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最新进展分析:机构改革一周年

去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在过去的一年,全国各级政府机构改革紧锣密鼓,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 ,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已经推进至市县层级一年之内,国务院新组建的7个部门在经历了挂牌、人事调整等环节后,已经渐次步入正轨,31个省份机构改革方案全部“出炉”,至少13个副省级城市召开了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四川、福建、江西等省的市县机构改革总体意见也都陆续发布据预计,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将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机构改革最新进展分析:机构改革一周年?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机构改革最新进展分析:机构改革一周年

机构改革最新进展分析:机构改革一周年

去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在过去的一年,全国各级政府机构改革紧锣密鼓,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 ,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已经推进至市县层级。一年之内,国务院新组建的7个部门在经历了挂牌、人事调整等环节后,已经渐次步入正轨,31个省份机构改革方案全部“出炉”,至少13个副省级城市召开了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四川、福建、江西等省的市县机构改革总体意见也都陆续发布。据预计,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将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

新组建7部门各就各位

按照改革方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共26个,在外界看来,此番调整后,国务院机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

在国务院组成部门方面,组建了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退役军人事务部和应急管理部,重新组建了科学技术部和司法部,水利部和审计署的职责也得到优化,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并入国家监察委员会。

改革方案下发后,上述7个新组建的部门陆续挂牌,最早的是国家卫健委。2018年3月27日,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挂牌,马晓伟出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在国家卫健委挂牌之后,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分别于2018年4月3日、2018年4月8日和2018年4月10日挂牌,2018年4月16日,生态环境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和应急管理部同日挂牌。

领导成员方面,马晓伟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韩长赋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陆昊任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任生态环境部部长、党组书记,孙绍骋任退役军人事务部部长、党组书记。

与上述6个部门不同,应急管理部实行的是“双首长制”。曾任公安部副部长的黄明任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曾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的王玉普任部长、党组副书记。根据改革方案,应急管理部是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进行了整合。

“这次应急管理部机构改革涉及到11个部门13项职责的整合,其中包括5个国家级的应急指挥协调机构,任务更重的是公安消防和武警森林20万人的整合,可以说这次改革里面应急管理部是涉及职能整合最多、情况最为复杂的部门。”今年1月22日,应急管理部首度举行新闻发布会,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孙华山这样表示。

地方根据特色有“自选动作”

按照安排,省以下党政机构改革要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省级机构改革方案中,海南是首个获得中央批复的。此后,山东、福建、广东、湖南、云南、浙江、宁夏等省(区、市)机构改革方案陆续公布,对机构改革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值得一提的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省级党政机构的数量不同,目前党中央和国务院机构数量在90个左右,省级党委和政府机构数量在60个左右。横向对比来看,各省党政机构设置的数量也各不相同。从方案看,北京为65个,重庆、天津各为64个,上海为63个,广西为58个,海南和宁夏各为55个,其他省份大多不超过60个。

在地方层面的机构改革中,有一些是与中央保持一致的“规定动作”,各地也不乏凸显地方特色的“自选动作”。比如,此次机构改革中,辽宁省将2017年成立的全国唯一的省级营商环境监管机构“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调整为“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并升格为省政府直属机构。此外,在“互联网 电子政务”的大背景下,吉林、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等省份都新设了大数据管理机构。不过,在新机构的名称上略有差异,浙江的叫“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安徽的则是“省数据资源管理局”。

随着去年省级机构改革的落地,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改革也拉开了序幕。我国目前有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等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广州、杭州、南京、济南、沈阳、长春、哈尔滨、武汉、成都、西安等10个省会城市。最早召开机构改革动员大会的是沈阳,于2018年12月28日召开,次日下午,青岛市市级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召开。

进入2019年之后,杭州、宁波、南京、武汉、成都、广州、深圳、哈尔滨、西安、大连也陆续召开会议对机构改革进行部署,就在2月12日,济南市市级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召开。副省级城市机构改革涌现出一些新机构还与国家的部署密切相关。例如广州和深圳都组建了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

部分地区试行“大城市机构限额”

在市县级层面,机构改革也在渐次进行。如四川、福建、江西等省的市县机构改革总体意见也陆续出炉。2018年11月,中央正式备案同意《四川省委关于市县机构改革的总体意见》,四川省成为全国第一批获批备案的省份之一。四川省的市县机构限额范围包括党委工作机关、纪检监察机关、政府工作部门。市县党委和政府不设部门管理机构。大城市机构限额不超过55个,其他市(州)不超过47个。据四川省委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机构改革中,中央推出大城市机构限额政策,明确除省会城市机构限额为55个外,还可以确定2至3个相对发达地方为大城市,享受省会城市的机构限额政策。

在四川之后,福建、江西等省的市县机构改革总体意见也陆续出炉,按照时间安排,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来源:北京青年报 记者孟亚旭)

乔太平: 市县机构改革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难题

本轮机构改革覆盖面广、力度大、任务重,是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变革。确保中央机构改革决策部署顺利推进和落地落实,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妥善处理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谋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当前,市县机构改革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难题:

