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的陪伴(成长路上的记忆)

母亲经常和我讲起以前的事,总是向我诉苦,说父亲以前怎么不顾家,怎么对她不好。还总是重复的讲,每次讲的都是那些事。听得我耳朵都免疫了,我也只能当母亲的忠实听众。因为她和父亲讲,父亲根本都不听,要她向儿子去诉苦。有些事我还是有印象,可有些事都是我出生以前的事了。

我小时候是在外公外婆家里生活的,外公给了一间房我们住,父亲、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一家人都挤在一间房里生活。母亲小的时候,外公是大队的队长,在整个队上都是很有声望的。外公的家教很严格,叫你做什么就得做什么。母亲是家里最懂事的小孩,经常在家里帮外婆做饭、洗衣服。有一次还掉进过火盆把脚烧伤了,到现在都还有后遗症,腿经常肿胀。

母亲一直跟我讲她上学时候的场景,上课大部分时间是在参加劳动,去田间地头帮大队干活,学校吃饭的粮票都是外公挑柴去兑的。整个社会都在歌颂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学习也是以毛主席的语录为主,念错了或者写错了毛主席的名字就要挨批斗。毛主席逝世那天,大队、学校的高音喇叭都在播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母亲说她们当时不管在做什么,或者是正在路上走,都要停下来默哀,都很伤心难过,哭声响彻大地。母亲读书可以,都上到了高中,本来是可以参加高考的,母亲说她怕考不好,就没有去参加考试。我一直为他感到可惜,要是参加了高考,现在就不是这样的生活了,母亲说那也可能就没有我了。后来她就被外公安排在家里照顾小十几岁的弟弟,也就是我的舅舅,一直到出嫁。

她们那个年代的婚姻,都是靠说媒,因为外公是队长,在外面结识了很多要好的朋友,其中有一家姓杜的家庭,和母亲说中了。结婚的时候外公陪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那个时候还是很值钱的,也是很阔气的了,队里没几家有。父亲是杜家最小的儿子,母亲嫁过去后,是和父亲的三哥,也就是我三伯他们一家住在一座房子里,父亲母亲住少半边,也就是一间房,三伯他们住大半边,一间房和套屋。三伯他们子女又多,这样两户人住一起很多不便,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矛盾。父亲在杜家也是一个老实人,三伯他们闹意见,父亲也从不会理论。之后母亲生了大姐,这样小孩在家里哭闹,三伯他们那一大家子就更有意见了。两家人住在一起,天天有吵不完的架。有一次母亲被三伯母欺负了,向父亲哭诉,父亲一气之下拿起鱼叉,向三伯母叉去,差点闹出人命,这才让两家人都消停了好一阵子。可是时间长了,这种生活氛围母亲实在忍受不了,于是和父亲商量搬回娘家住,也就是外公外婆那里。

外公给了一间房父亲母亲住,也分了一点田让父亲种,就这样过着异地他乡种田养家的生活,因为是外来人,父亲母亲还经常被同村人歧视。杜家对于父亲来说,只有请客吃酒才会偶尔过去了。有一次父亲骑自行车带着母亲还要大姐一起去杜家吃酒席,父亲骑得很快,母亲要他慢点骑,可是父亲根本听不进去。可能是在不熟悉的地方呆久了,太想回生他养他的那个老屋杜家了,那里都是亲兄弟姐妹,熟悉的生活环境,热情的乡亲们。于是还越骑越快,结果母亲抱着大姐从后座上摔了下来,掉落在马路上,父亲还没有察觉到继续往前骑着,还是路人看到了叫住父亲,才把她们娘俩送去了医院。大姐被母亲紧紧的抱在怀里,没有摔伤,反而母亲的右手臂摔断了,医生给她接好了缠着绷带绑着石膏,到现在手臂都经常隐隐作痛。

因为是外来人,父亲母亲在村里总感觉抬不起头,村里人对外公本就有意见,现在更是瞧不起父亲母亲。以致于父亲母亲在村里也只能种很少的田,勉强维持生活。后来生了我们姊妹几人,一家人挤在一间房里,房间里摆了三张床,一张桌子,一张衣柜,前面放着炉子生火做饭,显得拥挤不堪。外公把套屋让给了父亲母亲,这样就可以在套屋里生火做饭、活动了,松散了很多,外公和外婆在房子外紧贴着盖了一间小厨房。舅舅把儿子女儿放在家里出去打工了,让外公外婆带着表弟表妹们。我们两家一起十几口人,就这样住在一座房子里生活了十几年。

