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的20首诗词(纳兰容若诗词忆江南又三首)

纳兰容若的20首诗词(纳兰容若诗词忆江南又三首)(1)

  • 忆江南
  • 江南好,
  • 虎阜晚秋天。
  • 山水总归诗格秀,
  • 笙箫愉称语音圆。
  • 谁在木兰船。
  • 秋天,到了苏州水边的柔美之地。山山水水,总归要比热闹的城市来得更多。离自然愈近,愈是能够感受到江南独有的水汽氤氲和秀美如画。更有江南之地吾侬软语和那江上雾里的笙箫之声,应和的别有情趣,煞是动听。
  • 对于纳兰这样的词人来说,诗情画意大概是形容柔美景致最美的词。山水秀丽,铺陈在眼前,水墨画无法画出它立体的环绕的惬意,墨汁也书写不出寻淋漓而精致的洒脱。人在这山水之中,只想要吟诗作赋一通,淋漓地念它几阕。江南之秀,果然与这词人的气质契合得恰到好处。许是命里注定是与那山水,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此时一叶轻舟划过,纳兰自问:那木兰船里不知渐行渐远的,是何人呢?是被沈宛一并带走的江南风韵,还是自己对这江南女子的惆怅的思念呢?景致柔美,一叶小舟却就让纤细之心又敏感起来。江南之景,总少不了发生些感情之事,历朝历代的诗文里都有所体现。人与自然本就为一体,两者互相影响牵动。因而有了纤细柔和的景色,也便有了柔软细致的心绪。
  • 关于沈宛和纳兰的相遇,典故传说甚多,各有不一,可以肯定的是江南女子确实曾攫取了纳兰之心、之情。为这女子,纳兰苦苦思念,为了那两情可以久长时,深情守候。可因他生于名家的身世,不得不接受很多无可奈何的条规限制,满汉之恋,如何能被接受?大概他从爱上她的那时起,就预料到想要执其手将会背负很多艰辛了吧!不断地错过,时间空间,不知道下一秒,两人会不会会分别,又将身处在何地,会分别多远。“自古多情伤离别”,更何况是朝朝暮暮都难以相见。在思念之中维持的爱恋,也不知道会不会随着木兰船远去。
  • 惆怅之中,纳兰望着水上小舟,轻诵刘孝威的采莲之曲:
  •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 木兰船要将你带往哪里去呢?
  • 惆怅虽然能读出几分,但总的还是欢愉。纳兰描写的所有景致,措辞融情,都让人感觉到他的喜爱的洒脱。面对江南美景,那时的纳兰对官场已然厌倦无力,疲惫不堪,还是年轻才俊就如同看破红尘确实是有违常情。但纳兰想必注定与官场抵触,功名利䘵的追求之心,他并无期冀;人际上淡薄相交,也不至于树敌。可是他对官场生活那般抵触,已演变为无法抑制的逃离之心。决心退离官场隐归田园的纳兰,此时就应是充满着期待和向往之心,在山水之间尽享着人间自然之乐。只需在那茶楼酒水之中笑看世间百态,只需在那石桥小屋里静听小桥流水,如此足矣,又何必追求无尽的繁华富贵呢?无尽欲望吞噬了人间乐事,官途再平坦,对于纳兰而言,那仍旧是让他感受到压抑的,不属于他的另一个人间。
  • 于是终究还是下定了决心,重返京城以后,辞官隐退,迎娶沈宛,同心爱之人共同安宁生活,享受人间最淳朴诚挚的生活,木屋,石凳,竹椅,诗书,茶酒,佳人,足矣。想想,都会觉得有所期盼了。也就带着这么一个美好的念想,游历江南的景色,规划着未来新的平淡的生活,难怪那些景色都着上了欢愉的色彩。只是那一叶小舟,却禁不住勾起了忧虑和遐思。
  • 木兰船上渐远的娇媚,是否会同这江南的风一样?爱人,是否仍旧在那里?皇命难违,只得再次与那纤细的身躯娇柔的身影错过,小舟或许带去他无边的相思之苦和勾勒起的小桥流水人家,又或许带来他对未来的期许,但沉醉着,无边地深思着,不禁想唤它,可否慢一些驶离?

纳兰容若的20首诗词(纳兰容若诗词忆江南又三首)(2)

