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古装剧中的明朝(客串在所有古装剧中的)
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挂于紫禁城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
“正大光明”牌匾由来“正大光明”牌匾原来是顺治帝所书,康熙摹勒上石,原迹藏于故宫御书处,乾清宫悬挂的是乾隆摹拓的,后来嘉庆朝失火,匾额被烧毁,嘉庆皇帝命人重新摹拓,现在所悬挂的应当是嘉庆帝命人所摹拓的。
“正大光明”这四字来自《周易》:“大者,壮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也。”(《周易·大壮·彖辞》)“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周易·履·彖辞》)这就是说要使皇位稳固,必须效法天地,顺应人情,从而表明他们的统治是正大光明的,可见封建皇帝用心之良苦也。这块匾额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
“正大光明”匾额与“建储匣”历尽沧桑的“正大光明”匾额,有一段关于清朝皇帝秘密立储制度的典故。
据史料记载,康熙帝在位六十年,他有儿子三十五个,究竟皇位该传给哪个皇子?当时酿成了皇族内部一场极其尖锐复杂的夺权斗争。
清朝原没有明确的立储制度,也不实行汉族皇帝的传统立长制。直到康熙帝二十二岁时,他才决定要确立皇储。然而,这个八岁就登基的康熙帝在许多问题上都雄才大略,而在立储问题上却优柔寡断,又多猜忌,以致立谁为太子一事,左右不定,立了又废,废了又立,莫衷一是,旷日持久,最后仍不能确定,从而造成了皇子之间长期的倾轧和骨肉相残。在这场夺嫡的政权斗争中,皇四子胤禛终于独占鳌头,他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即位后,苦于这种皇子间的骨肉相残,便建立了一种新的世袭办法,这就是历史上称为的“秘密建储”制度。
“秘密建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于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时宣布:“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雍正帝命诸王大臣共议这种做法,诸王大臣均无异议。雍正帝遂命诸臣退下,只留总理事务王大臣当面将密封的锦匣收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后来,雍正帝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四子宝亲王弘历成为清代第一个以秘密建储制继位的皇帝,是为乾隆皇帝。乾隆帝在对历朝历代的建储法详加比较剖析后,认定秘密建储“实为美善”,进一步将秘密建储确定为神圣不可更改的“建储家法”。
秘密建储匣
乾隆以后,自嘉庆到咸丰,都是按秘密建储制继承皇位的。秘密建储与公开建储相比较,避免了皇子之间为夺取皇位而发生的残酷争斗,对稳定政局具有一定作用。
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乾清宫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是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雍正虽移居养心殿,但还是经常到这里选派官吏、批阅奏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