母亲一直和我讲起我们出生的故事。本来生了大姐和二姐,可是母亲想生男孩,那个时候总是会有点重男轻女的思想,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我生出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给我取名叫杜胜,代表胜利了。后来母亲还想着给我生个弟弟妹妹,成长路上不会孤单,人多力量也大,以后长大了就热闹了,就有了妹妹和弟弟。我一岁不到的时候,发了一次高烧,听母亲说烧到了41℃,有点吓人了,当时把母亲给急的,又是晚上,没有车出门,她抱起我就往医院跑,由于我还小,医生找不到血管打针,就在我后颈上扎了一针,一直以来我的后颈都有一个坨,就是小时候扎的,每次剃发的时候师傅都会小心翼翼。那个时候生孩子都来不及去医院,母亲说我们几个大多是在家里出生的,要么就是去医院的路上出生的。妹妹就是在去往医院的路上出生的,那时母亲就躺在板车上,实在来不及了,妹妹就出生了。弟弟是在家里出生的,村里老人很多都会接生,弟弟就是喊村里的老人来接生的。

小时候种地都要交公粮税费,交的又高。有时候家里正在晒谷的时候,村里的干部就上门催收了。遇到不交的或者交不出来的就直接拿起袋子把你家的谷装走。干部到我们家的时候,父亲母亲手里没有那么多钱,他们就要装谷。是因为母亲攀了一个同根姐妹,我们叫她同年妈,刚好同年妈的老公是村里的干部,这才没有为难父亲母亲。有一次村里干部开着拖拉机到舅舅家里去收公粮税费,舅舅一时拿不出来,村里干部就要装谷。这时二爷,也就是外公的二弟,他脾气很大,谁都不怕,也是因为眼睛从小看不见,是外公一直照顾着,拿起刀子就要跟村里干部拼命,村里干部这才放下了谷走了。

后来二爷还在我们这边生活过一段时间,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父亲母亲很喜欢买六合彩,我们那里叫买马,二爷也是喜欢跟着买,我一直很反对,还经常说父亲母亲。有一次我下晚自习回家,看到他们还在看买马的书,我就气得把饭碗朝地下一摔,父亲母亲这才没有看了,后来直到我中考都没有再见到父亲母亲买过马了。

小时候的生活很拮据,田里收成不好的时候更是揭不开锅,有几次母亲叫父亲去村里借米借油,由于是外来人,父亲和村里人都不是很熟,所以没有胆量去,都是母亲去借的。大姐上学的学费也是母亲去找村里人借的利钱,就是还钱的时候有利息。后来看到家里实在是困难,大姐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去广州打工了。二姐大我三岁,由于家里条件困难,等到我上学的时候,二姐才和我一起开始读书。可是读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要建围墙,每个学生要交四十元钱。那个时候的四十元钱很多,对于我们家庭来说根本拿不出来。母亲四处筹钱,最后只借到了一个人的费用,无奈之下,只好没让二姐再上学了,到现在二姐对母亲都还有些怨言。二姐就在家里照顾我和弟弟妹妹,父亲母亲在田地里干活。有几年父亲母亲去了岳阳收废品,把我们留到家里,二姐就相当于家里的大人了,一直勤勤恳恳的照顾着我们读书,直到有一次家里收割的两大袋豆子,被人从墙上挖了个洞偷走了,父亲母亲这才赶回来,又开始在家里种起了地。

后来二姐年龄大了些,也去广州打工了,是母亲送她去的,姨妈一家那时候在广州摆地摊,大姐、二姐在那里也有个大人照应,母亲也就安心了些。家里我就是老大了,开始学着烧火做饭,洗衣,照顾弟弟妹妹。一到晚上,我们都是盼着父亲母亲从田地里快点回来,几个小孩在家里总是免不了有些害怕。学校放假的时候,我带着弟弟妹妹去田里帮忙干活,放牛、锄草、栽秧、撒肥、捡棉花、割豆子等等,我们都干过。也是因为家里很少能吃到肉,父亲就想办法弄了套电鱼的设备。晚上从地里回来,吃了饭,很晚的时候,穿着雨裤,背着电鱼篓,去附近野外水沟、小河里电鱼。等到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好在每天都能电一点鱼。这样就有鱼吃了,多的鱼父亲就骑自行车拿到街上去卖钱。

