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松是什么(诚实和极致的美)

日本米松是什么(诚实和极致的美)(1)

《树之生命木之心》

作者:(日)西冈常一/小川三夫/盐野米松

译者:英珂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树之生命木之心》记录了奈良法隆寺最后一代专职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传承下来的宫殿木匠的日常、记忆与身体力行的工匠精神。

日本米松是什么(诚实和极致的美)(2)

盐野米松 1947年出生于日本秋田,两次入选芥川龙之介奖提名,先后出版了20余本关于手工艺人的书。代表作品有日本传统手工艺者访谈录《守住手艺》、《树之生命木之心》等。

致敬辞

“匠人精神”算得上近几年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从出版到媒体,从音乐到电影,从饮食到时装,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将“匠人精神”挂在嘴边。但在日常生活中,属于每个人的“匠人精神”却仍然罕见。“匠人精神”是什么?缓慢。专注。心甘情愿。不卑不亢。每一个形容,都似乎是中国当下社会的反义词。我们害怕缓慢,我们无法专注,我们心不甘,我们情不愿,我们既自卑,我们又自负。

在《树之生命木之心》中,我们看到了难能可贵的属于日常的“匠人精神”。这是日本著名作家盐野米松,对日本师徒三代宫殿木匠持续十年的采访笔录,分为天、地、人三卷。书中记录了奈良的法隆寺最后一代专职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传承下来的宫殿木匠的日常、技艺与身体力行的工匠精神。

我们致敬《树之生命木之心》,致敬在“顺流而下的时代逆流而上”的勇气与专注,缓慢与智慧。

答谢辞

自己的书能超越国界,被更多的人阅读,这让我很开心。这本书讲述的是守护着日本古建、遵循传统方式修缮寺庙的宫殿木匠们,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工作的思考,以及那些向往此道的年轻学徒的想法。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繁忙时代,传承这门快要消失的手艺,这其中也体现了日本人对事物的思考方式。

这门古老的技艺要追溯到1400多年前日本从中国学习的技术。技艺的内核包含了创造者的想法。虽然为了适应气候和风土文化的差异,一些手法会发生改变,但是“树木的生命怎样去赋予建筑物生命”这种理念,基本传承自唐朝时期。这门手艺在日本得以被保存下来。如今关于这门手艺的书被中国读者阅读、喜爱,让我觉得感动。

这一定是因为我们之间有心想要去分享。很感谢这本书能让两国人的心相通。

■ 对话盐野米松

新京报:你怎么想到写作这本书的,你如何理解它畅销多年的原因?

盐野米松:我之所以想写这本书,是因为感觉到了高度经济增长带来的违和感。

不管是家中还是世间,明明生活变得比自己小时候要便利多了,却总感觉心变得匆忙。经济上变得富裕,每家每户都用上家电、汽车;高速路、新干线建起来,各地飞机场建起来,地球变小了,一切变得都很便利。明明什么都有了,却感觉不到生活富足的实感。一直在匆忙地前行,是为了什么?总有种如果停止前行,可能就会倒下的不安感。人们获得便利的同时,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想到这里,我会想起我的上一辈,也就是父母祖父母生活的年代是怎样的。

我小的时候,正是父亲那一辈人余波未断的时代。我家附近曾住着很多靠手艺活儿吃饭的匠人。一不留神却发现,这些手艺人的店子、工作室关了,人也不在了。那是1964年东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时的光景。

在那之后,忙碌慌张的时代继续着。

“这样真的好吗?”可能当时很多人心中都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就在当时那种心境下,我与守护着法隆寺的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的对话成了写这本书的契机。后来我继续采访了西冈常一的徒弟小川三夫(他和我同年),还有年轻学徒们(我孩子那辈人),他们是如何看待宫殿木匠这份工作,如何传承和延续这一古老技艺。以此收录成书。写成了《天》《地》《人》三卷。

这本书1993年在日本发行,差不多20多年前了。在那之前的10年前,我已经写了一本关于西冈常一的书,这三卷书当时是新的尝试。最终这本书想传达的是:技艺的传承和传统为何物;用手制作“物”是怎样一个过程,“制物”的心理状态、和大自然的共生、传承智慧的重要性等。

书中讲到了弟子的养成。传授技艺不仅是教授知识,还伴随有身体的记忆。书中提到经验与体验的重要性,所以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会成为读者。书中记录的那些世代传承的法隆寺工匠口诀,不仅讲清楚了技艺的秘密,也是领袖人物的说话之道。因此一些公司经营管理者也会阅读取经。

这本书不追求新奇,回过头去记录世间仅存的匠人们的思考,这种记录不会变老、不会褪色,而是被当作宝贵的人生指针,这可能是这本书长期以来畅销的原因。这本书并不是为长期畅销而写。

新京报:你如何理解“匠心”精神?这个说法如今在中国也非常受欢迎。

盐野米松:“不想做丢脸的工作”,这是匠人们的基本心态。不管是木匠、瓦匠、织布匠、纸匠、做点心的人、种菜的人,大家都是同样的心态。而判断工作做得好与坏的,是批发商和最后的使用者。付钱的人会从很多方面去判断,这东西好用吗?美吗?能用多久?如果他们喜欢,就会支持制作东西的人。匠人们则需要回应这种判断。更加努力,为了比前一天做出更好的东西而努力。这个时候,带着自己的名字做出的东西不会让他丢脸。人死了,他们做的物品会留下。他们不希望使用物品的人说“做得好差劲”。为此,有的时候他们甚至会无视商品的成本,推翻重做。这就是所谓的“匠人气质”。

在这样的努力中,他们磨炼着自己的人格。他们将自己塑造成在工作和生活方式上十分严谨的人。这样的人被称为“匠”。“匠”在日本是一种尊敬的称呼。所以许多人给儿子孙子取带“匠”的名字。日本的国民多数也会尊敬“匠”(当然也有例外的),职人们为了不让这个称呼蒙羞,便会更加努力。我觉得这也是日本人气质的一部分。 每个行业有那个行业独特的语言、技能以及生存方式,也有无限的乐趣。这也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与各个行业的匠人打交道。越和他们相处,越钦佩他们的人生哲学。

新京报:2016年你是如何度过的,对2017年有什么计划吗?

盐野米松:有许多想要见面的匠人,今年会继续去拜访他们。2016年我的书在中国发行,能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大家读到我的书,让这一年变成很好的一年。

新京报:你是生于1947年的“40”后,你如何看待你们这一代人的精神特质,与当下年轻人有什么不同?

盐野米松:我生于战后,对战争无所知。父母亲那一代人经历了战争、战败、立国,受了不少苦。我们这代人接受的是新的和平宪法教育,认为民主主义、家庭和睦是理所当然。我们也是日本人口最多的一代人。如今这代人大多退休,开始安享晚年生活了。年轻的世代就是《树之生命木之心》中《人》这一卷描述的那一代年轻人。这一代人比起我们过着更安定平和的生活。他们是从小热衷于动漫、小钢珠和游戏的孩子。

虽然随着世代更迭,人们的想法会发生改变,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像是东京和大阪那样的生活,比如在农村还一直保留着祭典活动,一座屋子三世同堂也很常见。因此一个新的世代,并不是永远都是更新变化,而是一边前进时而回头,在试错中前行。新的一代人看上去变化很大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想象中的变化那么夸张。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婷

翻译/张颖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