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条条大路通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其确切的含义知道的人并不多。罗马帝国建设了总里程超过1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直到十九世纪火车被发明之后,才有新的交通方式在通行速度上超过罗马帝国的"高速公路"。
人们对古代遗迹的关注点,通常都集中在大型建筑之上。比如:金字塔、长城、皇陵、皇宫、教堂等,但真正伟大的工程是罗马帝国建设的基础设施,因为这些设施既不专属于皇帝,也不专属于贵族和军队,而是属于全体罗马人民。
从这个角度看,罗马帝国是古代唯一一个建设了功能完善且服务于全民的庞大基础设施的帝国。荷马曾经说过"地球属于每一个人",在古代实现这一理想的是罗马帝国,帝国庞大的基础设施涵盖了道路、桥梁、港口、上下水道、公共浴场、神庙、会堂、广场、剧场、竞技场等硬件,还包括安全、法律、医疗、教育、邮政等软件。
罗马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组成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帝国的主权并不属于皇帝,而是属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公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被现代国家公民超越。
罗马大道施工示意图
最底一层是30厘米厚的石子,这样的地基既可以保证路面的平整,还可以起到良好的排水作用。第二层是石子和粘土混合后的铺装,类似于今天的碎石混凝土。第三层是将加工后的碎石铺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弧形。最上层用厚70厘米的大块石材铺装。罗马大道的建设者自豪的宣称,大道一百年之内不需要维护!
阿皮亚大道
罗马大道的工程技术已经使人十分惊叹了,大道的选址更令人目瞪口呆。罗马大道呈现给世人的是一条又一条笔直的直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对罗马大道最好的描写。上图是公元前四世纪修建的阿皮亚大道的遗址,笔直的大道和平整的路面是罗马大道的样板。
罗马人在四米宽的干道两侧,还修建了宽三米的人行道,大道的总宽度达到十米。干道的首要用途当然是为了军事,罗马军团可以通过罗马大道快速调动,保卫帝国的安全。同步修建的人行道,不但增加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而且保证了道路的军民两用。
帝国全境的干线道路
罗马大道的建设从意大利半岛逐步扩展到帝国全境,上图中的蓝线是帝国边境,红线则是遍布帝国的交通干线。干线的建设由帝国统一负责,帝国行省作为地方自治体,负责建设地方支线道路,建设标准与干线相同。
帝国最终建成干线道路8万公里,支线道路7万公里,总长超过1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与之对照,中国的万里长城是5000公里。
桥梁罗马大道是平直的,与大道配套的桥梁当然也要与道路看齐,这就意味着罗马大桥需要修长长的引桥连接道路,并且桥梁的使用年限也要与道路看齐。下图的桥就是典型的罗马式大桥,桥是平的路是直的。
罗马式大桥
在15万公里的罗马大道之上,有超过3000座罗马大桥使天堑变通途。超前的设计理念和高超的施工工艺,使很多大桥至今还在使用。建于公元前109年的米尔维奥大桥就是其中的代表。
米尔维奥大桥
在罗马人建设的大桥之中,堪称工程奇迹的是罗马皇帝图拉真在多瑙河上建设的大桥。多瑙河是仅次于伏尔加河的欧洲第二大河,河面宽阔、河水湍急。图拉真大桥以罗马人的方式横跨多瑙河,长1135米、宽12米、高27米、桥墩跨度33米,与罗马大道水平相连。超高的高度和超宽的跨度对多瑙河航运没有丝毫影响。
图拉真多瑙河大桥示意图
如此规模的大桥,由罗马第一克里特军团、第二西斯帕尼亚军团和第三普列塔妮亚军团参与建设,大桥从开工到完成共一年出头。在1800年前的古代,用如此短的时间建设如此规模的大桥,是不是会令很多现代化国家汗颜呢。
既然提到了图拉真大桥的建设者,那就应该对罗马道路和桥梁的建设者做一个说明。罗马帝国的干道及之上的桥梁,全部由罗马军团建设完成。罗马军团主要由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公民组成,也就是说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公民为整个罗马帝国建设了庞大的干线交通网。
行省的支线道路由地方自治体完成,工程技术全部来自罗马军团的无偿转让,设计者也是经验丰富的罗马工程兵。干线道路由罗马帝国出资兴建,支线道路由行省自筹资金建设。支线之外还有私人建设的道路,干线、支线和私人道路对所有罗马人免费开放。
水渠罗马帝国最令人惊叹的基础设施其实不是步道而是水道,二十一世纪的很多城市都达不到罗马城的用水水平。帝国最早的上下水工程当然建设在罗马城,其实罗马城并不缺水,拥有奴隶的豪门大户用水也很方便,然而为所有市民谋福利的大型水道工程还是被建设了起来。
