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豫园老街改造规划(大豫园片区建设拉开帷幕)

上海豫园老街改造规划(大豫园片区建设拉开帷幕)(1)

上海需要一个“大豫园”!

备受关注的上海城市更新佳作——大豫园片区,终于添上了“点睛之笔”。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核心地段的福佑路地块历史风貌保护项目(下文简称“福佑路项目”)今天公示了实施主体为豫园股份联合体,由豫园股份与蚂蚁集团携手组成。曾成功打造上海城市文化名片——豫园商城的豫园股份,将全面参与该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开发运营,使之成为“大豫园片区”宏大发展蓝图中组成部分。

福佑路项目实施主体的确立,也标志着黄浦区“大豫园片区”整体建设正式拉开帷幕。豫园股份总裁倪强表示,未来“大豫园片区”将被打造成为一个极具东方生活美学魅力的全球时尚文化秀场,真正做到中西融合、传统出新。

对于上海城市更新,“大豫园片区”的诞生可谓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自此,一个串联起外滩金融集聚带和淮海路、新天地商圈的大型文化商业生活街区即将诞生;一批凝聚上海历史文化精髓的海派建筑“瑰宝”将得到系统、科学的修缮保护,并围绕“东方生活美学”理念注入新生机;中心城区成片旧里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多年来困扰区域发展的交通、环境等方面的“痼疾”,也将依托“大豫园片区”的整体构建而得到根本解决。

经济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速度,文化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深度,民生则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温度。“大豫园片区”建设的全面启动,将是对城市经济动能的全新注入、也是对海派文化之根的保护与重塑,更是对百姓民生需求的高度响应,其之于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发展理念、之于城市硬实力打造和软实力提升,均意义深远。

城市速度:“大豫园”扩容升级按下区域发展“快进键”

1994年,豫园股份对豫园商城进行扩建,商业设施从1.8万平米增至10万平米。此后,豫园商城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商业地标。依托豫园商城这一载体,童涵春堂、南翔馒头店、老庙、亚一、上海牌手表等大批老字号品牌和优质国货品牌获得了发展和成长的优沃空间;包括豫园灯会、老饭店制作技艺等在内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得到保护和传承。

然而,随着上海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的需求日益迭代升级。老字号需要更广阔的发展土壤、新产业需要更多元的生长空间,仅10万平米的豫园商城已不足以装下新消费时代下蓬勃的商机和远大的梦想。

与此同时,外滩金融集聚带逐渐成熟,淮海路及新天地商圈也不断焕新。豫园商城与它们同处于黄浦区,但这三大商业地标却因为物理空间上的“断层”,导致业态无法交融沟通、资源难以高效聚集,从而对整个区域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限制。

一个更“大”的豫园正被期待。

上海豫园老街改造规划(大豫园片区建设拉开帷幕)(2)

2022年7月,黄浦区正式将深化“大豫园片区”建设纳入下阶段重点工作,片区整体升级发展按下“快进键”。

东临外滩金融中心、西接豫园商城的福佑路项目可谓“大豫园片区”的一块重要“拼图”。根据规划,福佑路项目纳入整体开发之后,将与现有的豫园商城、外滩金融中心,以及即将启动建设的豫园二期项目等,共同组成一个总建面超过100万平米的超级文化商业综合体,涵盖文化、商业、办公、旅游、休闲、娱乐、居住等诸多功能。

具体来看,豫园商城主打传统江南风情,成为连接民俗与潮流、民族与世界的纽带;豫园二期将主打原创首发概念,并成为中国设计师走向世界的舞台;福佑路项目在整个“大豫园片区”规划中承上启下,将起到对话古今、融汇东西的关键作用,为老字号、时尚设计师工作室及创意工坊、文化艺术平台和国际品牌,构筑起成长、展示和交流的空间;最东面的外滩金融中心则呈现十足的现代气息,让整个“大豫园片区”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从民俗到潮流、从民族到世界的演绎。

整体上,“大豫园片区”与外滩呈现T型交汇,最终成为极具东方生活美学魅力的全球时尚文化秀场。

此外,片区的数字业态升级将结合元宇宙技术应用来展开,按“以虚促实、以虚强实”的建设思路,打造大豫园片区超级场景,包括:围绕“人、货、场”三大要素,建立自有的元宇宙商业空间,结合线下场景进行数字藏品发布与展示,创造虚实交互的新内容、新体验,并联合头部平台及IP共同拓展市场,实现产业生态融通。

城市深度:城市之根、文化之源将重现活力

“大豫园片区”所在的老城厢地区,可谓上海城市之根、海派文化之源,在对于该区域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如何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东方生活美学”生态场景,成为摆在豫园股份面前难度最高、却又最为重要的一道课题。

据悉,福佑路项目规划范围内保护更新建筑总规模达到约12万平米,各类保护保留历史建筑的总建筑面积更是多达约9.68万平方米,项目建设的难度可想而知,而建设的意义却也显而易见。

