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粮食产量最大县(河南省延津县古称酸枣)
延津,隶属河南省新乡市,总面积886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河南省文明城市、河南省园林县城、河南省卫生县城。
一、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的酸枣邑
秦朝时的酸枣县
1、西周为胙国和燕国(又作南燕)。春秋为胙国、燕国和廪延、枣邑。战国为燕邑和酸枣邑。秦置燕县(治今延津县东北大城村)、酸枣县(治今延津县西南),均属东郡。西汉改燕县为南燕县,酸枣县改属陈留郡。东汉改南燕县为燕县。西晋末改燕县为东燕县,属濮阳国。北齐废酸枣县。
2、隋开皇六年(586年)又置酸枣县(治今延津县城西),十八年改东燕县为胙城县,治今延津县东北,二县均属滑州;大业初胙城县属东郡,酸枣县属荥阳郡。唐武德二年(619年)于胙城县置胙州,四年废,酸枣、胙城二县属滑州。
3、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酸枣县为延津县,治延州店(今属原阳县),属开封府。金泰和八年(1208年)胙城县移治华里店,即今延津县北胙城。贞廞二年(1214年)升延津县为延州;胙城县移治宜村(今胙城西),为卫州治。元至元九年(1272年)废延州为延津县,属汴梁路;大德年间移治今延津县城,泰定元年(1324年)胙城县还治华里店,属卫辉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废胙城县入汲县,十三年复置胙城县,属卫辉府;延津县改属开封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延津县改属卫辉府,五年废胙城县入延津县。
4、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69年属新乡地区,1986年属新乡市。
二、地名来历
1、酸枣县:《元和志》 卷8: “以地多酸枣,其仁入药用,故名。”
2:胙城县:胙国故地得名。
3、延津县:是因为县境内有黄河渡口延津渡,知名度很高。《读史方舆纪要》载:“黄河横亘万里,其间可渡处,约以数十计,而西有陕津,中有河阳,东有延津。”
三、风景名胜
1、大觉寺·万寿塔。大觉寺位于延津县城温州商业街中段西侧,原名“上乘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5年)。寺院面积1621.75平方米,院内前偏右侧有万寿塔,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前有元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书《长明灯记》碑颇为珍贵。寺院红墙灰瓦,雕梁画栋,格调古朴,环境优雅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陈玉成纪念馆 。 位于新乡市延津县城关西街口,沿古城墙南行数百米,可见城墙东侧有一六角凉亭,亭内挺着一通方柱形石碑,这里便是太平天国将领、英王陈玉成就义纪念地。为弘扬烈士精神,1958年,延津县人民政府在墓地立碑,以志纪念。
3、酸枣阁。延津县城北二十里,石婆固村东头,有一片沙丘,沙丘上有一棵双臂合抱不住的古酸枣树,据说,延津古时被称为酸枣县就是以此而得名。酸枣树干位于阁之正中,宛如怪石壁立,虽屡遭刀砍斧削,胸围仍有1.92米,唯新株痕迹无存。1966年4月,修葺加固,并划定保护范围,树立标志。
4、森林公园。以延津林场为基础,1993年建立,面积63000亩,分布有大面积的湿地、沙丘等,森林覆盖率近90%,1995年被定为省级森林公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