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成名之前的心酸(农民工到底有多辛苦)
提到农民工的话,你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去年年底,有这么一个短视频火了,拍的是一个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农民工,下班走在路上,蹦蹦跳跳像个孩子。这一幕温暖了很多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中国有2.5亿农民工,其中有6、7000万,也就是差不多三分之一都从事建筑行业。
很多人印象中的农民工,就是指这些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人群,他们干的都是最辛苦的活儿,工作环境特别恶劣,因为建筑工地都是户外施工,不管夏天多热,冬天多冷,都必须在工地干活。
这不像那些在富士康这种血汗工厂里,还能吹个空调。所以很多农民工看起来都比同龄人更加苍老。
从事这样的工作,还能有这样的乐观心态,所以这个农民工感动了很多人。
农民工,真的很不容易。
15年前,曾经有这样一部专门讲述农民工的电视剧。那就是马少晔、陶泽如、雪村等人主演,也是黄渤的成名作,《生存之民工》。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改名叫《春天里》。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一群建筑工地的农民工,被欠薪之后发生的故事。
农民工欠薪,曾经长期是咱们社会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农民工之所以经常遭遇欠薪,是因为农民工根本就不是一个正规工种,最基本的法律保障也无法做到。
这是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出现的特殊历史现象。
从农民工这个词就知道,他们都是从离开家乡的农民进城打工,而且大多数都是投奔先走出去的老乡。农民工在建筑工地干活,一开始根本没有合同,中国的建筑工程大多数都是层层分包,早年间制度也不完善,遇到黑心小老板和包工头,就特别容易出现卷款跑路,欠薪是时常发生的事儿。
这部剧算是黄渤的成名作。当然拍完这部电视剧之后,大多数观众对黄渤也不熟,不过黄渤的表演得到了业内的极大认同。大家对这个小伙的感受就是,像,演啥像啥,太厉害了。
所以后来宁浩拍《疯狂的石头》就找来黄渤,本色出演黑皮。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大家看黄渤第一次出场,整个造型、神态,不说的话,感觉就是从哪个工地拉来的素人。完全就是那种感觉啊。
据说黄渤演这个角色之前,还真的去工地上待过一段时间,天天就观察真正的农民工是啥样子,怎么说话,怎么吃饭,各种小细节都仔细琢磨。所以才能演出这么真实的感觉。
当然,这部电视剧的2个老戏骨表现也非常厉害。除了几个成名演员,大多数的群众演员整体感觉也非常棒,完全不会让人出戏那种。
大家看一开头这场群戏,马少晔饰演的工长跑出去给大伙讨薪回来。所有人的感觉都是非常真实的农民工那种感觉。
马少晔影视剧最著名的角色应该是孙中山,扮演惯了伟人,演这么一个农民工也是形神兼备。
后来马少晔等人说到拍这部剧的感受,都是入戏很深,剧中人物角色深深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让马少晔、黄渤等演员如此感慨,实在是非常用心。完全拍出了真实工地上那种样子。很多农民工的群戏,一看就是那么回事儿。我曾经去过真正的建筑工地待过一段时间,这部剧拍出来的感觉,和我的真实感受没有什么区别。
农民工是真的苦,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的辛苦程度,应该都是目前社会上最苦的工种。
然而正是农民工的辛苦,造就了咱们国家基建狂魔的称号。
最近十来年,中国开工的各种高铁、道路建设数量,是绝对的世界第一,而且远远超过其它国家之和。比如世界最高大桥排行榜里,前10名有8个是中国建造,前100个有70多个都是中国建造,大多数都是西南崇山峻岭之中,为了建各种高铁和高速公路而修的特大桥。
中国之所以成就基建狂魔的称号,有很多种因素,比如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土木工程师、水利工程师,这些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的理工科人才如井喷一般,源源不断;比如中国有全球最多的先进机械设备,而且还一直在不停改进,然后还有大量的工程上马,在实践过程中又不停更新施工工艺。
但我觉得,技术人才和设备固然重要,但是最最基础的,恰恰是那些工地上的农民工。
很多没去过施工现场的人,可能不知道,别看一个建筑工程有那么多的技术人员,比如施工单位上到项目经理,然后总工程师,下到各种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还有监理单位的总监,质量旁站、安全监理等等,这些人,统统都是不干活的,干活的全部都是农民工。
