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音短音如何会出现(古音为34)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耳熟能详的《山行》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牧手中,整首诗就是一幅由"浓浓白云","火红枫林"等景象组成的秋日晚景图,不禁让人沉迷其中而除了这首诗的意境思想,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斜"的读音,有人根据古诗押韵的特点,提出了"斜"的古音读xia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就从斜的原始古音,斜字语音演变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长音短音如何会出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长音短音如何会出现(古音为34)

长音短音如何会出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耳熟能详的《山行》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牧手中,整首诗就是一幅由"浓浓白云","火红枫林"等景象组成的秋日晚景图,不禁让人沉迷其中。而除了这首诗的意境思想,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斜"的读音,有人根据古诗押韵的特点,提出了"斜"的古音读xia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就从斜的原始古音,斜字语音演变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要谈一个字的原始古音,首先我们就要清楚古人是如何给字注音的。众所周知,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无法直接进行拼读,那么古人是如何知道它们的音并标注的呢?这里就需要谈及一个历史背景。东汉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当时的僧人为研习佛经而学习梵文,而梵文属于拼音文字,久而久之一些僧人与学者就接受了这种语言规则。后来他们受到梵文字母的启发,根据體文(辅音)与摩多(元音)的拼音原理,创造了为汉字标音的"反切法"。

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取后一个字的韵母与声调,然后合拼在一起。例"都,当孤切",即取当的声母"d",取孤的韵母与声调"ū",合拼为dū。不过要注意的是,都的切法是反切中最简单且最少的一种,实际的拼切,还要分析许多复杂的音韵情况。

那么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斜,似嗟切",拼出的音为zia(此为国际音标,声母"z"为普通话"s"的对应浊音,即发"s"时振动声带,在中古音中属于斜母)。也就是讲,"斜"的最初读音为zia,那么根据这个音,我们就要分析"斜"的语音演变情况。

在分析之前,我们将介绍音韵学中的三种语音演变规律:浊音清化,元音高化,腭化作用。浊音清化,指的是原先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音逐渐演化成声带不振动的音,其中浊音就是声带振动的音,清音就是声带不振动的音。例如,拼音字母"b"(国际音标应写成[P]),它发音时,双唇紧闭,气流冲开双唇发出声音,且此时气流不冲击声带,只在唇部冲击,它就是清音。而它对应的浊音,国际音标写作[b],在发音部位,除阻方式相同的条件下,只是声带振动了。元音高化,指的是舌位较低的音受前后音位条件的影响转化为舌位较高的音,这里的舌位指的是发音时,舌面凸起的最高点到上腭的距离。一般与开口度大小有关,开口度越大,舌位越低,反之,则越高。例如发普通话"i"与"a"时,明显"i"的开口度小,因此相对于"a"讲,"i"的舌位比较高。腭化,指的是发某一辅音时,舌面抬高,接近硬腭,使其具有了舌面音色彩。在汉语普通话中"g,K,h"与齐齿呼(i),撮口呼(ü)相拼时会腭化成"j,q,x"。

而斜字的读音从"zia"变为"xie"则体现了这些演变规律。首先"z"为浊音,后清化成了它的对应清音"s"(注:"z"与"s"都为舌尖前擦音)。然后"ia"中的"a"因受"i"舌面前高特征的影响,舌位高化成"e",查元音舌位图可知a与e同属舌面前元音,区别特征只是舌位高低的不同。到了清代,"s"与"i"相拼被腭化成了"xi",其中j,q,x演变一般由"g,k,h"一或"z,c,s"加"i"元音两种类型腭化而成。

用图表示就是:

清化 高化 腭化

Zia――――>Sia――――>Sie――>Xie

因此从以上我们可以得知,"斜"从古至今并无"xia"的读音,这只是后人为押韵而强加的一个解释,对于语音,我们应该客观,科学地发现并解释。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让我们领会古人的智慧与思想,让我们受到启迪。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我们没有必要纠结诗词的古音,因为语音终究是诗词的形式与外壳,我们读诗需要的是智慧与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