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 锚定目标加快推动气象科技创新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现代化水平反映着国家现代化水平,气象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保障。
随着《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印发,《纲要》中提到的“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众多气象科研业务人员中引发热烈反响。“目标明确,挑战巨大”“立足岗位做好工作,坚信每一份付出都是在为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担当作为,敢于啃硬骨头”……大家纷纷表示,将勇担历史使命,树立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加快推动气象科技创新,为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纲要》明确,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
数值预报是气象领域的“芯片”和“国之重器”。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以下简称“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陆其峰认真学习《纲要》后感触颇深,“既感觉到目标明确,又感觉到挑战巨大”。他指出,《纲要》明确要求强化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等科研攻关,对于数值预报中心而言任重道远。他认为,围绕贯彻落实好《纲要》,要加强地球系统模式研发的蓝图设计,科学规划近期和远期目标,确定技术路线;构建数值预报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通过构建国家级协同合作机制和国省统筹研发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同时还要联合各方面科学力量联合攻关。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亦感责任重大,他表示,以科技创新驱动天气预报能力提升,将瞄准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瓶颈,解决业务急需的关键技术,包括发展以智能网格预报为核心的天气预报体系,重点突破极端性、灾害性、高影响天气的数字预报关键技术;发展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专业气象和影响预报体系,加快水文气象、农业气象、生态气象、环境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等监测预报预警预估关键技术研发;对标国际开展预报核心技术储备性研究,坚持核心与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开源共享和联合攻关。
“《纲要》指出了未来努力攻关的方向,科研目标更加对标国家需求,我们的科研干劲儿更足,科研激情更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青藏高原与极地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丁明虎说。最近,该院自主研发的超低温自动气象站“落户”珠峰,这是继2021年底位于南极泰山站和昆仑站的气象观测站升级为国家基本气象站之后,又一重要科技进展。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对极地地区的气象监测,争取在南极东南极罗斯海地区再建设一个国家基本气象站。同时,将以地球系统综合观测为目标,推进第四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多圈层监测和无人区监测的关键技术,为高原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提质增效,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平台
《纲要》明确,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这对于深耕灾害天气领域多年的气科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梁旭东来说,如同注入强心剂。他表示,该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针对灾害天气关键科学问题,持续发展灾害天气监测理论和方法、认识灾害天气演变规律、改进灾害天气预报技术,提升天气预报业务科技水平,《纲要》更坚定了重点实验室加快发展的信心。5月20日,气科院和数值预报中心联合召开研讨会,与中国气象局各业务单位共商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共建机制。接下来,该实验室将在国家优化实验室体系的统一部署下加快建设,为《纲要》任务落实、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围绕海洋、青藏高原、沙漠等区域气象研究能力建设,各方反响同样热烈。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表示,该所将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学科优势,抓住地域特色,聚焦解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气象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比如,整合和优化创新资源,聚焦沙漠气象、树木年轮气候水文、中亚气候、灾害性天气、数值预报应用技术与生态环境气象等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提升研发能力。
围绕气象卫星发展,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谢娜表示,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纲要》部署上来,持续推进实施新一轮气象卫星规划,落实卫星应用能力提升计划、空间天气业务能力提升计划和全球气象业务发展行动计划,开展“质量提升年”行动,充分发挥“许健民气象卫星创新中心”作用,持续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目前,“风云地球”平台已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应用,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风云地球”国省市县贯通应用,支撑基层短临预报预警业务开展。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气象保障服务需求,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研究员周广胜表示,将继续采用开放共享方式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气象研究优势。同时,固城站作为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通过牵头组织开展全国农业气象试验站区域分期播种联合试验和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示范研究,强化气象行业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固城站在农业气象监测、研究、试验、示范、教学和科普等领域的引领作用。
“对于气象科技界来说,这既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宏伟蓝图,又是一项时间紧迫的艰巨挑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也颇感振奋。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该所未来将从多个方面推动科研工作实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有效衔接,包括从政策上促进科研对业务需求的支撑,在国家级重大项目申报组织工作中加强与业务部门的合作,聚焦重大需求先行一步等强化科研与业务结合。
担当作为,点燃科技创新“新引擎”
“《纲要》的印发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尤其彰显了气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让我们每一个气象科技工作者感到无比振奋,同时更感责任重大。”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处处长温敏表示,该院将立足于职责定位,自觉履行使命担当,在气象科技创新中发挥国家级院所的牵头作用。当前,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正走向深水区,作为科技管理人员,他希望为服务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魏超关注到《纲要》对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是典型的研究型业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此前,国家气候中心在多模式集合预测、区域气候模式、重点区域客观化预测、气候现象监测预测以及灾害风险预评估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科技成果,有力支撑了气候业务能力提升。接下来,将深入贯彻落实《纲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努力提升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服务能力。
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驱动创新,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纲要》的内涵也深刻体现于此。长年奔波在龙卷科研业务前沿的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正研级高工黄先香深有体会,“树立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在破解重大科技难题上要担当作为,敢于啃硬骨头,摆脱跟跑惯性和模仿惰性,走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她表示,将带领团队步履不停,加强龙卷风灾害现场调查,重点在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国龙卷数据库和开展龙卷风监测预警预报这两个方面力争取得突破。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作者:赵晓妮 张艺博 姚俊强(王天巍、谷星月、崔国辉、王美丽、卢健、李冬梅、阳揣环、周权对本文有贡献)
编辑:刷克 文科 贾静淅
审核:段昊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