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孝道感恩父母600字(读感恩孝道文化父亲母亲有感)
读《父亲》《母亲》有感(文/张金锁 插图/鹰城/若水苑)
去年上半年,闻听平顶山市社科工作者杨延欣先生与女儿杨柳青(在读研究生)合著的感恩孝道文化丛书《父亲》《母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著名作家毕淑敏作序,惊诧不已。在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当下,浮躁、焦躁、狂躁以及追名逐利之人比比皆是。置身于如此浓厚的重围之中,能够俯下身来、静下心来、埋下头来玩弄文字的人,实不多见。像写书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一般人做不到。因为不一般,所以,延欣先生做到了;一个稚气未脱、尚未走出校门的女孩子,正是涂脂抹粉、追逐时尚的年龄,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少男少女而言,枯燥的文字似乎与他们非常遥远。像写书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一般人做不到。因为不一般,所以,柳青也做到了。
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父亲》《母亲》两本佳作。凭心而论,最初拿到这两本书时,对我这个在文字圈里混大半辈子的人来说,心里的确有些忐忑不安。类似这类书,其含金量、艺术价值、表现手法姑且不论,仅就可读性而言,能有几成呢?我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开始阅读此书的。不曾想,竟然一“读”而不可收,以至于把放学的孙子回家这档大事都忘到了脑后。 对于我这个阅读口味非常刁 钻而又缺乏耐力的读者来说,读书能够痴迷到如此地步,由此可见,此书的吸引力和诱惑力是何等的强劲!
在完成繁忙工作和紧张学业之余,延欣、柳青父女历经十载,持之一恒,锲而不舍,苦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副业”,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辛勤劳作,挥洒着汗水与泪水,收获着喜悦与欢乐。就这样,他们不懈地追求着,执著地坚持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星转斗移,冬去春来。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又一个伟大而又慈祥的父亲、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讲述的一个又一个关于父亲、母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他们无声地传递着人间大爱,他们把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尊老孝亲为一传统美德诠释得尽善尽美、淋漓尽致。这是需要多么大的毅力、气魄和胆识啊!如此宽广的情怀、如此博大胆略、如此高远的站位、如此深邃的格局,着实让人叹之、钦之、敬之。
书中的每一位作者,怀着一颗敬畏的心,认真地讲述着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他们所讲述的父亲、母亲,既不是叱咤风云、呼风唤语的显赫人物,也不是腰缠万贯、财大气粗的商贾富豪,他们都是一些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布衣百姓。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儿女面前,他们最伟大、最无私,为了儿女,他们倾尽心血,不遗余力。平常人讲述平常人的故事,这是此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短小精悍、言之有物是此书的又一个特点,两部著作,200多篇文章,既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也没有气吞山河的无病呻吟;既没有言过其实的修饰字句,也没有堆砌如云的华丽词藻,有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田间地头泥土和野草散发出的缕缕清香,有的是工厂车间机器轰鸣下的优美诗篇,有的是锅碗瓢勺弹奏出来的浑厚交响曲,正因为如此,每一篇都很接地气,都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从写作手法来看,这些作品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或粗犷奔放,气势磅礴,如惊涛拍岸;或真挚细腻,轻歌曼舞,若高山流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认真地审视着自己的父母,追忆父母在世时的生活碎片,尽管支离破碎,但却是作者朴素感情与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
