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你经历了什么(鼠年教会我们什么)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本文无家鼠实拍图
请放心观看
这注定是
一个不平常的鼠年
食用未知野生动物带来的新型疫病
让我们再次经历考验
而在人类历史上
我们曾与一种动物长期“战争”
并且损失巨大
它
是带来疫病的害兽
下水道的主人
垃圾场的常客
人人喊打的“小偷”
我们厌恶它、恐惧它
毫不掩饰地用语言贬低它
(关于鼠的成语或俗语)
▼
“贼眉鼠眼、鼠目寸光
首鼠两端、鼠肚鸡肠
胆小如鼠、抱头鼠窜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但它
也是蓝色星球上
自然生态的“合法居民”
食物链的根基
还是人类实验室中
不可或缺的“王者”
民间故事中
机敏精明的代表
我们人类
亲自把它奉为十二生肖之首
才有了如今的鼠年
(清代,白玉十二生肖,其中摆在最前面的是生肖鼠,摄影师@张艳)
▼
我们还为它
换上一副可爱的面孔
让它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大街小巷
(为庆祝今年的鼠年新春,故宫内放置了萌化的吐宝鼠雕塑作品,摄影师@李召麒)
▼
这种动物就是
鼠
一个与人类纠缠1万年
却从未被真正消灭过的对手
如今
又一个鼠年到来
如果说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那首先一定是
敬畏
就让我们以鼠为例
看看人类与动物的互动史
看看鼠年教会我们的事
鼠辈的发家史
也是一部充满艰辛的逆袭史
距今约6000万年前
它们的祖先
还是一群体重不过100克的小家伙
它们最显著的特点
是口中上下两对终生生长的“门牙”
因此被称为
啮齿类
啮齿类随后又分化成两大类群
啮齿目和兔形目
(两只旱獭在打闹,右侧的旱獭露出了门齿,摄影师@张强)
▼
它们一出世
就被各路天敌疯狂打压
被鹰捕杀
(被黑翅鸢捕捉的啮齿类,摄影师@徐永春)
▼
被猫头鹰捕杀
(被短耳鸮捕捉的啮齿类,摄影师@赵建英)
▼
被犬科动物捕杀
(被藏狐捉住的啮齿类,摄影师@张强)
▼
被猫科动物捕杀
(被猫科的兔狲捉住的啮齿类,摄影师@徐永春)
▼
没有铠甲护身
遇到捕食者
它们只能抱头鼠窜
尽快躲到洞中
(猛禽离开后,旱獭妈妈小心翼翼地从洞中探出头,小旱獭已经急不可耐地钻出洞外,摄影师@邹滔)
▼
缺少尖牙利爪
难以和大型动物竞争
只能在树丛与灌木之间
挖掘根茎、啃食坚果
(正在啃食的松鼠,摄影师@刘康明)
▼
刚出生的幼体最为脆弱
为了提升后代的存活率
它们只能一年多胎,一胎多仔
(草原上的一群旱獭兄弟姐妹,摄影师@邹滔)
▼
这些在逆境中磨炼出来的本领
原本只为求生
结果反而成了它们生存的利器
啮齿类不仅活了下来
还适应了各种环境
演化出不同的家族
其中的
啮齿目动物家族最为鼎盛
它们中有的适应了森林生活
以植物种子和果实为食
(两只赤腹松鼠在树上亲昵,摄影师@邹滔)
▼
有的下河求生
将尾巴变成一把大“桨”
(正在筑巢的河狸,摄影师@初雯雯)
▼
有的在沙地或农田上
用发达的爪子打洞
(沙鼠,摄影师@赵力强)
▼
有的登上高原
生活在高寒的草甸区域
(两只旱獭在打闹,仿佛两个人在互相劝说,摄影师@邹滔)
▼
各不相同的生存环境
也让他们形态多样而奇特
有的飞上天
(滑行中的云南鼯鼠,摄影师@董磊)
▼
有的长满刺
(马来亚豪猪,摄影师@熊童子)
▼
有的演化出强壮的后肢和尾巴
仿佛袋鼠一般跳跃前行
(跳鼠,摄影师@张小玲)
▼
但一直不变的
是那对标志性的门齿
啮齿目动物凭着它们“劈山开路”
竟然成为了最成功的一种哺乳动物
占了哺乳动物总数的
42%
可谓是白手起家的逆袭模范
(啮齿目动物家族,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而啮齿目动物中
数量最庞大、最具代表性的
是鼠科和仓鼠科两大类群
它们中最为人类所熟知的成员
如家鼠和田鼠
便是狭义的“鼠类”
鼠类是史前人类的食物之一
从北京猿人洞到广西的“智人洞”
从云南元谋遗址到河南郑州西山遗址
均发现了大量鼠类遗骨
物种数量多达20余种
(云南元谋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其中发现了大量松鼠、竹鼠等啮齿目动物化石,据推测,其中不少鼠类遗骨是作为史前人类的食物而留下的,摄影师@小龙)
▼
人类并不知道
这些处在食物链底部的小动物
即将掀起一场全球范围的“大风暴”
而他们与鼠类的命运
从此再也无法分开
从距今1万多年开始
世界各地的人类
相继进入农业时代
两河流域的大麦、小麦
中国北方的粟和黍
中国南方的水稻
以及稍晚一些的时候
中美洲的玉米、马铃薯
共同构成了人类农业的长卷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田心村,摄影师@陆宇堃)
▼
