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日月山看青海湖(登临海心山记关于海中古城)

爬日月山看青海湖(登临海心山记关于海中古城)(1)

作者远眺应龙城

爬日月山看青海湖(登临海心山记关于海中古城)(2)

唐代名画:杨贵妃上马图。画中,杨贵妃只画侧面半身,而将她所骑的青海骢作为中心加以凸显;此马全身铺满五花云纹,风骨俊秀,人马相映生辉。

爬日月山看青海湖(登临海心山记关于海中古城)(3)

北魏壁画:吐谷浑人驯马图

8月16日晨,我住在青海湖宾馆中,一夜难眠,因为就要登临向往已久的海心山,心情有些激动。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约定早6时半吃早饭,整6时,央视“地理中国”青海湖摄制组负责人王朝晖女士发来短信:湖上大雷雨,请等候出发通知。

此刻已有殷殷雷声从湖面上传来,我推开窗,见湖面被浓密的雨云笼罩得严严实实,分不清哪是水,哪是云,深邃的黑云中闪烁着无数的电光,如千万条金蛇狂舞缠斗,伴随着万炮齐鸣似的雷声,撼天动地。一阵焦虑涌上心头,怕赴海心山的计划泡汤,不由祈祷着老天帮个忙。

天遂人愿。8时许,雷停雨收,摄制组全体人员高高兴兴地登上渡船,向海心山进发。太阳从日月山顶的云雾中喷薄而出,像万道金箭射向湖面,那满天稠密的黑云和白云便急匆匆地向西退去,大湖渐次披上了绚丽的色彩,云蒸霞蔚,生机无限,气象万千。

渡船在高速行进,浪花喷溅舷窗,滚滚碧波欢乐地从船的两边逝去。有黄鸭成双成对,随船飞翔,温馨地鸣叫着,似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远处,有几只棕头鸥在水波中上下翻飞,玩得十分开心。船舱里寂静无声,大家都在用心感受着被大雷雨洗涤一新的湖光山色。

“看,海心山!”突然有人发出惊喜的呼喊。果然在天光水色中,静静地涌现出一座琉璃宝瓶般的小山,在水平线上茕茕而立,亮丽而又庄重。船开始减速。愈近海心山愈见其美妍,海心山似无声地向我们展示着她的神奇和久远。

为了保持海心山的原始生态面貌,岸边没建码头,渡船离岸百米处,由小汽艇接上岸。这里是一处铁青色的悬崖,崖壁上有一岩洞,形如一只幽幽的巨眼。一条小径沿洞门而上,我顺便朝洞口一瞥,黑黝黝的难测深浅。藏族船长项谦先生说,明万历年间有一高僧在此洞修行,得大成就。

海心山在青海湖中心,长1.5公里,宽0.5公里,海拔3220米。登临100多米,即达崖顶,顿觉天风拂面,苍穹深邈,万顷碧波尽奔眼底。项谦拨开一丛高高的芨芨草,露出了一个水泥做的牌子,上书“应龙古城遗址”。我此行的任务就是说说应龙城的身世,此时,摄制人员早已架好摄像机。

应龙城建在海心山东北部的山顶。三面临悬崖,西南面一大陡坡上开一门,城呈梯形,长210米,宽60-140米,城墙依山势而建,四面制高点上建敌楼3处,有马面4座,已圮为土垄;城墙残高5米左右,城墙上发现三堆擂石,隐没在草丛之中;城内有房屋建筑的遗址4处。据在海心山修行的僧人说,曾发现过陶片、瓦片、开元铜钱等唐代遗物。我站在古城墙上,俯视古城,惟见城内外芳草萋萋,野花闲开,敌楼入云,古意苍凉。