一是人员转隶难度大。从市县两级机构改革实际看,本轮机构改革内容包括在限额内设置党政机构,同时对党政直属事业单位实施限额管理,并进一步规范党政派出机构设置,同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涉改人员面广量大,人员进退留转情况复杂、难度较大。

二是编制核定尺度难把握。新组建机构根据其承担的职责核定编制,但核编掌握尺度不一;调整优化职能的机构,根据职责增减相应增减行政编制,实际操作中无标准可循,一般凭经验摸索,不能保证科学合理;一些地方因编制紧缺导致部分机构核编较少,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期盼机构改革中能够调增编制的呼声较高,增不增、增多少、怎么增,这个度也不好把握。

三是领导职数规范难。机构整合、撤并动作大,在机构限额内设置机构与核定领导职数,改革前干部实际存量与改革后领导职数之间有较大减量,职数较大幅度减少与干部一定预期形成反差。对超审批权限设置机构,违规将挂牌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实体化并核定领导职数,超机构规格核定(高配)领导职数以及擅自设置领导职务名称等,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整改态度不坚决、行动较为勉强等问题。有的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数核定不严,特别是少数编制少、人员少的,很难找到办事员。领导职务层次规范难度较大,有些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相当部分与其上级机关同一级别,管理规范压力大。

四是市区职责厘清难。对有关职权及执法,收还是放有争议,调还是不调有顾虑,管还是不管有分歧。五是配套政策出台较为滞后。目前相关配套政策出台滞后于改革的推进,市县操作起来无所适从。

改革中面临和出现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

市县党委、政府务必严格按上级安排部署和批准批复的地方机构改革方案,坚定不移调整优化党政机构和职能不打折扣,坚定不移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改革不打折扣,坚定不移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不打折扣,切实强化组织领导,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清理规范机构设置,不再保留党政机关直属行政机构。地市级党政机关不再设置副县级及以上内设机构,规格统一规范为正科级;县级党政机关不再设置副科级及以上内设机构,统一规范内设机构规格。清理规范挂牌机构,挂牌机构不得实体化运行。统筹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其承担行政职能回归主管部门机关,除行政执法机构外,不再保留或新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严核定部门人员编制,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打破编制一旦核定就为部门及单位所有,依职责任务动态调整编制,有增有减。严格按规定核定领导职数,规范领导职务名称、层次和数量。真正做到精简编制、减少职数,优化协同高效,按时保质完成机构改革目标任务,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建立上下沟通机制推动改革。市县机构改革中面临和出现的难题,需要上下同心同力,共同解决。要重视基层呼声与建议。改革越深入到基层,碰到的问题就越繁琐,解决起来就越困难。上级党委、政府以及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组织、机构编制、人社等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市县改革中遇到的难题,从基层反映的问题中摸实情、看动向、理思路,善于听取来自基层的合理建议,谋求问题的解决。要建立意见建议下情上达渠道。机构改革期间上级机关要明确专门部门和人员接受和收集市县意见建议,对意见建议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确保各类合理意见建议有效传达。建立相关部门研判机构改革难题协作联动机制,由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召集有关部门定期疏理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要及时反馈普遍性问题。对市县反映的普遍性难题,能马上回复的就马上回复,需要研究的就及时研究,必须进一步报告的就迅速报告。

鼓励基层创新推进改革。改革是一场革命,要鼓励基层试点试验,大胆创新。要善于学习已有经验作法。一方面是学习外地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人员划转、人员安排等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是借鉴省级部门机构改革中有关职责调整、内设机构设置、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等成功作法。不能一味坐等上级出政策,不能在上级有关政策没有明确之前叫苦不迭、怨声不断而出现“空档期”,更不能因害怕困难而拖延改革。要首先把“家底”摸清楚,对有些政策性强的领域和涉及人员多、社会关注度高的群体,做到心中有数,提前作好预案和预判,一旦上级政策措施明确就果断推进改革不至于到时候手忙脚乱。要勇于探索,勇于试验,勇于担责,大胆在机构改革实践中探索理顺市区管理体制、激发涉改干部群众创新活力的突破性办法,推动改革取得全面进展。建立落实容错机制,宽容失误,保持斗争精神,激励担当作为。

出台配套政策破解难题。基层探索离不开顶层设计,配套政策是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机构改革相关配套政策要全面及时。对推进机构改革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研究,提出应对政策措施;对机构改革实施过程中反映出的难题,要及时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对历次机构改革遗留的问题,要逐项疏理限时销号化解。改革配套政策要有力有效。出台配套政策不能只讲一般性原则要求而应明确可操作意见,不能只涉及单一部门问题而应明确涉及跨区域多部门利益协调问题,不能只顾及当前“头痛医头”而应放眼长远不留“后遗症”,尤其要针对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研究前瞻性政策措施。要以推进本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机构编制法治化建设,积极探索推进机构编制立法,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加快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加强机构编制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机构编制法治化水平。

来源:中改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