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说对一个人好感存在四个月(你们之间是同学还是朋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一提到同学聚会,很多人的心情会变得复杂起来,有的人觉得,同学聚会简直就是人生百态的大杂烩,当年要好的同学、朋友,如今差异巨大,有的人早已发家致富资产无数,有的人却还拿着工薪阶层微薄的薪水。换言之,他们已经处于不同阶层,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同学聚会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它利用同学这层特殊的关系,把不同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的人汇聚在了一起。不过,有的同学聚会欢声笑语,一片和谐,有的则是乌烟瘴气,氛围尴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心理学说对一个人好感存在四个月(你们之间是同学还是朋友)(1)

变味的聚会

如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开始排斥同学聚会这种活动,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同学聚会已经不再是同学之间再续情谊的团聚,而变成了一场惨杂着炫富、联谊、出轨、攀比的闹剧。

有人说,同学聚会是“谁穷谁尴尬”,有钱人巴不得把自己的存折、产权证摆出来秀优越感,没钱的人只得缩在一旁看着这些“上流社会人士”小丑一般的表演。

同时,同学聚会还是攀比大会,除了经济实力之外,老婆(老公)长相、孩子成绩、婆媳关系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成了他们的谈资。

就算没有这些令人讨厌的环节,曾经在同一起跑线的同窗现在也已经是天差地别,不用刻意炫耀与贬低,自卑与优越两种不同情绪也会在不同的人身上弥漫。

身份与地位的差别还使得同学之间除了怀旧就没有了什么共同话题,常常陷入“冷场”的尴尬。

心理学说对一个人好感存在四个月(你们之间是同学还是朋友)(2)

除此之外,“聚会出轨论”在时下也是一个流行词汇,许多同学聚会成为了大型联谊相亲现场,旧人相见“再续前缘”,单身人士也是抓紧机会寻求脱单。而在这样的气氛下,人们也往往会忽略许多参与者已经拥有家庭这个事实。因此,同学聚会在许多人眼中也就成为了“鬼混”的代名词。

认知差距

相比之下,有的同学聚会就显得十分舒适:费用一律实行AA制,为了消除差异甚至统一了服装和交通工具,大家聚在一起也不在大范围内讨论个人工作、经济、感情问题,而是以回忆为绝对的主题,人们纷纷打开记忆的闸门,仿佛学生时代的青春与活力又回到了他们的身上。

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纯粹的同学聚会”而并非朋友聚会。

心理学说对一个人好感存在四个月(你们之间是同学还是朋友)(3)

许多人会觉得,同学与朋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毕竟许多同学都延续着或者曾经产生过友情。但是,在多年之后聚在一起时,同学与朋友的含义就出现了差异。

对于同学而言,你们之间的所有羁绊都发生在特定的学生时代,与现在的社会百态毫无关联,因此同学之间的感情存在着时间的局限性,之前有过的友情,不代表现在也有。

而“朋友”的含义则要宽广许多,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是一种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它既包括过去的回忆,也包括现在的生活,甚至还有未来的期盼。

而同学聚会最终变成什么样子,其核心就在于参与者如何看待这场聚会的性质。

把它单纯地当作同学聚会的人,会借此为机会勾起自己过去的珍贵回忆,在与同学的分享与重温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把它当作朋友聚会的人则会将谈话的内容和当下社会生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同学聚会也就具有了“商务会谈”与“相亲大会”的性质。

当然,如果大家意见相同,那么聚会肯定会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下进行,无论它的内容是什么,参与者都能在其中获得积极的反馈。

心理学说对一个人好感存在四个月(你们之间是同学还是朋友)(4)

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你想回忆当年往事,而他却想着如何与你“更进一步”;你想聊聊开心日常,她却在炫耀自己的衣服和包包。这样认知的差异导致的结果便是,聚会的参与者大都“各怀鬼胎”,各自抱着不同的目的与期望来到这里,这样的大杂烩就必然是一片混乱了。

对于“同学聚会应该怎么举办”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答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不过,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淡然处之都是一个好的应对办法。毕竟只需要聚会一次,你就知道什么人是值得信赖的朋友,什么人是应该保持距离的小人,这也是你的收获。

心理学说对一个人好感存在四个月(你们之间是同学还是朋友)(5)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