此城是唐玄宗时节度使(大军区司令员,治所在今海东市乐都区)哥舒翰所建。《册书元龟》载:“哥舒翰,天宝七年(758年)为陇右节度使,筑神威军于青海上,旋为吐蕃所破。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上(海心山)有白龙见,遂名应龙城。”《新唐书》、《资治通鉴》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哥舒翰,玄宗一朝的重臣、直臣、才能出众的军事统帅。曾统军抵抗吐蕃对今甘青地区的攻掠扩张,他亲冒矢石,冲锋在先,战功卓著。所以大诗人李白作诗曰:“北斗七星高,哥舒翰带刀。从此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他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生性率真,疾恶如仇。当时的朝廷被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把持,贿赂公行。时有为朝廷立过大功的忠臣王忠嗣遭奸臣陷害入狱,性命不保。哥舒翰入京搭救。有人建议他多带金银珠宝,才能成事。哥舒翰说:“如果天下还有公道,王公必不会冤枉而死;如果公道丧尽,拿再多的金帛也没用。”于是背一包袱,只身进京,面见玄宗,冒死进言,终救王忠嗣一命;哥舒翰不畏权势,名留史册。当时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收权奸安禄山为干儿子,满朝文武争向安禄山拍马溜须,其手段无奇不有。哥舒翰偏不买账,他竟敢在宴席之间,当众讽讥安禄山,使这位大红大紫的乱世奸雄下不了台。《新唐书》还记他:“好读左氏春秋及汉书,疏财重气,士多归之。”由这样一位历史名人筑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必有它内在的原因。但是在青海史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海心山弹丸之地,不可能筑城;有的则认为哥舒翰“摄于唐玄宗的淫威,怕因战败而受惩罚,虚设城池,假以美名,用来搪塞朝廷。”并说哥舒翰“设了一个很大的骗局”。这种观点与史实不符。就作战而论,哥舒翰与吐蕃的攻战中,胜多输少,朝野皆知,更无必要异想天开,费千万人之人力、物力,筑修一假城池来忽悠远在天边的皇帝。

因此,海心山筑应龙城的原由,应从中国古代的人文生态及当时与吐蕃抗争的需要来考虑。早在尧舜之时,就有了华夏大一统的理念雏形,提出了由四岳、四渎、四海经纬华夏大地的主张。其后有周穆王西巡到青海湖为开头,历代帝王都在心中惦记着青海湖(西海)。到西汉初,赵充国经营河湟时,就认识到了青海湖的政治军事价值。他上书朝廷“治湟峡中道桥,令可至鲜水(青海湖),以制西域,信威千里。”到王莽辅政时,朝廷花重金求得青海湖周围大片土地,并在今海晏县筑城设西海郡。王莽奏朝廷:“昔唐尧横被四表,亦亡以加之。今谨案以东海、南海、北海郡,请受良愿所献地为西海郡。”西海郡的设立和置虎符石柜于城中,象征着汉王朝完成了“四海一统”的大愿景。在西海的心腹地海心山上建应龙城,及其后历代皇帝屡封青海湖神、行祭海大典、建海神庙等等政治举措,都是“四海一统”治国理念的传承和延伸。从这个层面上说,应龙城有着重要的人文意蕴。

将应龙城建在海心山,还有着实际的军事价值。站在古城的敌楼上远眺四方,始知古城高出湖面113米,视野极为开阔,南北两岸依稀可辨。将城建于海之心,就有着一种巨大的心理震慑作用。守城之军与环湖捉守和行进中的军队,烽燧相望,鼓角相应,声息相通。而且驻守此城之唐军还可出奇兵四方接应,断敌粮道、设伏突击、侦察扰敌。冬天可从冰上进军,夏日可用舟船运兵。唐代从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与吐蕃作战至天宝八年,在近80年的争战中,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及日月山一带为主战场之一,由此,唐军在海心山筑城自然有着多层的军事考量。至于此城的归宿,各类史书记载有别,这里就不作探讨了。

“地理中国”摄制组此行还有拍摄青海湖“龙吸水”自然景观的任务。我告诉王编导,青海湖的“龙吸水”特别壮观神奇,是青海湖四大奇观之一。但此景可遇不可求,像今日的天气绝对无缘见“龙”了。幸好船长项谦手机中有他亲自拍下的不同年份出现的“龙吸水”视频,有“一龙”到“三龙”同时出水的画面,清晰精彩,而且都是在海心山上拍得。王编导如获至宝,十分高兴。我也作了一点补充:青海湖的“龙吸水”现象可能在唐代时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哥舒翰筑城看到的那条“白龙”很可能就是一次“龙吸水”现象。只是哥大将军不可能有科学的认知,便与大禹治水传说中的“应龙相”关联,上报朝廷。按当时的规程,这应龙城名很可能就是根据哥舒翰的奏报,由唐玄宗钦定的。当然,哥舒翰发现的“白龙”也可能是一次水下大型不明生物的目击事件。青海湖的波涛下隐藏着大型不明生物,史书有记载,民间有不少目击传说。

