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文化之根推进文旅融合(文兴丽水挺进共富)
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丽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数量占全省六分之一,其中革命文化遗产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随着市委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丽水丰厚的革命文化家底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浙江省唯一的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丽水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英雄的故事。光荣的浙西南红色热土孕育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2019年,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表述语发布:“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核心内涵,为“丽水之干”注魂赋能立根。
这些年,丽水通过统筹全市历史资源、深入挖掘时代内涵、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红色火把”越燃越旺,红色文化正在不断铸就丽水的“根”与“魂”,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现存革命遗址数量居全省第一
红色热土家底丰厚
几乎每一件革命遗产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位于浙西南崇山峻岭间的松阳县安岱后村,有一封信和一个糖果盒,当地村民珍藏了40年,这是1981年粟裕大将给老区人民寄去的新年问候和礼物。
这个“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可以追溯到1935年5月,当地进步群众组织首领陈凤生、卢子敬、陈丹山等带领群众“三迎红军”,使红军挺进师迅速获得了群众依托,立足浙西南,建立根据地,掀起革命局部高潮。
庆元县百山祖镇斋郎村海拔1250米,是浙江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一。1935年4月,刘英、粟裕率领的挺进师500余人在此与敌军展开了激烈鏖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被称为“挺进浙闽边后的关键一仗”,打开了开辟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通道。如今,红军挺进师斋郎战斗旧址记录着这段英勇的革命事迹。
遂昌王村口是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时的师部驻地。粟裕大将在回忆录里曾描述“我们师部和领导中心放在王村口”,他对这块曾经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念念不忘,1984年遵照他生前的遗愿,粟裕大将的部分骨灰被敬撒在王村口的月光山,和众多为革命献身的红军将士朝夕相伴,与这片红色的土地永远融为一体。
在丽水,类似这样的革命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据统计,丽水现存革命遗址533处,革命老区乡镇136个,5个县入选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数量上均位居全省第一。刘英故居、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中共浙江省委联络站旧址(黄景之律师事务所)、中共处属特委遗址、三岩寺红军洞旧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随军银行旧址、住溪苏维埃政府旧址(廖家祠堂)、红军挺进师政委会会议旧址(仓社殿)、红军挺进师斋郎战斗旧址、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领导机关旧址群(安岱后村)等红色资源都独具代表性。
从文物价值的时空分布上看,浙西南革命文物归纳为浙西南中共地方支部旧址、浙西南工农革命军战斗(武装暴动)旧址、红十三军战斗旧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战斗旧址、红军挺进师游击区旧址、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省委机关旧址、抗日救亡相关活动旧址、中共处属特委活动旧址等九大革命主题区域。
新中国成立后,丽水各地许多重大党史发生地或重要党史人物的活动纪念地,新建相关纪念设施,如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刘英旧居、红军挺进师斗争史梅湾纪念馆、中共青田县委旧址(内冯村)纪念馆、粟裕陵园等,以各种形式和手段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丽水的革命历史和刘英、粟裕等共产党人充满传奇的生平事迹,成为丽水这片红色土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率先创新红色根脉守护工作
打造红色文化弘扬高地
去年7月30日,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了我省首部革命遗址保护类地方性法规——《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作为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丽水有着丰富的革命遗址资源,但多数为非文物的革命遗址。因此,《条例》对我市革命遗址尤其80%以上比例的未定级、非文物革命遗址的认定、保护、管理、利用以及法律责任作了细致规定,并在全省率先谋划“未定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将全市90%以上比例的低级别、未定级革命文物纳入“县乡政府奖励补助、群众和社会多元捐助投入”统筹保护与管理,并与省农信联社丽水办事处达成“微改易贷”战略合作协议,获得100亿元“微改造、精提升”授信额度,为革命遗址的微改造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红色资源是鲜活历史的重要载体,是延续传承革命先烈精神、弘扬革命文化的宝贵财富。为此,丽水率全省之先为革命遗址保护立法,推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长效化、法治化。
《条例》实施以来,丽水各地通过修缮革命遗址、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传承红色基因等措施,为新时代全面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步伐厚植动力源。
除了立法保护革命遗址,在实施革命文物保护修复上,我市编制《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涉及9大片区104处革命文物修缮和保护利用,总投资10亿元。系统挖掘梳理革命故事538个、革命人物1365位、革命文物(遗物)302件,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组荣膺全国“红色基因传承者杰出团队”称号。
浙西南革命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和思想营养剂,用足用好这一弥足珍贵的独特红色资源意义重大。于是,丽水一方面通过加强浙西南革命史料、遗址、文物等的系统挖掘、有机保护,一方面创新开展研究阐释、宣传教育,凝练出浙西南革命精神,使其成为丽水最鲜明的精神地标。
2019年以来,丽水连续四年举办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就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形成基础、历史地位、时代价值等重大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建立起由省内外党史、军史领域33名专家共同参与的浙西南革命精神联合研究机制,在中央主流媒体上推出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精心打造533处革命遗址红色体验点、103条红色研学线路,推出“泉湖少年”等研学品牌,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军挺进师斋郎战斗旧址入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大批革命遗址“串点成线”,成为革命精神永续的重要平台。
18.2万名党员干部在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活动中深受洗礼,250万人次群众参与其中,浙西南革命精神深深融入处州儿女的血脉,更成为新时代丽水人砥砺奋进的精神动能。
探索红色资源转化路径
红绿辉映奔向共富
老街土墙上枪眼的遗痕、廖家祠堂门楣上的红五星、文化广场那面飘舞的旗帜……龙泉市住龙镇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之一。10多年前,当地挖掘红色资源,将留存下来的近40处遗迹遗址进行统一修缮,如今,每年都吸引着20余万人次前来瞻仰。
红色资源承载着革命记忆,是特殊的文化资源,经久不衰、历久弥新。23年艰苦卓绝的浙西南革命斗争,为丽水留下了大笔红色遗产和精神财富,为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丽水,像住龙镇这样的红色旅游基地已星罗棋布。全市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红色文创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独特亮点。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一座精神宝藏,需要深度挖掘和运用。自2019年以来,丽水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坚持顶层设计、顶格推进,建立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领导小组,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作为核心工作,于全国之先,首创红色资源价值转化政策体系——编制《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出台《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计划》,以政策为先导,全面唤醒境内沉睡的红色资源。
去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浙西南革命老区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川陕等革命老区一道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革命老区,纳入国家政策支持范畴。此后,省政府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浙西南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丽水元素”屡次纳入政策支持体系,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为其他山区提供经验借鉴与实践示范。
规划、政策接续落地,“红绿”融合渐入佳境——启动全国红色文化融合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累计实施7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73亿元;发布全国首个红色乡村建设市级地方标准,实施红色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创成红色示范乡镇(街道)44个、红色示范村135个……曾经“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红色乡村,驶入了振兴发展的快车道。
红色浙西南,绿色新丽水!如今,丽水正抢抓发展机遇,把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强大动力转化为“丽水之干”的自觉行动,打造全国红色文化融合绿色发展高地,创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努力为新时代红色资源价值转化提供“丽水经验”,奋力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丽水!
本文来自【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