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是桂陵之战还是马陵之战(深度解析桂陵之战)
中华历史几千年,能让我们熟知的战役并不多。对于不是历史爱好者的人们来说,提起桂陵之战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提到“围魏救赵”很多人就知道了,围魏救赵的典故就是在桂陵之战中诞生的。然而当千百年后,我们再次去了解这段历史,仔细思考后,我们就会发现,“围魏救赵”并没有“救赵”,而是“弱赵”。
魏赵交恶“围魏救赵”就是围困魏国救援赵国,那么这就要从魏国与赵国双方交恶说起。虽然说晋国分裂为赵、魏、韩三国,但毕竟这三家原本是一个国家,所以关系自然比其他诸侯国亲密,而雄才大略的魏文侯自然是看到了这一点。魏文侯认为,只要三家齐心,必定可以同晋国一样继续无敌于天下,因此魏文侯用高超的手段使韩、赵两个国家停止了想要互相进攻的念头,并成为了三晋中的大哥大。魏文侯死后,在李悝和吴起等一大批老臣人的辅助下,其子魏武侯继续在其夫文侯的方针道路上行走,可在吴起离开魏国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魏文侯时期魏国疆域
在吴起走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86年,赵国爆发了一场内乱,这场内乱最终也导致了赵国于魏国的态度发生转变,而魏文侯积极营造的三晋齐心协力、和平共处的局面也被打破。从这以后,三晋时好时坏,虽说也有过联合,但更多的时间都是在互相攻伐。
公元前387年,赵烈侯去世。赵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开始越来越严重,双方分别是赵烈侯的儿子赵章与侄子赵朝,最后的结果是赵章登上了王位,为赵敬侯。失败的赵朝为了登上赵国王位,便逃到了魏国,请求魏武侯出兵干涉,帮助他登上王位。
按照正常的国际惯例来说,这件事是赵国内政,魏国不应该干涉,但不知是赵朝给魏武侯许了什么好处,还是魏武侯当大哥当久了,想耍一下威风。总之,魏武侯插手了,魏武侯不顾大臣的劝阻就派兵偷袭邯郸城,不过赵国人早有准备,魏军中了埋伏,直接败下阵来。
如果说魏武侯要是成功倒还好,可是这偷鸡不成反倒蚀把米,而且,赵敬侯也十分生气,毕竟赵国认魏国做大哥,这大哥反而打自己。就这样,赵国与魏国就开始斗上了。
魏武侯在位时期的后半段时间出现了巨大的战略失误,其一是他逼走了著名军事家吴起;其二是破坏了其父魏文侯辛辛苦苦制定的政策,这些失误也使得魏国的领袖地位发生动摇。
交战背景自从魏国迁都大梁后,魏国的军事重心就由河西转移到了中原地区。在魏国与韩国长达十二年的战争后,魏国迫使韩国签订了城下之盟,中原各个小诸侯国又迫于魏国的强大,包括韩昭侯、鲁共侯、宋桓侯、卫成侯等纷纷拜魏惠王为大哥。
影视剧中的魏惠王
魏惠王似乎和他的老爹魏武侯一样,有点成就就飘飘然,甚至做起了中原霸主的美梦。此时三晋中的韩国已经听命于魏国了,但赵国依旧与魏国进行斗争,就在魏惠王访问齐国后,赵国就对卫国发动了进攻。卫国地盘小,在接连失去漆地与富丘后,卫国无力承受赵国带来的巨大压力,就像赵国投降了。这件事让魏惠王颜面扫地,因为卫、鲁、韩、宋四个诸侯国已经奉魏国为大哥,赵国攻卫,明显就是在挑衅他魏惠王。如果魏惠王坐视不理,那么魏惠王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大哥名头就坐不起了。魏惠王立刻点兵十万,以庞涓为统帅,同时集结宋国与卫国的军队,向赵国进攻。赵国此时没什么名将,在庞涓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庞涓很快就打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并将邯郸城团团围住。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成侯不得不向齐国与楚国求援,魏赵之间的战争也即将演变成世界战争。这次伐赵之战对魏惠王来说非常重要,无论是吞并赵国还是迫使赵国屈服,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分裂的三晋重新统一,而统一后的三晋再进攻齐国或者秦国,那优势将十分明显,对于这一点,楚国与齐国非常明白,两国的出发点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绝对不能让魏国坐大。
楚宣王在接到赵国的求救后,立刻召开会议,对救不救赵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楚国上下决定派一小部分军队救援赵国,让赵国以为楚国救援从而拼命与魏国决战,而魏国发现楚国只是虚张声势后,就不会从赵国退兵,如此一来在赵、魏两国两败俱伤后,楚国就联合齐国、秦国一起进攻魏国。
