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

青岛蓝色硅谷,你还记得它吗?

2016年6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基本完成建设并正式启用;

2018年4月23日,青岛地铁11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行,比青岛1号线全线贯通足足早了43个月;

2018年上合峰会后,蓝谷新房热度褪去,同时二手房单月成交量难以突破两位数,新盘“鲁信和壁花园18000元每平,目前二手房11000元每平,且难以成交。

如今,新盘接近冰封期,且即墨出现感冒事件,又进不去了。

……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1)

青岛蓝谷“落寞”的原因及复兴,离不开三个层面:

1 蓝谷的产业贡献能力和青岛、即墨的发展方向维度

2 城市美誉度和文旅地产的相互作用

3 蓝谷的“伤仲永”现象及正视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2)

一、蓝色硅谷的产业贡献能力与青岛城市发展方向

蓝谷的“落寞”跟青岛的“根”有关系,青岛的产业基础还是传统制造业,能顶上经济规模的也是那些家电制造、港口以及轨道交通等产业。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3)

有句话叫“90年代,青岛错过了工业转型;00年代,青岛又错过了互联网的发展;20年代,青岛好像只能搞“工业互联网”发展,貌似“工业”和“互联网”都能抓住”

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家电其实还是围绕那两朵金花展开的,勉强再加上澳柯玛,至于光电、屏显、芯片、汽车制造也属于刚刚起步,但海洋经济的产业却从没看到又太大动作,生物医疗、细胞工程、城市智能交通领域也是老金花主导,这意味着很多新企业很难插手。

目前,海洋经济产业仍旧属于“曲高和寡”状态,要求门槛也很高,工作人群必然是高学历且专业领域人才。在青岛,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互联网、新兴技术产业的企业不多,大多以制造业为主。

作为文旅、海洋经济为主题的蓝色硅谷、温泉板块,它自然不会像西海岸新区的红石崖(中德)、王台、前湾港及胶州的上合示范区一样成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聚焦地,那通过“产业兴城”这条路就被断了,留给蓝谷的路只有两条:

1 “跟即墨融合”或“跟崂山融合”的城市发展路线;

2 文旅救城

从2017年即墨“撤市划区”,发展方向及土地出让存在一种混乱状态。留给即墨最好的路线是什么?

用脚趾头也能想到,即墨最好的发展方向就是“东强南接”——东强创智新区连接蓝谷、温泉,南接城阳核心区。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4)

首先是南接城阳,为什么?城阳这个城区很特殊,产业基础好、人口增速最快,关键是城阳的核心街道在城阳北部——城阳街道资源过于聚焦,人口占据整个区的1/3。从2019年10月25日前,青岛城阳区的发展中心还是城阳街道,高新区尚未回归,但即墨南却没抓住这宝贵的“南接”机会。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5)

即墨老城区相对陈旧、破败、拥堵,而即墨创智新区的城市面貌的升级确实是成功的,蓝谷、温泉的拆迁及基建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即墨不甘寂寞,2020年即墨西部大片土地出让带来了天量的土地供应,而一汽大众汽车生产基地也早已在即墨北部落成。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6)

可想而知,即墨区本身的发展都存在东西南北不同的发展方向,想要崂山区带动那更难了。一条11号线都没办法带动枯桃、北宅,又怎么能带动远在天边的蓝色硅谷呢?

再者来讲,青岛上个10年发展的是“三湾三城”,摊大饼没摊出来几个成功的新区域,顶多是把东李村、金家岭、西海岸长江路、城阳中心区给发展起来了,再加上一个高新区东片,另外的地方确实已经进度很慢了。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7)

从今年开始,青岛又开始了修修补补的工作,把几个低效片区又要重点改造,其中也没有即墨蓝谷。

其实,青岛这个城市的发展逻辑只有三条,这是城市和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结合,也是必然要走的三条线路:

环胶州湾——产业线,总部经济及文旅——海岸线,中央居住区——各区的中心城区(非环线),修修补补以及摊大饼没有用,最后绕来绕去还是这三条线。

那这样的话,留给即墨蓝谷的路线,只有“文旅—康养”这条线路了。

二、城市美誉度及文旅-康养地产的兴衰

要说即墨蓝谷-温泉的生态基础,绝对可以数得着,毕竟这里还是前海,但可怕的问题又来了:在当下的特殊阶段及经济背景下,连山东卫视都做广告宣传引导的“西海岸新区”都很难硬拉来外地游客和看房团,那蓝谷和温泉又怎么能捡到什么漏呢?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8)

最关键的一点是蓝谷—温泉房地产的风评太差,这跟前期开发商、中介的卖房方式有关系。前期的洗脑方式就是蓝谷-温泉的洗脑定位——“崂山东”、“蓝色硅谷”、“山东大学也来了”“最早的地铁线之一”,反正就是重点发展,连售楼处和中介都看不懂,或者看懂也不会说透。

有时候讲实话容易挨骂,但这些引导方式不就是“既不懂青岛、也不懂地产”吗?或者就是懂了也不说吗?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9)

2015年,就连新闻网房产这种所谓的官媒都能忽悠说青岛蓝谷远景规划人口70万,早买早赚,这个远景是多久呢?