而在一些不适合农耕的区域
人类则驯养家畜
包括羊、牛、马和骆驼等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奔马,摄影师@赖宇宁)
▼
为了发展农牧业
人们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填埋河塘
(大兴安岭的森林被砍伐用于种植庄稼,摄影师@郑斐元)
▼
用砍伐的木材
或开采的石料搭建房屋
随着人口的增长
众多房屋聚集成村落或城镇
(云南诺邓村,摄影师@傅鼎)
▼
农牧业的进步
产生了过量的食物
而季节性的食物缺乏
让人类将过剩的粮食储存起来
(谷仓,图片来源@汇图网)
▼
人类大刀阔斧地改造环境
将许多野生动物的自然领土
变成了自己的家园
这引来了不速之客
鼠类中的一些成员
或是迫于生存压力
或受好奇的天性驱使
开始进入人类世界
与人类“共栖”
(人与鼠的共栖的场景示意,共栖是指动物一方依靠人类的栖所和间接提供的食物而生活,获得积极有益的回报,而人类一方则并不直接获利或受害,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它们惊奇地发现
这里有充足的存粮
有温暖的房屋
还有一群只会大呼小叫
看起来没什么战斗力的两脚兽
简直是鼠类的天堂
在人类创造的优渥环境中
这些鼠类数量骤增
它们被称为
家鼠
以褐家鼠和小家鼠
最为典型
(褐家鼠与小家鼠形态特征对比,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殷商时期
人们将鼠张嘴吃食的形象
生动地刻画在甲骨上
(甲骨上的“鼠”字,摄影师@苏李欢)
▼
在“鼠”字的演变过程中
张开的嘴巴和毛茸茸的身体
一直没有改变
(“鼠”字的演变,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当时的人们并不清楚
这只是家鼠利用人类
进行全面入侵的开始
起源于东南亚的褐家鼠
不仅大量繁衍
还混入商旅的队伍
利用人类的交通工具
沿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进入中亚、西亚、地中海沿岸和欧洲
(褐家鼠迁徙路线,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当大航海时代来临
它们从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港口
登上欧洲人环球探险的航船
踏上美洲和大洋洲的土地
(请横屏观看,地理大发现航线示意图,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即便是现代
它们扩张的脚步仍未停止
随着铁路和公路贯穿大陆
深入高寒、干旱的区域
这些原本没有家鼠的地方
也出现了它们的身影
(我国西藏和新疆自治区原本并无褐家鼠,但随着入藏、入疆以及口岸公路和铁路的开通,褐家鼠也随之进入这些地区,据分析,西藏自治区的褐家鼠很有可能是通过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进入,图中为青藏公路,图片来源@邹小庆)
▼
除了褐家鼠
小家鼠和黑家鼠
也经历了相似的扩张
它们遍布除南北极以外的大陆与岛屿
总数量可达百亿只量级
它们每年吃掉大量的粮食
破坏建筑、林业、水利工程
更可怕的是
它们还携带并传播鼠疫
曾引起历史上的3次鼠疫大流行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公元14世纪的
欧洲中世纪大瘟疫
即黑死病
(表现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的版画,对欧洲中世纪大瘟疫的起因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从喜马拉雅山麓发源的鼠疫,被蒙古大军带至草原,后通过战争和贸易传至欧洲,是引发黑死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啃食粮食、破坏工程、传播疾病
鼠类已经不再是偶尔出现的小动物
而是成了规模庞大的害兽集团
人鼠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升级
(出自《诗经·硕鼠》)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接连三声的呐喊
就是对鼠宣战的号角
一场人鼠大战
已在所难免
人鼠大战中
人类首先遵循
“一物降一物”的朴素思想
开始利用捕食者灭鼠
从战国到秦汉
捕鼠的任务
时常由驯化的家犬担任
狗拿耗子
其实是本职工作
(汉代,金钟山汉墓狗拿耗子石雕,摄影师@魏东)
▼
不过很快
另一位强悍的选手出场
它们捕食鼠的效率比狗更高
这就是
野猫
它们被人类住所中
数量极多的家鼠所吸引
自发进入人类栖息地周边
开始捕捉家鼠