齐威王铜像
而齐国的自从齐威王上台以后,赵成侯就一直认齐国为大哥,现在小弟有难,齐威王就打算去救援赵国。宰相邹忌坚决主张不救援,然而另一名大夫段干纶认为魏国一旦兼并赵国,那对齐国百利而无一害,而要是全力救援对齐国还会造成不小的损失,应该同时削弱赵、魏两个国家,让齐国最大利益化。段干纶建议齐威王不应该直接解救邯郸,而是向南进攻魏国境内的襄陵。
魏、赵、楚、齐四国各怀鬼胎,实际上,窥视魏国的不止楚国与齐国,秦国在魏国伐赵时也插了一手。自从吴起离开魏国后,魏国对秦国的优势就一点点的丧失,在与秦国对战接连失败后,魏惠王被迫迁都,他想将三晋重新统一再对付秦国,但秦国不会放任魏国强大,秦国趁魏军进攻赵国时在河西再度出击,进攻元里与少梁城,魏国面临东西双线作战的困境,魏惠王为了统一三晋,就放弃了西线战场,将赌注放在了东线战场,就这样,秦军一鼓作气占领了上枳、安陵、山氏,犹如一把尖刀插入了韩国与魏国的交界处。
齐国的如意算盘打的是相当好,魏武卒冠名天下,邯郸城势必难以长期坚守。齐军等魏国疲惫不堪的时候,再以逸待劳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这样一来,赵国与魏国都在战争中削弱了实力,齐国将成为最大受益者。楚国与齐国这招可谓是损人利己,毕竟魏惠王挡了别人的“财路”。秦国向东扩张必打魏国,楚国向北扩张也打魏国,齐国向西扩张也要打魏国,魏惠王想当中原老大可谓是难上加难,谁都不会放任魏国强大。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不像春秋时代那么注重信用与义气了,更多的是讲利益。
桂陵之战公元前355年,齐国开始实施围魏救赵的计划,这绝非是一场普通的战争,笔者先介绍一下魏国的军事实力,根据《战国策》的记载,魏惠王在伐赵之前,魏国一共有带甲之士三十六万,参与围攻邯郸的人数有十万。相比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呈几何级数的速度在上升。即便是春秋晚期的吴国,全盛时期也不过十四万兵力,而卧薪尝胆的勾践,在消灭吴国时也仅有五万军队。
桂陵之战示意图
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率军进攻襄陵,实际上,田忌一开始对段干纶的计策并不能理解。在他看来,明明赵国首都邯郸告急,反而去进攻襄陵而不去救援邯郸,田忌甚至都打算改变战略目标,直接去邯郸救援赵国,最后是孙膑阻止了他。
齐国的突然袭击让魏国人手忙脚乱,齐军在桂阳打败魏军后,宋国与卫国这两个小国顿时就投入了齐国的怀抱,赵国在北方,齐军却拼命往魏国首都大梁打,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典故,这个计谋后来被列入《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但后世对于这个计谋的理解却稍微有些偏差。不太了解历史的人就以为,齐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方法,打击敌人后方或者重要据点来迫使敌方来救。但对于当时的齐国来说,这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意图,齐国人绝不仅仅是为了救援赵国,而是要同时削弱赵国与魏国,既让赵国受到重创又让魏国难以做大,来达到齐国的利益最大化。
当然,齐国人的心思,魏惠王也猜到了。但魏惠王此时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光是齐军入境及卫、宋两国的叛变,位于南方的楚国也出兵攻取了魏在睢水一带的地区,秦国虽然停止了进攻,但并不代表秦国不会再次发动新的军事行动。所以说,魏国在地理上已经毫无优势可言,魏惠王必须赌,如果赌赢了,一旦征服赵国,魏国才能有生存空间。因此,魏惠王非但没有撤军,反而加大了攻城力度,在庞涓的指挥下,十万魏军终于攻克了邯郸城。
邯郸城的沦陷在史书上并未有过多记载,但能确定的是赵成侯并不在城中,政府机构也早就迁出了邯郸城,赵国首都虽然沦陷,但赵国并未投降。所以说,“围魏救赵”的事实是围了魏,但并没有救赵,而邯郸城被攻陷也是齐、楚两国愿意看到的,赵国已被重创,接下来就是削弱魏国的实力了。
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部分)