七普数据中,鳌山卫街道常住人口5.9万人,温泉街道4.1万人,蓝谷高新技术开发区3.7万人,其中包含山东大学师生预计1.2万人。这个人口可能大家没有概念,看人口要根据面积来看人口密度,蓝谷和温泉两个街道的面积加起来是市南区的6倍以上,是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的5倍、城阳街道的4倍。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10)

蓝谷-温泉的主要购房群体就是外地投资客、本地投资客、度假客群和少数刚需外溢,当地村民都有安置房居住。鳌山卫的“冰封”实际是从2021年后出现的,因为太多的投资客和度假客群受伤了,房价出现了暴跌、别墅院子里都长草了,但后来这个板块主打的就是“崂山东”便宜的卖点,就连常年在蓝谷温泉卖房的中介都是“挣钱在鳌山,安家在下王埠”。

蓝谷的项目,从产品和开发商看其实整体还凑合。如果你买的价格不算贵而且还能住起来的前提下。但温泉的项目问题很多,像三盛国际海岸、恒大悦珑台是温泉板块比较出名的项目,不少地产同行也有深陷其中的,就不多展开了。

鳌山卫本身属于远郊区,而很多开发商本身很“擅长”造梦,就像去年蓝谷的某创业主们因为二中分校事件闹事最后不了了之,也都是不是什么好事儿。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11)

如果你在蓝谷工作,那当然可以在这里安家;如果不是在这里工作,那刚需想要考虑蓝谷的情况下,想好两个问题:

其一是真的下定决心了,怎么凑钱也买不上东李或者城阳,那可以考虑蓝谷;其二,房产计划做做好,买了这里就做好心理准备,没有任何房产收益率,租金就别想了,二手房转手也很难,这个对你将来换房很是挑战。

康养地产跟文旅还不一样,蓝谷—温泉的新楼盘,很多也以这个概念为导向吸引市区老年人购房。可话说过来了,康养不是“隐居求志”,更不是“辟谷开光”,鳌山卫有重点医院,但养老并非只有医院那么简单,最基本的生活配套以及社交需求还是很大问题。

三、蓝谷—温泉的房地产市场,“伤仲永”现象要正视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12)

众所周知,青岛楼市主城四大坑分别是老破小、老四方、李沧北、崂山伪豪宅;青岛楼市郊区四大坑,上合、蓝谷、西客站/古镇口、高新区,还有中神通的星光岛。

过去几年,这些所谓的坑,也是老胡重点关注的区域,也曾在这些地方长期蹲过点,特别是上合跟高新区是连续2周住酒店夜观日察,然后回去写过一篇10000字的文章,明白了青岛的湾区定位和产业、地产的逻辑关系。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13)

考察蓝谷-温泉的房产情况,你多去几次,看看自己能做什么生意,就懂了。鳌山卫有入住的小区并不集中,晚上亮灯多的以文信大厦、鳌山名苑和非假期期间的山大乐水居为主,其他商品房暂时还是零零星星的入住,就连鲁信和璧入住都不多,也印证了这个板块静谧的特点。

鳌山卫原则上属于即墨的“东乡”,村民朴实、勤劳,工作的研发人员素质普遍也不低,一些饭店像即东大酒店、多福来小院海鲜等口味都不错,港中旅酒店的温泉体验相对其他小品牌较好,但还是天泰的档次更高一些。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14)

其实,评论楼盘和区域的房产,坑不坑的并非绝对,重点是买房人需求和房子的价格。就像上合示范区已经被公认为就是产业区,以工业、生产制造、贸易、物流等产业发展为主要定位。虽然上合的开发商的确不咋样,但架不住等卖到现房还更便宜,给很多70多万预算的购房人安个家,比在山东内陆地区收入稍高即可。这里面的事儿,本篇不做过多评价,只要卖房时告知清楚即可,但估计挺难。

青岛高新区定位也很明白,别再去批判高新区的人口、入住率以及产业“不高新”的问题了,从人才公寓转商品房以及湾区定位来看,高新区就是青岛的刚需新城,恰好还有学校、商业,满足基本的需求就够了。单价1万左右,还要啥自行车,你再去讲品质那就过分了昂。

而“蓝谷—温泉”的定位从文旅、康养的主题转为刚需外溢却很不容易,前面也讲过了青岛和即墨的发展问题,留给蓝谷的机会并不多了。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15)

营销一共4个P加个定位,那开发商只能自己把定位找好。合适的价格和务实的生活配套,那就够了。至于价格还要继续降价吗?关键降价得能卖,现在缺的是客源,并不是合适的价格,因此先放放吧。

青岛蓝色硅谷为什么不发展了(青岛的蓝色硅谷)(16)

文旅地产能否再兴起,完全要看民营经济和大经济形势的发展,这你我说了都不算。你想好去蓝谷温泉度假时,多看看二手房,多步行少开车,多夜行、多秋冬行,研究明白了,你就有答案了。

另外,蓝谷既然无法借力,那为何不去把身段放低呢?把产业类型多元化,即便不引进制造业,还可以多引进一些中小企业,给大家用纳税减租的形式再加上补贴,何愁年轻人不去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