夏天热的时节,就有人骑着自行车拖着一箱冰棒到处叫卖,我们可喜欢吃了。还有开着手扶拖拉机到处卖西瓜的,一次买回来几个放着,每次中午打完豆子就切开吃。打米泡的也经常到村子里来,我们拿了几个袋子,一升米就去了,一打就是两大袋,套在手指上吃,泡在水里吃,上学的时候书包里都塞满了,带在路上吃。还有那种敲麻糖的,骑着自行车到处喊,拿皮鞋底子就可以兑的吃。

放了学,放下书包就往田埂路边沟里跑,到处捉土青蛙,系在绳子上钓龙虾,有时候放学的路上就开始钓龙虾,黄昏时候龙虾都喜欢浮在水面上,很容易钓上来,周末放假就在家里钓两天的龙虾,早上就拿去村口卖钱,大的两块一斤,小的一块一斤、五毛一斤的都有,也把龙虾的尾巴掐了炒着吃,那个时候根本没听说过油焖大虾,只吃龙虾的尾巴肉,就是虾球,是不是有点浪费了。

父亲母亲在岳阳收废品的时候,只要回家就带很多别人没吃完的各种口味的方便面回来,我们都很喜欢吃,根本没在意是别人吃剩下的,有吃的已经是很幸福的了。也没有其他的零食,平时也就地里种的花生、红薯、甘蔗可以吃。花生从地里刨回来后要摊开晒几天,下午往回收的时候才偷偷抓点吃,因为那是留着过年吃的。甘蔗是种在菜园里,没种多少,也就吃那段时间,牙齿经常吃掉,上面的牙齿掉了扔到房顶,下面的牙齿掉了扔到床底,怕不长。还有就是菜园里种了很多甜瓜、菜瓜,我喜欢把熟了的都摘回来放在抽屉里藏着,我和弟弟妹妹们一天一个慢点吃。其他的都是要花钱买的,一毛钱一根的辣条,一毛钱十根的棍子糖,一毛钱一杯的瓜子,一毛钱一个冰袋,两毛钱一袋的唐僧肉,两毛钱一袋的杨梅,五毛钱一袋的北京方便面都是有钱人吃的,我们做梦都想吃北京方便面。父亲母亲手里有零钱的时候就给个一毛两毛,或者给五毛三姊妹分。有时候我们也到床单下面翻,因为父亲母亲总喜欢把钱放在那里,再或者到鸡笼里拿鸡蛋去兑零散吃。

每到过年的时候,大姐二姐从广州回来,我们都跑好远去迎接,一年见不着面,那时候农村里也都没有手机电话,村里就一家小卖铺装了一部座机,平时也只能去村里小卖铺接大姐和二姐打来的电话,她们每次回来都带了好多好吃的,那时候最开心了。家里过年也打糍粑、熬糖、踩泡叉糕,这些也都是为过年准备的,也只有过年才吃得到。那时候最喜欢过年,有好吃的,给外公外婆拜年就会有压岁钱,少的时候一块两块,多的时候五块十块,每年都不一样,看外公外婆每年的收成。

我们也很愿意去村里亲戚家给长辈拜年,只要去了就会给一些饼干、瓜子花生、糖果之类的,一家一家拜过来,荷包里都塞不下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饭,喝着芬达汽水,也只有过年的饭桌上才喝得到,那个时候叫喝红酒,吃完饭看着黑白电视机里的西游记,姨妈还从广州带回来好多碟子,我们最喜欢看的就是鬼片。姨妈姨父一家人也搬回了娘家住,就住在我们隔壁,那是外公的三弟,也就是三爷的老房子。只是长期在广州摆地摊,过年才回来。一回来就给我们带了好多新衣服穿,姨妈姨父很照顾我们一家,对我们几姊妹都很好,就像亲生儿女一样。姨妈就一个儿子,总觉得我表弟没有哥哥姐姐挺孤单,想着我们能像亲哥哥亲姐姐一样对待表弟,也想我们以后长大了能对她好点。

