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筷子长度标准(为何古代一斤是16两)

引言

南宋诗人曾丰在《呈罗春信》一诗中写道:“车中幸有司南柄,试与迷途指大方。”司南,也就是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不仅拥有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科技创新领域也有着引领世界的魄力与远见。

除了四大发明,我们还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长城,在没有混凝土的古代,劳动人民便学会了用糯米汁和泥浆混合,使砖块黏合得更坚固;再比如说现在的纸张,东汉时期蔡伦参考前人工艺,将造纸工艺进行改进,将成本越发降低,使得纸张可以进入千家万户。不光这些,古人对数字计量也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规定。

古代筷子长度标准(为何古代一斤是16两)(1)

▲八达岭长城旧址

01

筷子,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一样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标志。根据历史考证,筷子在中国的使用历史超过3000年。早在古时,人们对筷子的设计就极为考究。古代人民把筷子长度设置为7寸6尺,历经千年都不曾改变。不光筷子,我们今日所用重量单位1斤也和古时不一样,现在一斤是500克,但是古时1斤是16两,相当于一斤800克。那有人会问了,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定位7寸6分?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首先我们来谈谈筷子的由来。筷子作为我们的日常饮食工具,其材料选取十分讲究,既要确保安全又要成本低廉,这样才能让普通百姓都能用上。所以古代筷子材质也多为竹子、木块等,只有皇家才会选用银制或象牙,并且装饰更为繁复,如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所用的錾花银筷子。

古代筷子长度标准(为何古代一斤是16两)(2)

▲清代錾花银筷子照片

02

起初筷子被称为"箸"和"梜",我国最先发明使用,后来传入日本,越南等地。其实在使用筷子前,人们最先用的是勺子和叉子。根据我国战国时期出土文物来看,当时使用勺子更多。但自战国后,筷子就成为了饮食工具的主体。

至于筷子的长度,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订下来了。但为何要设置为7寸6分呢?其实很简单,这是对应人的七情六欲。因为“民以食为天”,人们每天都要吃饭,所以很多事情都在餐桌上发生。在吃饭时,人们思想会放松,这时候也更容易沉浸在自己心中所想。

古代筷子长度标准(为何古代一斤是16两)(3)

▲筷子的圆头

如果人们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筷子的形状是一头方,一头圆。按照习惯人们都用头夹菜,方头作为握柄。其实这设计也是有来由的,古人认为圆头代表天,方头代表地,筷子则是接天连地的载体,有天地人和的象征。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用筷子都是两根一起,而这两根代表阴阳,古人忌讳阴阳相隔,所以常说一双筷子。但其实不管怎么解释,本质都蕴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3

还有一点是关于用筷子的习俗,这一点从古至今未曾改变。首先就是在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搅,古人认为这是搅扰天地之意,是为大不敬。还有一点就是吃饭时不能把筷子插到米饭上,尤其是在长辈面前。因为这种动作和古人烧香的样子很像,也是一种不尊敬的做法。

古代筷子长度标准(为何古代一斤是16两)(4)

▲秦始皇画像

下面我们再谈谈,为什么古人把16两作为一斤。说起这个来源还要归功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他不光在政治军事上达到了“大一统”,在生活上也统一了“度量衡”。之前七国纷乱,各国国情不同,货币、文字、单位全都不一样。秦始皇上台后统一管理,便将文字、纸币等全部统一,史称“车同轨,书同文”。从那时起,重量单位也被统一为一斤十六两。人们熟知的成语“半斤八两”,也是由此而来。

当时秦始皇派遣李斯去统一度量衡,在统一重量单位上犯了难。鲁班曾规定,一斤为十三两,对应天上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而李斯觉得十三这个数字不吉利,于是将十三改为十六。按照他的说法是把福禄寿三星也加上去了。自秦朝之后,中国历朝历代便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规定。

古代筷子长度标准(为何古代一斤是16两)(5)

▲李斯剧照

结语

李白曾在《秋浦歌十七》一诗中,用“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来赞颂劳动人民的伟大。而从筷子和斤两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也可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让人不由得感慨中华历史的悠长灿烂,流传至今的每件细小物件中,都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呈罗春信》

《秋浦歌十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