到了海心山,自然要说说“青海龙驹”的故事。早在1600多年前,海心山就已名扬大江南北,不过那时叫龙驹岛。《魏书》载:“青海周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龙神,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青)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

鲜卑慕容部的吐谷浑可汗,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之时,率部从辽东半岛迁到内蒙阴山游牧,后又辗转来到青海柴达木盆地及青海湖周边,建立了吐谷浑王国。吐谷浑的上层人士多习汉文字,文化素质较高。在辽东老家时就有比较先进的农牧业技术。进入青海时不仅带来蒙古草原的优良畜种和畜牧业生产技术,而且他们充分吸纳当地卑禾羌人、鲜卑乙弗部的畜牧经验;充分利用青海湖周围及海心山的优良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育马业,取得重大成果,为中国古代养马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对当时和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

吐谷浑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的历史记忆中就有神马指引其先祖到青藏高原寻找新家园的故事。立国之初所定的最主要的一条法规是:“杀人及盗马者死,余则惩收赎罪。”当吐谷浑人开拓了丝绸南道,生意做到中西亚时,就接触到了风骨不凡的波斯马及其育马技术,并引进到青海湖周边。优良的种马、优良的生态环境、先进的育马技术的有机结合,培育出了千古留名的良种马:青海骢、舞马。

青海骢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名牌马。历代诗人墨客写了大量赞颂青海骢的诗篇。李白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五花马,便是青海骢的别称。因为这种马身披五花云纹,貌俊骨秀,故又称五花马;杜甫诗曰:“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称赞青海骢雄骏善走,五花被身,并暗示此种马与汉代的汗血马有着血缘的联系。在唐代,青海骢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赋予了深刻的人文意义,这是其他名马所望尘莫及的。当时的皇帝、后妃、贵族、将帅都以拥有一匹青海骢为身份的象征。而青海骢所独有的品质与主人的风范相结合,进入一种士大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杜甫的《高都护骢马行》长诗完整地表达了这种人马精神的契合:“安西都护青海骢,声价歘然向东来。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诗中说青海骢临阵无敌,声价甚巨,马人一心故立大功;从唐到民国有众多的历史名人、著名诗人,以多种方式写“青海骢”,最终成为“龙马精神”的源头之一。盛唐始,青海骢跨入文艺界。以画马出名的大画家韩干就以青海骢为“模特”作画,声名大振,名传千载。其后凡画马的画家,多受其影响,所以清代著名画家汤右曾写道:“开元好画手,多貌青海骢。”

吐谷浑在培育青海骢的同时,还培育了舞马。《宋书》载:大明五年(461年)吐谷浑可汗拾寅遣使献舞马,宋孝武帝刘骏十分惊喜,命大臣作赋以颂,皇太子以下献赋27首,《梁书》记:天监四年(505年)吐谷浑向梁武帝萧衍献“赤龙舞马,其貌绝足,能拜善舞,天子异之,使臣作赋。”大臣们争相献赋,留下舞马“能拜善舞”的描述:“有殊姿而特茂,善环旋于荠夏。”臣下都以华美而生动的文词赞颂舞马的神骏、神奇,是“旷世奇物,祥瑞西来。”其后还有吐谷浑人献白龙驹、白舞马的记载。

舞马传到唐代时则成为宫廷娱乐活动的重要节目之一。《明皇杂录》记:唐玄宗特别喜欢舞马表演,有御用的吐谷浑舞马教练。每年在玄宗生日或重大庆典时,邀请中外宾客,在皇城花萼楼观赏舞马戏。先由穿彩衣的“拢马人”引舞马出场,乐声起处,由一百匹“身披纹秀、络以金银,饰其鬓鬟,间杂珠玉,项上挂满金铃银铎,分三队随乐起舞,队形幻变不定,舞马骧首奋鬃,举距跷尾,变态动容,皆中音律。”最后的压轴戏是按唐乐曲《倾杯曲》的节奏,首马口衔盛满美酒的银杯向唐玄宗再献酒拜祝寿。

1970年,西安出土唐代马衔银杯进寿银壶一件,印证了舞马衔杯的风采。唐人有很多咏吟此事之诗。现摘录郑嵎诗句:“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花萼楼南大合乐……公孙剑使方神奇,马知舞彻下床榻,人惜曲终更羽衣。”诗人把舞马与当时名满天下的公孙大娘剑器舞相提并颂,可见舞马场面之大,艺术价值之高。