本书责任编辑,亦是杨柳青母亲的张东君女士,曾为其父亲编辑出版了《雪地指爪》(社会科学出版社),其父是宝丰一高的资深教师(离休),在三尺讲台上勤奋地耕耘了一生。回忆起父亲,她是这样描述的:“而今,父亲已离我远去,在绿野清风小河飞鸟的陪伴下,愈行愈远。父亲一生的荣与辱,辛与苦也正随之远去。每念及此,我的心都在隐隐作痛。我对父亲的印记也已少许模糊,只有父亲与书的印记弥久而清晰。”一个甘为人梯、呕心沥血的老教师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难怪东君女士有如此的才华和笔触,恐怕与父亲的熏陶不无关系吧!作家曲令敏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脚、和土坷垃打一辈交道的庄稼人,在她眼中,“父亲想念庄稼地,庄稼地是他的亲人,血脉相连的亲人。每一次回去看他,他最想跟我说的就是老家的往事。一提起这个话题,父亲立马神采飞扬,眼也不花了,耳朵也不聋了,跟他说话也不用连说带比划了。他和土地一起熬过酷暑和严寒,也和它们一起承受过春雨和阳光的滋润,那种亲扎根在心灵里,被岁月的长风牵着,越是悠远,远是柔韧,每一拨动,都会是驮不动的思念和怀想。”
在校读研究生的杨柳青,曾在大二时出版了散文集《在路上》(作家出版社),她笔下的妈妈是一个多才多艺、心底良善、外表美与内在美相结合、才华与气质并存的“完美女神”:看到一个老者推着一辆三轮车卖南瓜,他一下买了2个,并把一张整钱递给人家,并叮嘱不让人家找多余的钱;她去买西瓜,自己带着袋子,买完后自己提回家,不让卖瓜人往家里送;吃不完的食物,她总是拿出去放到外边,让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猫狗们充饥……“很少用化妆品的妈妈,却从内到外洋溢着出最朴素的纯净之美,就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超凡脱俗。妈妈抚养我长大成人,是我人生的老师。她教会我怎样观察人生,如何成为一个心态阳光、乐观向上的人。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对我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爱与影响,早已深深地融入我的血液、我的生命,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的《蓼莪》篇中,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孟子·万章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古人的《二十四孝》更是千古不朽、万代流芳。有人说,母爱若水,父爱如山。母爱若水,水之善流,无形无际,水之所处,无微不至;父爱如山,坚如磐石,雄浑伟岸,山之高昂,令人仰止;母爱犹如涓涓细流,连绵不断;父爱好比黢黢高山,沉默无言;母爱如宽阔的大海,一望无际,父爱如高耸的泰山,顶天立地。父母生我爱我,养我育我,疼我惜我,护我为我,感情至真至纯,绝无丝毫造做。母爱慈祥和善,父爱端肃威严;母爱细腻,父爱刚强;母爱温柔,父爱坚毅;母爱“临行密密缝”,父爱“欲去窗里望”;母爱无私奉献,父爱默默讷言;母亲开言泪花崩,父亲教诲泪不弹;母爱如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父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早些年,笔者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标题是:“敬文化”的现实意义初探。尽管时间过去了许多年,但是,文章的内容我还记得十分清楚。我在文章中,对“敬文化”进行了如下阐述:“‘敬文化’的主要实质,表现在敬人、敬事、敬天地、敬自己诸方面,其内涵丰富深厚,博大精深。每一个有智慧的人,都应该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时刻铭记感恩、善念、快乐、包容,以敬爱的心态敬人,以敬畏的心智敬事,以敬仰的心胸敬天地,以敬重的心怀敬自己。”
此篇文章中,我把敬人放在了首位,在敬人中,我又把敬父母放在了首位。在“敬家人”这一章节中,我是这样论述的:“敬家人。首先是敬父母。正是父母的存在,你这个鲜活的生命才得以来到人间。父母给了你灵活的四肢,睿智的大脑,匀称的五官,健壮的体魄,跳动的心脏,于是,你成为一个完全的、健康的人。正是父母的悉心呵护,为你遮风挡雨,你这个弱不禁风的黄口小儿才得以长大成人,立于世间。因此,一个人在人世间,首先应该敬的人就是父母。常言说得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父母对子女恩深似海、情重如山,无论子女终生怎么做,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是无法报答的。因此,一个人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把敬父母当成自己的第一要务。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都不敬,那么,世上还有他所爱、他所敬的人吗?
去年冬末,当我从延欣主任手中接过他亲笔签名的佳作《父亲》《母亲》时,激动不已。欣喜之余,信口胡谄了几句歪诗。
其一,贺《父亲》《母亲》付梓问世:“笔耕十年,今朝梦圆。父母双亲,付梓出版。可喜可贺,可钦可赞。尊老爱老,古人垂范。国之瑰宝,薪火相传。中华美德,代代续延。百善之中,孝道当先。孝心不存,枉为儿男。亲若不在,想敬已晚。生若不孝,厚葬徒然。如无父母,怎来世间?敬老孝亲,国泰民安。”
其二,赠杨柳青:“莺飞草长杨柳青,花香鸟语舞春风。杨家才女志高远,锲而不舍勇攀登。十度冬夏勤耕耘,两部佳作终完成。弘扬孝道传大爱,尊老爱亲颂文明。”
现将此如数奉上,既是本文的结束语,也算作阅读《父亲》、《母亲》后的一些感想吧。
2020年5月于鹰城
(本文作者/张金锁系平顶山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张姓委员会党建指导员;插图/鹰城/若水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