水量丰沛的台伯河在罗马城穿城而过,罗马城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不缺。不缺水的罗马城,最终建成11条总长度超过500公里的引水道,每天引入罗马城的水量超过百万立方米。罗马市民平均每天每人的供水量超过1吨,这样的水平在今天的很多现代化大都市都达不到。
罗马城引水渠地图
上图黑色实线是罗马城的11条引水道地图。引水工程的建设难度超过了罗马大道,动辄几十甚至上百公里长的水道要保持一定的坡度,不能太陡或太缓,水道经过的地形有山丘、有低谷、还有河流,水道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另外超长的水道会有蒸发和渗漏,因此水道要能防水还要有顶盖。
地面引水桥
于是我们看到了雄伟壮观的罗马引水工程,当然水道大部分走地下,在遇到低谷或跨越河流的时候成为使人叹为观止的工程奇迹。
引水桥施工示意图
引水桥横截面
罗马城既然不缺水,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建设规模巨大的水道呢?因为大量流动的清洁水资源,可以使罗马城的清洁度达到空前的水平,也使罗马普通市民的生活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
罗马城每天通过引水道引入清洁的泉水,泉水再流入排水道,将生活污水冲入台伯河,这样罗马城的清洁度就超过了很多现代化都市。因为水资源充足,罗马城还建设了大量的公共浴场,两千多年前的罗马普通市民每天都可以入浴。
这样的生活水平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是唐帝国皇帝最宠爱的贵妃才能享受的,在罗马却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高度清洁的城市生活,使罗马帝国从未出现传染病的大规模爆发。自视甚高的希腊人,在看到罗马的给排水工程之后,也是自叹弗如。
值得一提的是,耗资甚巨的水道工程,并非由帝国财政出资,工程资金全部来自罗马皇帝和贵族的个人捐赠。
市政罗马的市政工程包括神庙、浴场、会堂、广场、剧院、竞技场等,所有工程由皇帝和贵族出资建设,并向全体市民开放。按照现在的话讲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建设。
最具罗马特色的就是大浴场,有了充足的水资源,大大小小的浴场就遍布罗马城。在大浴场中,人们不仅可以享受热水、温水和冷水的三温暖,而且在入浴时可以欣赏环绕浴池的精美雕塑。
罗马大浴场
与浴场配套的还有体育设施、文化广场、图书馆和私塾等。大浴场是罗马市民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和读书学习的重要场所。
罗马城最出名的建筑是圆形竞技场,竞技场可以容纳15万人,规模超过绝大多数现代体育场。竞技场举办角斗、赛车等竞技比赛,罗马市民和罗马皇帝共同观看罗马人喜爱的竞技比赛,比赛的相关费用由皇帝承担。
圆形竞技场
竞技场是圆形的,剧场则是半圆形的。在罗马剧场经常上演的是希腊悲剧,罗马征服了希腊,并不影响罗马人热爱希腊文化。罗马帝国实行拉丁语和希腊语双官方语言的政策,并将罗马公民权授予担任教师和医生的希腊人。
半圆形剧场
在众多市政建设中,唯独没有富丽堂皇的皇宫。罗马皇帝当然会为自己建设官邸,但官邸的规模完全无法与东方皇帝的皇宫相比较。罗马帝国的主权属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因此罗马皇帝出资建设的建筑,绝大多数要向公民开放。
行省罗马帝国从弹丸之地罗马城发展成环地中海的大帝国,靠的是同化败者的策略。帝国成形之后,意大利半岛是本土,本土居民是公民,半岛之外的领土是行省,行省居民是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
罗马帝国行省地图
罗马人统治庞大帝国的方法是行省罗马化,罗马化当然不是动口不动手的价值观输出,而是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罗马化。
按照帝国的规定,行省居民需要缴纳百分之十的行省税,换来的是罗马军团保卫行省的安全。此外,罗马军团还负责行省内交通干线的建设与维护,交通直线的设计和技术指导,还有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罗马军团在行省边境的驻地,就是一个小型的城市,拥有道路、水渠、浴场、剧院等基础设施,莱茵河沿岸的欧洲现代城市斯特拉斯堡、美因茨和波恩,多瑙河沿岸的贝尔格莱德、布拉格和维也纳就是由罗马军团驻地发展而来。
罗马人还为曾经的死敌迦太基建设市政工程,地处北非的迦太基离水源地很远,罗马人建设的引水渠长达130多公里。
迦太基引水道遗迹
罗马人尊重行省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罗马人敏于行而讷于言,对外输出的是实打实的基础设施与工程技术。也正因为如此,区区16万人的罗马正规军团,可以驻防漫长的罗马帝国边疆,在帝国全境实现了"罗马治下的和平"。
读完了古代基建狂魔的故事,对照今天的世界,谁在实干兴邦,谁在空谈误国,恐怕就很清楚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