就会居住着数十万乃至百万军民,物资消耗量极大,当地必然是供不应求,只能从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进货。

如此一来,漕运就成了关键点,但是洛阳周边的漕运体系远不如开封那边完善,物资的运输效率不会太高。一旦物资供应不及时,就会产生“断货”危机。比洛阳更加“偏僻”的长安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宋太祖迁都洛阳(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6)

洛阳八关位置示意图

因此宋太祖还对赵光义解释了想迁都的原因:“开封无险可守,所以我打算迁都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想凭借山河之险而裁减冗兵,效仿汉、唐以安天下。”

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本以为自己所言还算合理,不料赵光义直接来了句:“国运能否长久,在德不在险。”这话听着没毛病,毕竟如果没有德,即便有再多的险也是守不住江山的。但是理性分析,这话就与现实情况不是那么相符。

德这东西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拥有的,你能保证自己有德,但却无法保证后世子孙都有德,主观因素太强。而险是客观存在的,哪怕没有德,起码还有险可以依靠,如果连险都没了,那就真的没了。

所以赵光义这么说就有点道德绑架了,你要是说德不重要,那你就是无德,无德又怎么配坐皇位呢?于是宋太祖默然不语,等到赵光义离开后才对左右叹息:“晋王所言固然有理,如今暂且先听他的。然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就要耗尽。”

宋太祖迁都洛阳(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7)

赵光义剧照

定都开封,必须以重兵守卫才能保证军事上的安全,由此将产生冗兵现象,加重宋朝的财政负担。赵光义不是傻子,能不明白这些道理?只能说这事没那么简单。

961年,杜太后在临终前与宋太祖定下了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并要赵普作证,这事虽然存疑,但在《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书中都有记载。杜太后病逝后不久,宋太祖就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开封府尹在当时就是储君的象征,由此可见金匮之盟并非空穴来风。

此后,宋太祖不断提拔赵光义,封其为晋王,甚至到后来还把制衡赵光义的赵普给罢相了。反观宋太祖的两个儿子,直到宋太祖驾崩都没有被封王,都有点让人怀疑这两儿子不是他亲生的了。

但是当初杜太后之所以定下金匮之盟,是担忧宋太祖在皇子成年前就死了。如今皇子德昭、德芳都已成年,完全不用担忧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宋太祖可能就是想到这一点,所以就想“毁约”了。

前面提到过,宋太祖让儿子接待钱俶,现在结合迁都这事,可以认为他这是在培养儿子,为传位给儿子做准备。但赵光义此时担任开封尹已长达十多年,他凭借这个特殊身份,拉拢了不少朝中大臣,在开封形成了一股难以撼动的势力。

宋太祖迁都洛阳(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8)

宋太祖为了减少传位阻力,便采用迁都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打压赵光义的势力,同时培养自己的势力。在西巡前,宋太祖就任命亲家公焦继勋为知河南府,负责洛阳宫殿的修缮,结合前面说到的东京留守的人选,似乎一切都已明了。

赵光义在开封苦心经营多年,岂会看着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那些反对迁都的大臣中就有他的人,比如李符(此人在赵光义继位后担任过知开封府)。至于其他没有投靠赵光义的人,或多或少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从长远考虑,洛阳、长安确实比开封更适合当宋朝的国都,尤其是洛阳。洛阳此时的漕运条件虽远逊于开封,但以宋朝的经济实力,在洛阳周边疏通河道、修建运河并非难事。而且比起冗兵的庞大开支,挖河要节省许多。

数月后,宋太祖离奇死去,赵光义则成功继位,是为宋太宗,这场兄弟间的较量最终还是以弟弟获胜而结束。洛阳因此与国都擦肩而过,开封则作为国都陪北宋度过了一百多年。

赵光义等人为了私利,竟罔顾现实,给后世埋下隐患。不过赵光义肯定也想不到,他的子孙后代在靖康之难中几乎被金军一锅端,侥幸躲过一劫的赵构也失去了生育能力,最后只能将皇位“还”给宋太祖的后代,这可真是令人感到讽刺。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