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区小队是什么(抗战剧里的县大队)

在很多军事题材的影视剧中,都有我军地方武装的“县大队”和“区小队”编制的出现,央视前段时间还专门播放了片名为《区小队》的电视连续剧,就是演绎这些地方武装的抗日历程,副标题则是“太行儿女打东洋”!其实不仅有县大队、区小队的编制,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有区中队的级别,形成了区小队、区中队、县大队的三级地方武装体系,那么,这些队伍的实力和战斗力如何呢?

抗战时期区小队是什么(抗战剧里的县大队)(1)

县大队等武装是人民军队特有的编制体系,它不同于八路军或者解放军的野战部队,其主体是根据地各县区的“脱产民兵”,集中起来编成具备一定战斗力的队伍,主要担负着保卫乡里、剿匪反特、巩固地方政权等低强度作战任务。主要在本县或本区活动和遂行任务,执行我军“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三位一体的武装建设思想。

比如经典抗日剧《亮剑》里配合独立团六连担负阻击任务的就是一个“区小队”,最后全体壮烈牺牲。县大队、区中队和区小队是我党领导的地方武装之代表性建制,它的特殊性在于,平时归属于县委、区委指挥,大规模战斗时可能会配属给主力部队执行任务,战斗结束仍然归还地方党委建制。

抗战时期区小队是什么(抗战剧里的县大队)(2)

按照通常理解的编制规模,“县大队”相当于正规军的营级队伍,“区中队”相当于正规军的连级队伍,那么区小队当然就是排级了,但由于革命根据地各县、各区的情况不同,其实人员差距是很大的,有的超额,有的不足,毕竟是非正规部队,建制规模并不严格,可以理解为:县委或者区委领导的武装工作队通称。

抗战时期区小队是什么(抗战剧里的县大队)(3)

山东省即墨县于1942年成立的“县大队”,创建时只有120余人,这也就是个连级规模,但仍然称为县大队,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到200余人、300余人,不过,县大队的规模一般不会超过500人,否则就可以升格成地方武装的“独立团”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划是每个县辖几个区,各区辖若干自然村,因此在县大队之下,根据地或游击区都会建立区中队、村里的民兵队。如果区属武装兵力较小,则称为“区小队”。如果能建立区中队,那怎么也得百十号人,如果是区小队,那2,30人也就是了。

抗战时期区小队是什么(抗战剧里的县大队)(4)

前面提到的即墨县,到1945年时除县大队之外,又建立了五支“区中队”,每个区中队大几十号人并未过百,相邻两个县14个区中队总人数不足900。他们与普通民兵的区别在于,要脱产专门进行武装斗争,虽然没有统一的军装,比如你弄个八路军帽,我穿个灰布上衣,但执行的是部队条令和纪律,尽管不是那么特别正规。

通常情况下,主力部队也会派人对县大队、区中队或者区小队进行军事训练,有的甚至直接派人担任领导职务。地方武装的优势在于熟悉环境和地形,既可以独立进行游击作战,也可以配合主力部队打大仗,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抗战时期区小队是什么(抗战剧里的县大队)(5)

同时,各县大队和区中队的战士,也是八路军、解放军主力部队的重要补充兵员,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军事素养和作战经验。有的县大队壮大以后,会以独立团、独立营的编制整体升格为野战主力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和华东地区扩军迅速,与大量升格地方武装很有关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