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电视剧徐姑姑看的啥电视剧(连续剧安家佛系的徐姑姑)
写在前面:看剧和读书一样,不仅要接受书中纷至沓来的所有,还要学会比较,比如徐姑姑的绕指柔,房似锦的百炼钢;比如徐姑姑的以退为进,房似锦的以攻为守。随着剧情的展开,方才发现,原来姑姑很男人。
电视剧《安家》中,罗晋扮演的徐姑姑,温暖而美好,如同一粒星子,照耀在每个人的心上。只是角色的设置,逆袭了观众的思维习惯。其实,徐姑姑做事很男人。
一见钟情徐姑姑第一眼看见徐姑姑,是为他简单干净的装束停留,这样一个颇有书生气的小男人,混杂在闹市口房产中介里,似乎有点突兀,但一定有他的理由。
随着剧情,这位遇事不急不缓,说话慢条斯理的店长,对待店员和颜悦色,对待街里街坊热情有爱;他可以果断拒绝老阚为小三买房的到手生意,也会为前妻借怀孕装可怜而随叫随到;如此,路遇一只小狗狗,会蹲下来逗弄一会,爱抚一番的“姑姑”,将上海男人的细腻和儒雅,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演绎得惟妙惟肖。试想,这样一位领导,这样一位朋友,谁能说自己不喜欢?
有着“姑姑”一般慈母心的徐店长,细心也暖心,做起事来很男人,就像《安家》这部剧,之所以被热炒,自有它的理由一样。剧中的一些故事,从生发至结果,一路铺垫有序,一路张弛有度,一路繁花盛开;就像每一个故事里,细节处的真实和写实,总在不经意中叩击着观众的心扉。
名副其实和事佬剧中:徐姑姑送给房似锦一条点点丝巾,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插曲,实则有生花妙笔之功效。回想剧情,前前后后、点点滴滴,全是来自被“截胡”导致的不和谐,作为店长的姑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了从中撮合,于是巧妙构思,结果惹得王子健莫名,赢得房似锦感动,这一系列举措,再次把姑姑“和事佬”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也是这点,彰显出佛系的徐姑姑,其实是有底线和原则的。他的菩萨心是建立在店面和气生财的大环境下的;他的快乐不只是赚钱,还有努力的过程。如此想来倒也确实,人生每天都要过,何不过得快乐一点呢?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相对性,比如抱团取暖,带来的养尊处优;太过人性化的领导模式,导致个别人的不思进取,浑水摸鱼。可是,在姑姑的眼里,所有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由此,足见姑姑的佛系,已然到了相当的境界。
人情社会里,人情之上能够理解。可职场就是战场。温良恭谦未必能换来彬彬有礼, 一团和气未必能换回一张签单。有时候略施小计,就能步步为营;有时候适时发力,方可稳操胜券。
重情重义房似锦如果说姑姑是细腻委婉的,那么房似锦就是真诚直率的。
表面上冷血、内里却有着一颗感恩心的小女子房似锦,是鬼使神差,是机缘巧合,她与徐姑姑从双店长到居住在同一套公寓里。面对徐姑姑的“被”骚扰,她一次又一次地帮忙解围;在得知徒弟生活处境不太好以后,她每天都会帮忙捎上一份早点给他。这枝枝节节,再次验证了人心都是肉做的,所谓的不通情理,自有它的前因后果。
在工作上,房似锦的果敢和勤奋,给同事留下了很强硬,很刚烈的感觉,只是到了徐姑姑那里竟变成了:“你就是外方内圆的一个人。”由此,足见满腹经纶的姑姑,有着不落俗套的好眼力。
回到剧情,从最初的金字招牌房似锦,空降静宜门店担任双店长开始,引发的磕磕碰碰,直至两个店长之间相互理解,互为帮扶,这期间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是令人欣慰的。可见,人性向善是永恒的经典,也是连续剧《安家》所要表达的核心之一。
在赚钱是必需品 ,快乐是奢侈品的房似锦心里,一直记得四年前第一次来上海的那个雨夜,还有那个帮她找到廉价的住所,冒雨给他送来了食物和安全门闩的人,那个让她发自内心感觉到上海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城市,那个促成她走进房产中介的引路人——徐姑姑。
即便多年之后,徐姑姑已然认不出眼前落落大方,做事有板有眼的房店长就是昔日的那个 “豆芽菜”了。
每一段记忆都有温暖可回味,每一场邂逅都有美好在传递。就像房似锦和徐姑姑,一个果敢,一个细腻;一个执著,一个佛系。他们的偶尔邂逅,他们的再次相遇,让故事里的故事,被一点一点串联起来,让人性的美好在不觉中传递,让姑姑的温柔心又一次被浮出水面。
人心向善安天下其实,看剧和读书一样,不仅要接受书中纷至沓来的所有,还要学会比较,比如徐姑姑的绕指柔,房似锦的百炼钢;比如徐姑姑的以退为进,房似锦的以攻为守。随着剧情的展开,一个个锁扣被解开,一道道屏障被掀起。
就这样,角色之间性格的互补,让剧情更为贴近生活,充满情趣。
就这样,徐姑姑的善解人意,一次又一次在漫不经心中生动明媚。
就这样,作为观众的我们,在轻而易举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看点,并随着剧情而欢喜,伴着角色而动情。
文章作者:文如烟。已出版个人散文集《水净香自远》。喜欢在茶色里打坐,在音乐中沉溺,在文字间神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