吐谷浑的育马业兴旺了300多年,培育的良马无数,通过茶马互市、民间交易、献贡、俘获等多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大地、长江以南,对内地的经济发展,军事征战产生过重要而长久的影响。如唐开元初,朝廷有战马75匹,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甘青地区。这些战马成为大唐盛世的支柱之一。

吐谷浑以海心山为核心,以青海湖周边广大肥美的草场为依托,建立了一个庞大而有效的繁育良马、舞马、青海骢的基地,掌握着一整套不为外人所知的育马技术流程。大致情况是将引进的波斯种马放入海心山,在封闭完整,幽美绝佳的自然环境中交配受孕。所生之马驹就可能有着天地所赋的独特属性。将这些具有特高杂交优势的马驹再经筛选,放入青海湖周边的广大牧场,培育成二级、三级种马,形成梯级繁育。始终重视种马的选育和应用,如此代代相传,保持了吐谷浑良马的血统优势。

可叹隋炀帝只知青海骢的神骏而不知培育的奥秘,初来乍到青海湖地区,便敕命臣下,将2000匹母马放到青海湖周边,以企得到大批“龙驹”,最终一无所获,陡留笑柄于后世。

总体来说,吐谷浑人的育马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古代生存在青海湖周边各民族对青海湖生态价值的认知和深度开发的成果,也是人与青海湖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典范。

说完了这些故事,已到下午4时左右。我提议绕湖岸一周,真实体验一下海心山的全貌。有随行的游客益希侃卓突然扯着我的衣袖说:“阿啦啦,你们看!”原来此时的大湖水波不扬,蓝天如洗,苍穹高邈,不知何时,在青海湖的四周升起了一道整齐的云墙,把大湖无声地围定。洁白如雪,层层叠叠,如花如絮,与湖水蓝天共成一景。“这是海里生莲的奇景!一年中只出现一两次,你们有缘分,一来就遇上了。”经项谦如此一说,顿觉这时的青海湖是那样的安详、清纯而圣洁!

摄制组一行人绕湖岸而行,发现那岸与水的相交处地貌十分繁杂,有的地方白沙漫漫如雪;有的地方石崖如削,间有裂缝纵横,洞窟悬空;全岛都被茂密的牧草覆盖着,各种野花烂漫绽放。到达北岸时,见不同色泽的巨石纵横成阵。石上布满粗犷的花纹,如龙腾凤飞,十分奇秘,向我们宣示着千万年前,青海湖形成时的地质活动是多么激烈。当大家艰难地走出这巨石阵时,眼前是一片开阔的临湖平地。在茵茵的草地上用白石砌就一个四平米见方的围墙,近前始知是一口井。井旁有汲水器具。大家提水而饮,不约而同地呼喊起来。“啊哟!这水么甜美可口!”有人与随手所带的矿泉水品比,并发议论:“这人比人活不成,水比水喝不成,这咸水的世界里,为何偏有这么一泓甜泉水,这老天爷的安排真叫人说不出个道道来!”

经有关专家监测,此井水面比湖面高出1.5米,离湖约200米,相去虽不远,但咸淡竟有天壤之别。正在议论之际,有一老僧也来取水。他说:“这水在我少年登岛时,就这么个样子,大旱不减,大雨不增。50年没变以心。”听了这个老僧人的话,心中突然涌起一种感慨,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然老人赐我们一口不歇之涌泉,那我们就有一份责任,应以虔诚敬畏之心,守护这口“不变心”的涌泉水和这万顷碧波到永远!

一天的摄制工作顺利结束,王编导十分满意,大家都有些疲惫,但人人精神振奋,觉得能登上海心山是一种千年等一回的缘分。

夕阳西下中,我们登舟返回。晚霞如满天云锦,映照得满湖如碎金涌动、煌煌如梦境,水天竞争辉,船在画中行……

海心山,渐行渐远。但在我们心中却想起了民初著名教育家、诗人黎丹咏青海湖和海心山的诗句:“谁能摄尔蕴古今之秘幕?状尔水谲云诡之奇观?”是的,青海湖、海心山确实还有不少值得世人探讨的奥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