项目内的重点历史建筑不仅时间跨度长、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建筑几经历史更迭,更是呈现出了多脉络的历史风貌。例如,位于梧桐路137号的世春堂原是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潘氏家族住宅的一部分,后曾一度被改为天主堂、敬业书院等,外观是明清建筑风格,部分门窗玻璃等饰物却又是西式风格;位于陆家宅路66号的明朝大学士陆深故居,同样几经变迁……

整个片区中,大量的街区建筑也同样都展现出上海海纳百川的建筑特点。倪强透露,在对“大豫园片区”进行建设规划时,豫园股份对整个片区中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进行了详细考察分析。未来,“大豫园片区”如何在保护和修缮的同时,做到跨时空建筑风格的相互融合以及片区整体审美“步调”的和谐,将令人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大豫园片区”定位中关于“东方生活美学”的含义并非止于传承,更在于对未来美好生活方式的创造。因而,在梳理和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让老建筑、老街区们“活”起来?

上海豫园老街改造规划(大豫园片区建设拉开帷幕)(3)

同样以福佑路地块历史风貌保护项目的规划设计为例,从中不难看出,豫园股份希望为“大豫园片区”构筑一个鲜活的、充满生机的、可持续发展的“东方生活美学”生态圈:

其中,项目南部花草弄及康家弄区域将建滨水长廊,成为注重休闲、体验,呈现多元化生活方式的精致街区,并为老字号创造展现魅力的舞台;中部的世春堂区域和文化街巷区域将创造一个可供文化艺术深度展示和对话的多功能活动空间,同时汇聚设计师、创意工作室等,成为“中国原创”的灵感迸发地;与南外滩相邻的方浜中路区域和宝带弄区域则更多呈现国际经典与时尚文化,如童涵春堂、仁记珠宝银楼、老庆云银楼等西式风格的历史建筑将变身全球时尚创意产业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城市温度:成为上海成片旧改标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对“大豫园片区”的建设来说,民生同样是一道必答题。

2018年11月,老城厢福佑路地块动迁启动,居民喜滋滋地乘上了街道安排的集体搬场车,离开老城厢,开始了新生活。该地块曾是当时黄浦区余留体量最大、房屋结构最差的旧改地块,也是在上海成片旧改中颇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

时隔近4年,当“大豫园片区”的规划蓝图徐徐展开时,我们看到了,豫园股份在改善交通、设置公共空间等重要民生问题上给出的答卷。“努力把这一片区,打造成重视城市人本价值,体现人民城市生动魅力的实践区”,倪强表示。

交通方面,老城厢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建筑密度高、道路曲折狭窄等特征,引发了停车难、公共交通布局有限等诸多问题,从而对市民的出行造成了较大不便,并进一步限制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大豫园片区”整体规划中,地下空间的充分开发和科学利用,将成为解决交通“痼疾”的一剂良药。以福佑路项目为例,其地下空间开发的总建筑面积达到24.45万平米,分三层进行开发,其中,地下二层和三层以停车设施为主,可提供停车位近2500个,极大程度地改善了这一地区停车难的老大难问题。此外,将充分利用好地下空间,除连接轨道交通站点外,将在地下设置公交和出租车停泊点,更好地为区域内居民、工作者、消费者和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

上海豫园老街改造规划(大豫园片区建设拉开帷幕)(4)

公共空间设置上,“大豫园片区”除规划世春堂广场、福佑会馆广场、花草弄入口广场、安仁街艺术广场四大广场空间之外,更令人期待的是对“蓝绿丝带”的规划开发。

“蓝绿丝带”是一条西接新天地太平桥地区,中部贯穿“大豫园片区”,东联外滩滨江地区的主轴,利用一系列开发空间和水景打造成的公共空间体系。片区内,以人民路为东起点,“蓝绿丝带”沿方浜中路为主要轴线进行规划,这与1910年前方浜中路曾为老城厢内河道的历史相吻合;丹凤路和花草弄将分别作为南北向的绿色街巷和东西向蓝色轴线,与周边开发空间连接。未来,“蓝绿丝带”上的水体景观将与历史建筑相融,结合周边的餐饮和零售等商业业态,共同构成市民休闲小憩的新去处。

未来建设过程中,“大豫园片区”将特别注重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希望能打造出上海第一个历史保护绿色低碳标杆社区,这同样是对于新时代下“东方生活美学”中人与环境、与自然如何共生共谐的一种实践性诠释。

促经济、护文脉、惠民生,随着“大豫园片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这一上海城市更新佳作也将继续增添浓墨重彩。而不久之后,一幅承载着上海昨日情怀、今日繁荣和明日梦想的“东方生活美学”画卷即将在“大豫园”展开。

作者:徐晶卉

编辑:朱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