(非洲野猫,现代家猫的祖先类群,摄影师@Luc Viatour/wikimedia commons)
▼
对于人类来说
野猫无异于天降的救星
以至于周天子在年终蜡祭时
都要亲自呼唤猫的驾临
(出自《礼记·郊特牲》)
▼
“迎猫,为其食田鼠也”
擅长捕鼠、长相可爱
又不会对人类造成多大伤害的野猫
就这样被人类迎进家门
成为了
家猫
在最早驯化家猫的古埃及
它们甚至被奉若神明
(古埃及驯养猫的壁画)
▼
然而
家鼠强大的繁殖能力
让它们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仅凭生物防治已经难以对付
并且随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野外的鼠类天敌数量也在锐减
为此
人类开始设计精巧的机关
这就是
捕鼠器
(狐柜,本是为了捕捉狐狸而制,但是在古代也经常用于捕鼠,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现代人依旧在使用
结构简单牢靠的鼠夹
(现代的捕兽夹,也可以用来捕鼠,摄影师@文林)
▼
除了物理灭鼠
化学灭鼠方式也已经出现
这就是
灭鼠药
古人采用天然的有毒植物、矿物
并炼制含铅、汞的丹药
而出于人类对安全的需要
现代人研发出更安全的抗凝血剂杀鼠剂
对家鼠进行直接毒杀
同时出于宗教和人道主义考虑
研发了鼠类不育剂
通过抑制鼠类的生殖而控制其危害
(工作人员在绿化带上投放鼠药,摄影师@张颖川)
▼
然而
这些人类费尽心机
发明的花式灭鼠绝活
要么就是杯水车薪
要么对环境的毒害太大
从长远来看
并未能抑制住家鼠的扩张
而当人与鼠打得火热之时
鼠的形象也开始渗透人类的文化
当古人发现自己用尽办法
也无法彻底消灭鼠的时候
对鼠的态度就从恨鼠、驱鼠
转变到祈鼠和媚鼠
秦汉时期的中国
人们开始使用干支纪年法
同时人们还选取了12种动物
称为“十二禽”
虽然各地的“十二禽”略有出入
但老鼠几乎是固定成员
(汉代,鼠形铜饰件,摄影师@苏李欢)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干支纪年与十二禽相互融合
演变出了
十二生肖
子鼠
堂而皇之地位居十二生肖之首
(东汉,凤凰山汉墓祠堂左壁上的猫捉鼠石刻,猫虽然为捕鼠立下功劳,但在中国古人评定的十二生肖中却落选,摄影师@动脉影)
▼
有人认为
这是因为鼠在子时最活跃
另有观点则认为
是鼠和干支纪年的字形相匹配
还有观点提出
是鼠连接阴阳的特质
使其与子时相对
但不论如何
鼠与人类的生活
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成功当上了“首席”的鼠
开始借着十二生肖的流行
“推广”自己的形象
从雕刻
(西汉,衔物鼠,现藏于茂陵博物馆,摄影师@动脉影)
▼
到壁画
(千手千眼观音像壁画,在右上角有一只大耳朵鼠形象,摄影师@尚昌平)
▼
到金镯
(唐代金臂钏上的鼠形象,摄影师@动脉影)
▼
甚至皇家园林中
(清代,圆明园鼠首,摄影师@动脉影)
▼
在某些少数民族传说中
不停啃咬的鼠
是帮助人类诞生的重要角色之一
(出自拉祜族神话“牡帕密帕”)
▼
还有的传说中
是鼠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出自普米族神话“太阳、月亮和星星”)
▼
或是带来了谷种
(出自瑶族神话“谷子的传说”)
▼
在印度
鼠的形象进一步升级
喜好囤积食物的家鼠
成为财神的象征
和佛教中掌管宝物的毗沙门天王
逐渐融合为一体
(印度鼠庙的鼠神雕像,摄影师@青空Chau)
▼
鼠神的信仰
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和佛教一样在西域落户
成为古于阗国的守护神
(于阗鼠神图,摄影师@孙志军)
▼
同样起源于印度的故事
《老鼠嫁女》
将家鼠的繁殖能力
与人类的婚嫁文化融合
在整个欧亚大陆各文明之间广泛流传
仅中国就有不下200个版本
(请横屏观看,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高佃亮作品《老鼠娶亲》)
▼
至元、明、清时期
以鼠为形象的物品
变得愈发多样而精致
(从上至下,依次为元代,龙泉窑亲友堆鼠水盂,摄影师@traveller;元代,金鼠噬瓜瓞纹簪,明代,玛瑙雕瓜果松鼠纹带饰,摄影师@动脉影;清代,金丝小鼠,摄影师@张艳)
▼
但无论是神化、崇拜还是谄媚
人类对鼠仍是畏惧和排斥的
鼠形象的真正转变
要等到现代
人类对鼠有了科学的认知之后
05
科学的胜利
清中晚期
中国人口数量暴增
世界各大洲沟通密切
从中国广东发源的鼠疫
引发了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
但也正是这次流行
让人类在微观层面
锁定了引发鼠疫的病原体
鼠疫杆菌
多种啮齿类动物
都可携带和传播鼠疫杆菌
而当细菌通过其身上的虱子、跳蚤
传播到家畜和人类身上
便可在人类之间引发鼠疫