当然不是说技术人员不劳动,而是说他们负责发指令,保证施工安装方案执行,然后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但是施工整个过程,需要人手干的活,都是农民工干的。
其实很多农民工也非常需要技术性。有些工种还必须要有专门资质,比如焊工,必须持有专门证件。
其它比较重要的技术工种还有架子工,负责脚手架的搭设和拆除;木工负责工地各种木材加工,尤其是模板制作和安装;钢筋工负责各种钢筋的绑扎和安装
这些都是特别具有技术含量的工种。他们的日工资可以高达500-600元。
至于干杂活的农民工也叫普工,日工资200-300元。当然很多农民工到了工地,总要学点一技之长,成为上面说的技术工种。有的农民工在工地时间长了,经验丰富,甚至可以看施工图,和施工员商量施工工艺。
这么多年来,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的农民工,其中不乏能工巧匠。他们才是所有建筑工程的基础力量。
如果离开了这么一批农民工,中国什么工程都没法干下去。
但是农民工这份工作,没有保障。别看他们有的人日工资500元以上,一个月甚至可以拿1万多,具体要看出工天数。然而他们没有五险一金,没有任何福利。
就像《生存之民工》里面马少晔饰演的工头谢老大说的那样,“我们农村出来干活的,不像你们城里有保险有福利。”
上文咱们说了,农民工是特殊历史阶段出现的特殊历史现象。农民工本质上是离开了家乡的农民,进城务工。他们不算工人,他们也没有和任何公司签订长期的劳动合同。他们就是跟着熟人工头,哪里有工程就去哪里。
你既不能说他们是临时工,也不能说他们是合同工。
说到底,中国的农民工是我们人口红利的一种体现。是因为咱们国家有大量的农民,在家乡务农收入不高,所以大量涌入城市,因为这个人口基数太大了,所以人力特别便宜,所以不给签劳动合同,不给保险和福利,也有这么多的人在干。
国外也有建筑公司,国外的建筑工人大多数有劳动合同,有五险一金,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有双休,和正常的工薪阶层一样,就是工作环境艰苦一点,但是赚的钱更多啊。
所以国外的工程人工费用很高,根据相关资料国外工程人工开支约占总成本20%以上。我可以负责任得说一句,中国的工程,农民工工资绝对达不到总成本的10%。
所以咱们常常看到国外某个大型工程,原计划投资多少,等实际开工以后就不是那回事了。比如德国的柏林勃兰登堡新机场2006年就奠基了,到今天还没有完成,成本一再增加。
当我们听到这类新闻的时候,往往会嘲笑外国人。很多外国也都惊叹中国的建筑工程如此高效,而且成本低廉。
殊不知,中国的基建狂魔称号背后,是一大群价格低廉的农民工在支撑。如果这些农民工的收入都达到国外同行水平,情况又是什么样呢?
当然,目前来说这个做不到。这一切还是因为咱们的人口红利。因为市场上有这么多的劳动力,所以价格就上不去。
其实曾经咱们国家的建筑工人也都有劳动合同。比如中字头的央企,在80年代都有自己的施工队,那时候都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工人。但是后来90年代末期经济转型,各种改制,这些施工队都当做包袱给甩掉了。
还是因为咱们有人口红利。因为有大量的农民顶上来了。
但是,这一代农民工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如果你去施工现场了解一下,会发现大多数的农民工都是40岁以上,基本上看不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年轻人当然有,但是一般都是开挖机,或者操作设备,如今的年轻人根本不愿意从事咱们上面说到的钢筋工、架子工这些工作。
这一代农民工大多数是90年代就开始出来干活,这一代农民工的主体是咱们80后、90后的父辈。很多农民工已经在各种工地干了20多年,他们为这个国家付出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汗水,造就了咱们基建狂魔的称号。
如今他们都老了。
如今工地上的农民工年龄大多数都超过4、50岁
最多再过10年,这一代农民工就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我一直在强调,这是特殊历史阶段才会出现的特殊历史现象。
不会再有下一代农民工了。
以后的建筑工人,将会回归老国企时代,每个建筑公司必然要养自己的施工队了。你不给他们提供五险一金和劳动合同,不贯彻5天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时这些福利,就不会再有人愿意干活了。
实际上,如今某些央企已经开始考虑这个事情了。
总而言之,未来中国的建筑行业,将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因为再有不会有那样的人口红利了。
当然,这其实也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咱们中国人的生活都变得富裕了,没有人愿意再从事农民工这样如此辛苦的工作了。
就像这部《生存之民工》结尾那样,大家终于讨回了欠薪,到新的工地签了劳务合同,可以安心干活了。
而未来咱们的基建狂魔称号,要想继续保持下去,就得是另外一种方式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