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ng的学习计划图标 镜像式学习Timing同桌
「新物种」涌现的背后,定义着怎样的创新场景?新的商业规则,如何长成新的生活方式?「观察」是对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姿态,而以「场景」为线索,赋予随机生活别有意义。
作者 | 高浩原
年轻人是什么样的?是沉迷在「杀时间软件」里不能自拔的「废掉的一代」,还是勤奋努力、令人生畏的「后浪」?或许两者皆是,又或许都不完整。
年前,线下付费自习室的火热一度引起了大众的热议。未及人们对其商业模式是否成熟产生定论,疫情的突袭,使线下空间被迫关闭。「后浪」们又纷纷利用起学习软件的直播连麦功能开启了线上自习。
从自习直播到直播自习室
线上自习,最早是「自习直播」的形式,出自B站的直播间。当时,许多B站用户利用直播间的形式,将自习过程「镜像化」展示,形成一套隐形的监督机制,从而帮助自己更自觉地完成学习。
其底层逻辑在于自习群体既需要独立、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也需要「有人在看」这样的心理暗示来完成心理约束,避开诱因的干扰。
用户通过直播设备等具有实时效应的记录传播工具,将学习过程镜像化、线上化。镜像化的学习场景经过传播渠道,送达到用户界面。用户弹幕、评论等方式传递信息的反馈,会进一步促成「记录-展示-监督」的闭环。
直播自习室,是自习直播间的更进一步。学习软件通过人数有上限的视频连麦功能,将用户的学习场景集体镜像,并通过集合展示的方式,将各自场景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可互相监督、互相激励的学习场景,集合个体之间彼此形成闭环。
学习软件的视频直播功能,在帮助自习群体完成线下到线上的转移。疫情期间,主打直播自习室功能的学习软件Timing「无声无息」地收割了一波增长,DAU一度超过近几年兴起的陌生人社交平台Soul。
(主打学习社区的APP Timing)
Timing早期扩流的主要功能,是「自建自习室」以及「用户之间的相互视频连麦」。功能设置中,隐含了利用「互联网互助」的自驱力来完成转换留存的设计——Timing的「自建自习室」最早以6人为限,每个入口都可以通过主动分享的方式邀请用户从其他阵地迁移入驻。
目前,Timing已不拘泥于「自习」标签,整体以「学习线上社区」为定位,拥有视频连线、公益打卡、短视频记录、图文日记、契约激励、知识付费等在线功能。
「镜像式学习」的场景细分
对新场景的理解与洞察,让Timing具备了先发优势,率先获得痛点人群的支持与传播。新冠疫情带来的线下疏离愈加激发了用户的线上聚集,为Timing带来了大幅的增流,但商业模式的天花板也逐渐显现。
学习软件自建「直播自习室」的模式,使其直播带宽成本与活跃用户量成正比。而自习本身需要屏蔽复杂信息流的属性,使其盈利模式很难与广告对接,与活跃用户数量之间很难达成正相关。
Timing的做法是暂时下线了「自建自习室」功能。重新上线之后,取而代之的用「班主任」这样的角色来建立直播自习室,由用户自由加入。「班主任」的位置作为「知识付费」的收费流量窗口开放给平台内的KOL。房间内直播自习的窗口被限制为4个,其余的用户只能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进行交互。
对于许多用户来说,直播带有的记录、展示乃至监督功能被大幅度削弱。于是,Timing开始采用鼓励用户通过拍摄volg、图文等方式来记录、展示学习过程,用「契约激励」等拉群做学习赌约等方式帮助用户延续彼此之间的监督、激励机制。
(Timing界面截图)
另一方面,Timing也开始弱化自习标签,举起「线上学习社区」的旗帜,用大量的视频信息内容填充首页,承受的用户部分流失,开始打造相应的KOL,为「知识付费」开路。
另一款线上自习类APP「同桌」,反倒像是去「视频内容化」的Timing。既保留了Timing原始的核心功能——「自建视频自习室」的功能,也拥有「日记」这样的图文记录空间,还有「学习群」这样弱社交的社群集合,因此收割了一部分Timing战略转型流失的用户。
(同桌APP界面截图)
CoStudy则在用户「镜像式学习」的场景设计上,采用了游戏式的还原。整体界面风格都采取了游戏风格设计,用游戏设计搭建还原城市线下自习室的场景,用2D的画面,将线下自习室的外部空间和内部设计完成一定程度的还原。
(CoStudy内部截图)
CoStudy的自习空间按照年龄阶段划分为不同区域,内部空间则通过画面设计以及数字信息来营造学习氛围。单人的自习界面并没有直播的介入,而是由统一的画面以及记录性的信息构成。
从「场景设计」本身完成破局
其实,不管「镜像式学习」的细分品类如何发展,主打「自建直播自习室」功能的平台,随着用户量的增长,总要面临直播带宽成本的限制。
如何分摊高昂的成本,成为此类「新物种」生存乃至盈利的课题。
CoStudy的游戏还原模式,看似容易受到「自习感」体验不佳的诟病,但「伪直播」的属性巧妙地回避了直播带宽的成本限制。而且,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场景细节的完善,很有可能迎来体验上的破局。比如,引入AR一类的新技术,强化个人自习界面的体验,丰富集体自习界面的交互感等等。
反观Timing和同桌,控制成本的同时,利用直播带来的「内容」和「连接」属性,去做内容和社交都是顺遂的。标签明晰的流量集合,也适合扎扎实实地推广知识付费。
这不是对平台的透支,而是用户最需要的关系建设本身,是人格信任状的传递。人们会学会直播表达,学会视频语言,新的记录平台习得新的沟通方式。
回到起源,「镜像学习」平台能够吸引用户的点,不仅在于「场景连接」之下,用户相互监督的驱动力。直播天生拥有的分享属性,带给用户的存在感、获得感也不可忽视。
当然,向「内容化」、「社交化」的「学习社区」靠拢,有利有弊。「镜像学习」相互监督的内核,是需要去屏蔽网络社会复杂有强诱惑性的信息流。而高举视频内容和社交化的旗帜,其实也在弱化「自习」标签。
「敌弃我用,敌疲我打。」线上自习人群的复杂组成,使得各自细分人群对「内容、社交」等信息流的容忍度也极不一样。纯粹工具化,尝试「超级会员」的订阅制去分摊直播带宽成本,打造极致自习体验,也是不错的思路。
目标的差异,形成了项目优先级的不同。对于「学习社区」而言,只有实时记录、传播的基础设施更加普惠,极致体验的自习场景才可能作为内嵌功能再度回归。
这点时间差,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足够用了。
*文中图片来自pexels以及各品牌官网和内部截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