后来我们渐渐都长大了,我也快初中毕业了,大姐也要结婚了,母亲觉得住的位置太挤了,实在不像住家的样子,不适合住了,想到镇上去买块地盖房子。父亲不同意,说手里没有钱,盖不了房子,要么回老屋杜家去。外公也说把舅舅的老房子卖给我们住,母亲没同意,坚持要到镇上盖房子,也是为了子女们上学着想。其实,三爷和舅舅的老房子我们家都住过,我记得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搬过几次家,最开始是住在外公给的一间房里,后来搬到了三爷的老房子里,也是一间房,再后来又搬到了舅舅的老房子里,还是一间房,最后还是搬回了外公的老房子住。母亲实在是过怕了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就像是被赶来赶去。所以母亲下定了决心要住进自己的房子里,于是母亲和姨妈商量,从姨妈手里借了点钱,自己跑到镇上找位置,最后才定下来。

初中毕业,母亲带我去了一趟广州,住在姨妈那里。那时候大姐正在和姐夫谈朋友,姨妈见她们都已经同居了,便通知母亲赶紧过去看看情况。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见识外面的世界,我上学的时候甚至连街上都很少去,听到别的同学因为翻围墙出校上网打游戏而被老师骂,我却连上网是干嘛都不是道,我也只会打我的小霸王游戏机,街上的游戏厅里玩的拳皇、斗地主、老虎机等这些我都是不懂的。到了广州下火车,跟着母亲在火车站门口,到处找去姨妈那里的班车,找了很久还是没找到在哪里坐车,后来还还差点被骗,有一辆车停在了我们跟前,下来一个人在喊我们上车,我等的不耐烦了吵着要上车走,是母亲说这不是去姨妈那里的班车,才没有上车。

因为母亲也是几年前送二姐来了一趟广州,时间过去了那么久,广州发展的非常快,很多地方都变了,不是以前的样子了,所以母亲才有点找不着方向。找了一会,终于找到了到番禺的班车,在车上母亲跟我说,现在外面有很多拉客的骗子,把你叫上车了半路给你放下来,讹你的钱。到了姨妈那里,只是一个镇,就让我有点晕头转向。第一次逛大型超市,也是第一次去照相馆拍照。姨妈那一排都是摆摊的,有卖生活日用品的,有卖小电器的,还有卖衣服箱包的,下午两点左右开摊,摆到晚上转钟一两点才收摊,很辛苦。

回来的时候母亲是一直不愿意大姐她们相处的,也不同意这门婚事,主要是大姐年龄还小,男方家里条件也一般。母亲还特意跑到男方村里去走访了隔壁左右的人,都说男孩子人很好,吃苦耐劳,有上进心,是家里的长子,为家里出了不少力。后来男方家里找到了我们家,跟母亲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这才把大姐的婚事定了。年底大姐就结婚了,只是大姐结婚的时候还是在老房子里办的酒席。

到我读高二的时候,新房子终于建好了,母亲多年的心愿总算达成了,终于不用一家人去挤那间破旧不堪的老房子了,多亏了姨妈姨父的帮助,我们才能住进新家。母亲一直跟我说,长大了不要忘记姨妈姨父的好。只是村里的田,父亲母亲还得要种,就是村里镇上来回跑的累人。几年后村里动田的时候,父亲由于不是本村人,就没有分到田,父亲不理解,在那里种了几十年的田了怎么就不分了呢,还被村民们在分田大会上批斗。

无奈之下,父亲在镇上跟着包工头做起了泥瓦工。母亲就在家里照顾我们上学,给我们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务。后来姨妈也在镇上买了块地,盖了一座房子,过年回家也有了宽敞的位置住,姨妈姨父没在广州摆地摊了,回来跟着包工头也做起了泥瓦工。直到二姐结婚,我上大学,参加工作,妹妹结婚,弟弟上大学,参加工作,我结婚。我上大学的学费还是大姐大姐夫帮助的,每个月生活费是妹妹在广州打工寄来的。后来弟弟上大学了,我也工作几年了,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就由我出力了。

现在大姐大姐夫在镇上做着家电生意,二姐二姐夫在大学旁做着小吃摊,妹妹妹夫在家里做着榨油生意,弟弟在武汉一家集团公司做装饰工程管理,我在武汉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现场管理工程师,老婆是武汉一家三甲医院的护士。我们一大家子正朝着幸福的生活一步步迈进,父亲母亲现在最操心的就是弟弟的婚事,也是放心不下,还在外地打工挣钱。

成长路上的陪伴(成长路上的记忆)(1)

成长路上的陪伴(成长路上的记忆)(2)

成长路上的陪伴(成长路上的记忆)(3)

成长路上的陪伴(成长路上的记忆)(4)

成长路上的陪伴(成长路上的记忆)(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