桂陵之战是中国史上的经典战役之一,关于这场战役,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但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座西汉古墓出土的《孙膑兵法》残篇中,有一篇《擒庞涓》,上面就记载了桂陵之战的经过。在魏军攻克邯郸的同时,田忌率领的齐军也控制了通往魏国都城大梁的交通要道并占领了几座魏军守备力量空虚的城邑。庞涓攻克邯郸后,立刻回师救援,准备与齐军决战。庞涓毕竟是孙膑的同学,在打仗方面,庞涓也懂得避实击虚,于是率领八万魏军直接攻入卫国,因为此时卫国已经投靠齐国,庞涓就想利用攻卫来让齐军救援。
田忌上当不代表孙膑上当,他再一次拦住田忌,根据出土的《孙膑兵法》记载,孙膑大致对田忌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进攻的目标应该是魏国的平陵,平陵是魏国东部的军事重镇,虽然城小,但是管理的区域打,魏国在此地有重兵把守。平陵的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中间还夹着魏国城邑市丘。这个地理位置对于进攻的一方非常不利,因为粮草非常容易被切断,我们先假装对此一无所知,先给魏国人一些甜头,把魏军的主力部队吸引过来。”
孙膑以齐城、高唐两地的军队进攻平陵,位于环涂的魏军果然从背后夹击这两支,齐城、高唐两地军队损失惨重,在造成齐军指挥无能、战斗力弱的假象的同时,还能牵制住平陵的魏军,防止平陵与庞涓对齐军形成夹击之势,田忌则“遣轻车西驰梁郊”,而令主力隐蔽于后。孙膑知道庞涓用兵谨慎,齐国不损失惨重,庞涓是不会信的,并且孙膑了解庞涓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功利心太强,十分注重功名。
影视剧中的庞涓
事实也正如孙膑所料,其实庞涓之所以中计,不外乎两点:
- 大梁是魏国的都城,比起进攻卫国,成功救援都城的功劳更大。
- 齐军在平陵之战的失败,让庞涓以为齐军损失惨重,从而使庞涓产生了轻敌的想法。
孙膑为了使庞涓更加相信,还派出了小部分军队前去与庞涓交战,给庞涓造成了齐军胆小兵少的假象。历史证明了孙膑的想法是对的,庞涓在得知平陵之战的结果后,以为齐军已经强驽之末了,便立刻从卫国抽身,想拿下救援都城这个大功劳。庞涓一路上不断击溃齐军的小股部队,这让他断定齐军肯定溃败了,于是他舍弃辎重,带领一支轻装部队,昼夜兼程奔向大梁城。
孙膑对庞涓的计策正是《孙膑兵法》中的“击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守拙而待之,以骄其意,以惰其志,使敌弗识,因击其不备,攻其不御。”而选择伏击庞涓的地点也是《孙膑兵法》中“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的体现。
孙膑在总结什么是死地时归纳了五种:
- 像天井一样的地形,抬头只能看到一小片天空,跑到这种地方必死无疑。
- 易进难出的地形,跑进去出不来。
- 草木丛生的地方。
- 两边都是陡峭高山的狭长谷地。
- 沼泽地。
只要己方占据生地,而敌人陷入死地,那么战斗的结果就没有悬念,桂陵之战就是如此,以勇武著称的魏武卒面对孙膑的设伏有力也使不出,完全陷入了被动状态。高手布局,要么不打,一打的话就必是结束之战,在孙膑精心设计的陷阱面前,毫无准备的魏军在途中遭遇到了占据生地且士气旺盛的齐军,庞涓大败,并成为了齐军的俘虏。
结语桂陵之战,孙膑因敌而设,“批亢捣虚,攻其必救”,处处都掌握着主动权,这种做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田忌、孙膑大败庞涓,但魏国并未战败,公元352年,魏惠王命韩国参战,韩军对齐、卫、宋实施夹击,齐军虽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但自身也有不小的损失,面对精锐的韩军无法抵挡,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齐军最后被韩军打败。于是,齐威王就请楚国出面来向魏国提出休战的请求,魏惠王也不想树敌太多,就同意了与齐国和楚国的和谈,庞涓也有可能是在和谈后被放回魏国。
当然,这场战争最后的实际获利者不是中原各国,而是秦国。在中原五国混战期间,秦孝公命商鞅率大军对魏国的西线进行猛烈进攻,秦军渡过黄河,直奔魏国旧都,魏惠王无暇顾及西线,最终魏国的老都城安邑投降了。
我们也能从中看到战国时期的各国早已不像春秋时期那样讲究义战,而是都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但同时这种为自身利益考虑的想法却给秦国可乘之机,以至于在战国末期被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