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是一种病还是一个症状(社恐不是病就怕让它真成病)

社恐是一种病还是一个症状(社恐不是病就怕让它真成病)(1)

□龙芳芳 (湖南女子学院)

最近,“社恐”一词在网络上非常流行,掀起了一股热潮。年轻人都在说自己“社恐”,“社恐”一词也让一群在社交上容易尴尬的人仿佛找到了归宿,有了代名词。他们在网络上用“社恐”来调侃自己,在现实中遇到陌生人或自我介绍时,也常用“社恐”来介绍自己。又或者在买东西不敢催单时,遇到不那么熟悉的人不敢打招呼时,过年走亲戚不自在时,他们通通都用“社恐”一词来形容自己。

其实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恐”。真正意义上的“社恐”,可能是连门都不敢出,甚至于就连自己是“社恐”这件事可能都不敢跟别人说。这就正如之前许多人在网易云音乐评论中发表许多无病呻吟的句子,让自己看起来很丧很抑郁,好像人人都是“抑郁症患者”,抑郁之风一下子席卷网络,被网友调侃为“网抑云”。然而,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大多是在心里抑郁,很少表达出来,而那些评论很丧句子的人,大多也未必真有抑郁。真正的“社恐”也是同理。

面对陌生人及不熟悉的场合,尴尬和紧张在所难免,这是人的正常反应。我们只需正常应对即可,不必把这种尴尬和紧张情绪放大,过于在意反而不利于社交。然而,“社恐”一词的出现,为部分人提供了一个借口,他们以“社恐”封闭自我,排斥社交,让“社恐”成为逃避社会、逃避自我的幌子。长此以往,社交能力可能会越来越弱,自己也会逐渐成为井底之蛙。

从某种程度上,越是害怕社交,可能越是渴望社交。只是在社交过程当中,可能会认为自身价值没有得到满足,也没有通过更好的办法让自己与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交关系,从而导致“社恐”。另外,正如武汉大学喻丰教授所说,“社恐”也可能是网络沟通的便利化,使得大家越来越习惯于风险较低的网络交流。并且,人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种让自己焦虑的信息,这些信息加重了对自身的焦虑,从而导致自卑,对现实世界缺乏安全感。这也正是“社恐”的来源之一。

除此,群体暗示也是“社恐”形成的一大原因。暗示效应是指,人会通过自身的暗示或者周围环境的暗示,来对自身行为来做出改变。当我们接触越来越多的有关于“社恐”的信息,就会不由自主地代入。而当以“社恐”自居的人越来越多,“社恐”成为常态,那些并不是真的“社恐”者,又或是“社恐”并没有那么严重的人,可能因此成为真的“社恐”。虽在网络上许多人会调侃自己是“社恐”,但它是一种心理疾病,是一种长期的过程,而有关“社恐”的信息会加重自身的“社恐”意识,最终可能导致真的“社恐”,所以“社恐”不是病,就怕让它真成病。

但就算“社恐”是病,也是可以治的病。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正常的社交都是可以对付的。所以,要顺利进行社交,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来对待,让自己勇于与他人交流,来适应社交中的尴尬和紧张。同时,也要认识到“社恐”并不是借口,就算是借口也应该是主动社交的借口。虽然我们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有关“社恐”的信息,但所幸大部分也只是调侃而已。正如在网上说自己“社恐”的人,往往会引来部分网友的赞同和评论,在和陌生人接触或自我介绍时,用“社恐”来形容自己,往往也能拉近与他人的社交距离,从而减少了社交的尴尬。

在这样一个信息繁杂的社会,我们每天都要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信息很多时候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很多标签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往身上套。但人是复杂的,没有哪个标签哪个词可以代表我们自己,正如“社恐”一词,很多人都说自己是“社恐”,但其实真正是“社恐”的并没有多少人。希望人们在形容自己是“社恐”时,是借助这一话题这一标签帮助我们打开社交的大门,而不是把自己隔绝在社交之外,努力做到坦然面对社交,别被“社恐”一词套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