(鼠疫传播方式,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而在宏观层面
人们也划定出
鼠疫在自然界发源和传播的范围
即自然疫源地
在全球广泛分布的家鼠
让鼠疫的自然疫源地范围极大
从北纬60°至南纬35°的广阔陆地
不论是森林、草原还是荒漠
都有大大小小的鼠疫疫源地断续分布
并组成几个大型的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推测的世界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鼠疫自然疫源地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由鼠疫杆菌、宿主和媒介共同组成,需要说明的是,疫源地中的细菌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传染人类并引起人类间的疾病流行,大多数时候只是“封存”在生态系统内部,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随后在1910年
东北鼠疫之风再起
疫情沿铁路极速南下
哈尔滨、长春、吉林、沈阳、山海关
大连、天津、北京、济南、烟台相继沦陷
共波及6省83县、市、旗
造成6万余人死亡
(1910东北鼠疫流行范围,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当时的中国
既无防疫的知识
也缺少防疫的物资
危急时刻
英国留学归国的伍连德
与学生奔赴疫情中心
划定隔离区、销毁传染源、发放口罩
总算在疫情爆发67天后将其控制
(20世纪初,中国东北的鼠疫防治工作者,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在这次鼠疫爆发中
伍连德发现
鼠疫不仅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
还可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人类对鼠疫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
次年
万国鼠疫会议在沈阳召开
这是中国近代首次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
也是中国近现代防疫科学的开端
(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参会人员合影,前排右4为伍连德,图片来源@剑桥大学)
▼
当东北鼠疫肆虐之时
远在英国的亚历山大·弗莱明
还在跟随其导师进行免疫学研究
18年后,他发现了青霉素
即人类历史上第一种被确认的
抗生素
此后
更多抗生素被发现
抗生素类药物井喷式爆发
人类有了对抗鼠疫的强力武器
(现代抗生素类药物,摄影师@李小糖)
▼
但要从根源上防止疾病爆发
还需要全民卫生意识的提升
以及卫生条件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
爱国卫生运动展开
轰轰烈烈的“除四害”
让不论男女老幼
一时间都成了灭鼠战士
(1958年,安徽界首,除四害一等模范阎立高在除四害运动中消灭了一千三百多只麻雀和七十六只老鼠,摄影师@马昭运)
▼
截至1958年2月
据不完全统计
在25个省、市、自治区内
(出自1958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
“消灭老鼠麻雀共计三亿多只”
这是整个现代人类
在迈向卫生世界的路途中
一个卓有成效却略显激进的一幕
简单粗暴的灭鼠运动
很快被更先进的防疫体系所代替
世纪之初那种大范围的爆发
也越来越少
(1900-1999中国鼠疫疫情概况,图中中国地图简化使用现代地图,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当人面对鼠有了足够的自信
鼠的形象才开始向正面转变
1927年
华特·迪士尼与合作者以小鼠为基础
创造出了动画形象米老鼠
(《汽船威利》中的早期米老鼠形象)
▼
10年之后
动画《猫和老鼠》中
这对千年前的冤家对头
已经成了难舍难分的伙伴
(《猫和老鼠》中的汤姆和杰瑞)
▼
而在中国
动画鼠们也在努力蜕变
在1984年的《黑猫警长》
和1987年的《邋遢大王奇遇记》中
鼠还是不折不扣的反派角色
(《邋遢大王奇遇记》中的鼠)
▼
到了1989年上映的《舒克和贝塔》
两只作为主角的小老鼠
就开始努力摆脱小偷的出身
成为受人尊敬的劳动者
(《舒克和贝塔》中作为主角的两只小老鼠)
▼
在动画世界之外
鼠家族的部分成员
成功打入人类的宠物市场
当去除了肮脏与疾病
它们萌萌的本性展露无遗
(宠物仓鼠,图片来源@VCG)
▼
除此之外
人们还培育出实验用鼠
它们繁殖快、价格低、特征稳定
迅速占据实验动物总数的90%以上
无数的大鼠、小鼠、豚鼠们