  • 忆江南
  • 江南好,
  • 真个到梁溪。
  • 一幅云林高士画,
  • 数行泉石故人题。
  • 还似梦游非?
  • 纳兰的词,两个最让人称道的主题,一为爱情,二为友情。一代才子纳兰是个极重友情的人,这词便是他到了好友顾贞观的故乡无锡所作。
  • 见到了梁溪,就知无锡宝地已抵达,环顾四周,江南水乡果真像是倪瓒的山水画一般,浓淡动静,结合得天衣无缝。高傲隐逸的气概,也的确像是再见好友一般亲切。行走此间,见泉石之上所作之诗,题字都是好友的笔迹,纳兰此时,是悲喜交加——故友难遇一回,如今竟以这种方式再聚,还似梦游!
  • 纳兰其人,生于名门身份显贵,却是个温婉谦和之人,官场中不显棱角,但却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连连感叹知己难求,备感无奈。直至读到顾负观两阕《金缕曲》,顿时为此人的情谊所动,亦与这江南君子结为终生友人。两人感情深厚,患难共当,多年来是有关友情这一主题盛传的佳话之一。只是纳兰与贞观,因地域和地位、脾性的关系,总是离多聚少,难于会面。顾贞观生性风流倜傥,洒脱淡泊,广交朋友,恣意享受人生。而纳兰却是个忙忙碌碌的三等侍卫,在官场上奔波操劳,少有享受生活的闲暇。每每二人道别分离,纳兰都忍不住伤怀一阵,宫中都是为功名利禄追求争斗之人,少有志趣相投的知己,能坐下饮酒填词,好好地谈天说地一阵,也甚是寂寥。而这敏细腻的词人之心,是那样希望与投缘的友人诉诉衷肠,聊聊心事。顾贞观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纳兰那痛断柔肠的心事中,一个坚定的支柱。如何叫他不想念这般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 好不容易到了江南又见梁溪,纳兰想要与朋友相聚的念头尤其热切,却只能见到泉石的题字,这样的相见了,重聚了。不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欣喜、遗憾、熟悉、失落、亲切、无奈?罢了,罢了,多少算是于此重逢了,见词如见人,字在如人在,也当做是已见过了。即便是没能执手互相问候一声,关怀几句,也能够触及到友人身上带着的水气,闻到友人指尖流淌的清香了。就在这里,那样的水气,那样的清香,就在这梁溪边上,如此缭绕全身,对故友的怀念和深厚情谊,都是让人心里安定的。
  • 然而“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遗憾的是终究是没能见上一面,不知友人面容如何,身体是否安好,可惜了没能有机会谈天说地,常识可否又有长进?京城的纳兰,没有挚交交心,心有如浮萍飘摇,没有归属之处。而来到此处,山水之间到处可见熟悉的知己的题词,归属感突然萌生,梁溪显得尤其生动可爱。是梦游么?即便是梦,也是个美梦罢了。
  • 这般情谊,难怪初见梁溪,纳兰惊道:“真个”到梁溪!故人故乡就如自己的故乡一般,这深厚情谊,真是让人钦佩和艳羡。实际上纳兰是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个地方的,他每每描写江南之景,都用尽典故和褒赞之辞,好似要把江南的美景写成最觉悟的赞歌,丝毫不吝啬任何的措辞。他渴望着闲适的田园生活,而顾贞观这个好友,除云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对于纳兰来说,他应该同样是自己向往的一个角色——没有官僚等级,没有俸禄之别,没有服从和不服从。生活倘若可以这样自由支配,该是多好。
  • 如此投缘,不无道理。

纳兰容若的20首诗词(纳兰容若诗词忆江南又三首)(3)

  • 忆江南
  • 江南好,
  • 佳丽数维扬。
  • 自是琼花偏得月,
  • 那应金粉不兼香。
  • 谁与话清凉。
  • 江南之美赏了不少,终于来到了精华之地——扬州。这块宝地,历代总少不了被当做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背景之一,因它清雅不俗的景色和温润宜人的气候,似乎总能令人遐想万千。正如纳兰念道:佳丽数维扬。美中之美,还数扬州。
  • 扬州的景物,最为人称道的,一是琼花,二是月色。琼花为扬州市花,自古有许多名流之士对它爱不释手。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因之一正是为到扬州赏琼花。琼花有“举世无双”之称,欧阳修任守时在琼花观中曾题下“无双亭”,更是证明了这花坚实的地位。到宋代,仁宗皇帝和孝宗皇帝不忍释手,尝试移栽琼花,但都无法使它成活。大概琼花与扬州,自是不可分离罢。可惜今天琼花已不存在,元兵攻入扬州的时候,琼花便浑水消失了。但扬州人对琼花的喜爱不减,因而有了我们现在见到的“琼花”,实际应该唤为“聚八仙”。琼花之独特而又不乏风韵,引得诸多文人总要驻足称颂一番。扬州的琼花也就自然地与这个城市紧密相连在一起。既下扬州,必寻琼花。
  • 月这一景物,在诗词中应属最为常见的了,扬州之月,亦是尤其享有盛名。有杜牧之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蕭”,亦有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更有陈羽“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月中扬州,优雅引人。如今人们熟知的《春江花月夜》,其诗灵感正是来自扬州月夜。由此足以可见扬州月光的特别。也许是雾色的关系,也许是花花草草的映衬,夜间芳香使月光更令人陶醉。古城之月,将纳兰的心柔化了。
  • 此时,有花有月,“竹西亭边花留倩影,月明桥下柳拂清波”(竹西亭楹联),好似好事无缺,舒适惬意。
  • 可在这金粉兼香之地,纳兰却不禁问题:与谁能话得清凉?一个人的景致再美再雅,也无人共赋几曲,对吟几句。寂寥之中,他的思念愈加浓烈。自己在此赏花观月,不知北方佳人,是否垂颜叹息着爱人总无法相伴呢?沈宛这个女子,善于诗词,颇有才气,善解人意,也因此能让纳兰对她真心爱怜。江南女子如何,汉人如何,对于纳兰来说,世俗的阻碍,无法隔断感情的维系。即便远隔千里,思念相携,总能等到与心爱的女子重逢。“若有情,天涯也迟迟。若无情,迟迟也天涯。”可睹物思人,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 花月历来与美人脱不了关系,加上江南烟雾缭绕,不难由景及人。“人有悲欢离合,月阴晴圆缺”,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你还伫立在窗前,倚楼看月明。可惜只是相思无数,隔了南北之遥,享受着江南的景致,心却在北方爱人之处,无心再赏和风、细雨、柳絮、琼花。再美之景,只能一人独赏,无处话凄凉。一人的欢愉,哪称得上是欢愉?
  • 对着一番好景,却只能感叹:花前月下,美人何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