代替人类承受着病痛和牺牲
为治愈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等顽疾
贡献了自己的身躯
(实验用的白化家鼠,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
回望过去
我们恨过鼠、怕过鼠
也敬过鼠、媚过鼠
当我们终于变得强大
才学会科学理性地看待鼠
而经过千万年的演化
一万年的爆发
数千年的共栖
一百年的重塑
鼠
不仅没有被消灭
还与人类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今天
在重新拿起武器之前
我们再次审视这个对手
是它让我们的祖先学会
敬畏自然
也希望今天的我们
继续保持这份敬畏
正所谓
(语出自杜牧《阿房宫赋》)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祝大家
鼠年平安
(野生啮齿类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人类,我们应该做的,是坚决消灭人类居住环境中泛滥的家鼠,同时坚决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相互远离,相互敬畏,才是共存之道,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本文创作团队
撰稿:张照
编辑:张楠、所长
图片:余宽
设计:郑伯容
地图:巩向杰
审校:撸书猫、云舞空城、宛新荣
文首及封面图设计:郑伯容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 胡杰等. 哺乳动物学[M]. 科学出版社, 2017.
[2] 王玉玺等. 中国兽类分布名录[J]. 野生动物, 1993.
[3] 武仙竹等. 试论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J]. 人类学学报, 2016.
[4] 武仙竹等. 小家鼠和褐家鼠的化石材料与早期迁徙[J]. 边疆考古研究, 2012.
[5] Lin Zeng et al. Out of Southern East Asia of the Brown Rat Revealed by Large-Scale Genome Sequencing[J]. Mol. Biol. Evol, 2017.
[6] 王炜林. 猫、鼠与人类的定居生活[J]. 考古与文物, 2010.
[7] 张琦等. 汉景帝不吃老鼠吗?[J]. 史学月刊, 2019.
[8] 陶格. 世界历史上的农业[M]. 商务印书馆, 2014.
[9] 佟屏亚. 家猫的驯化史[J]. 农业考古, 1993.
[10] 李小凤等. 民间故事“老鼠嫁女”在丝绸之路上的西传及流变[J]. 喀什大学学报, 2018.
[11] 江玉祥. “老鼠嫁女”:从印度到中国——沿西南丝绸之路进行的文化交流事例之一[J]. 四川文物, 2007.
[12] 黄阳艳. “老鼠嫁女”故事及其相关习俗的文化内涵[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6.
[13] 张鹏. 毗沙门天与鼠[J]. 西域研究, 2012.
[14] 刘锡诚.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鼠观[J]. 民俗研究, 1996.
[15] 陈志鹏. “生肖鼠”的文化解读与“鼠”词语向贬义偏转的语义分析[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16] 翟利军. 汉文化十二生肖早期形成的历史学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17] 王秀文. 日本“鼠”民俗的传承及其文化内涵[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8.
[18] 李月. 中国古代毒鼠药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 2014.
[19] 宋凯等. 鼠疫历史疫情的考古微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8.
[20] 杨海等. 试论鼠疫起源和分布[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6.
[21] 贺雄等. 现代鼠疫概论[M]. 科学出版社, 2010.
[22] 赵胜等. 新中国的“除四害”运动[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1.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