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伤口撒盐(不要在孩子伤口上撒盐了)
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川妈
前几天,大宝和奶奶之间发生了一件事。
有天早晨,大宝起得很早,但因为磨磨蹭蹭耽误了时间,本来想早点去学校,最后反而出门晚了。
他很懊恼,便有些着急。
我们忙着安慰他,张罗着送他出门。这时,奶奶在旁悠悠来了一句:“这能怪谁啊,都是因为你自己磨蹭,起这么早,不还是快迟到了”。
本来大宝就有些着急了,一听这话更是要跳起来。我们赶紧推他出门,催他赶紧去上学。
类似这样的小事,时常会发生。
奶奶是个直肠子、急性子,有什么说什么。当然不管说啥,她的本意是想为大宝好,但话说出来,却总是有点伤人。
就像这次大宝上学,因为快要迟到了,他自己本身已经很急、甚至有点自责了。奶奶的话,无疑是火上浇油,让他着急、焦虑和自责的心头火,烧得更旺了。
但站在奶奶的角度,她之所以要唠叨他一句,也是想提醒他做事别拖拉,但话说出口,味儿却完全变了,只会让大宝觉得“他已经很难受了,我们还在冷嘲热讽、看热闹”。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一直都在“好心办坏事”。
明明心里疼孩子、爱孩子到了可以牺牲一切的地步,但说出来的话却伤孩子最深。
盐撒多了,安全感就没了
大宝遇到的类似事情,其实我们小时候也常常经历。
朋友曾跟我说过一件事:
那时她上初中,因为要去一个好学校,所以离家比较远。每天她都要骑车40分钟。
因为担心她的安全,她爸每天也会陪她一起骑车,送她到学校了,他再去上班。可以看出,朋友爸爸真的很爱她。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早晨起来,地面结了很多冰。她和爸爸依旧要骑车上学。半路上因为没扶稳,朋友连人带车重重摔在了地上。
还没等她回过神儿来,就听到前面传来爸爸的声音:还不赶紧起来,在那等着干嘛!
听到父亲严厉的声音,朋友赶紧爬了起来,但心里委屈极了。她说当时就觉得,不扶我、不安慰我就算了,干嘛还要吼我。
因为委屈、伤心,一路上她都没理父亲,一边骑车,一边掉眼泪。
长大后,有一次无意中聊到这件事,她问父亲:为什么当时他那么“狠心”,完全就是在她的伤口上撒盐。
父亲却说:
他当时是故意的,就是为了培养她坚强的性格,不能遇到点事就哭哭啼啼,所以,特意没来扶她,还催她起来,就是为了让她学会坚强……
我相信朋友的父亲,他绝不是不爱女儿,只是想要女儿遇事不慌、能够坚强,而不是柔弱不堪。
但是,让女儿变坚强的方法有很多,用这样的方式似乎有点欠妥。
有人说,孩子和父母的记忆,是不同的。父母记住的是事情,而孩子记住的却是情绪和画面。
当爸妈回忆我们的小时候时,他们可以把事情从头到尾、包括细节,都讲得很生动。
但同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记忆里,却是稀碎的画面和当时的情绪。就像朋友,她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摔倒后,父亲没来扶她,反而呵斥她的画面,和她当时委屈至极的情绪。
我一直很喜欢陈奕迅的一句歌词: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是“被偏爱的”,因为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有安全感。
这份安全感,可以让他有恃无恐地面对长大后的世界,即便失败、挫败,也有再站起来的勇气。
而孩子从小到大被“撒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安慰自己、不断治疗伤口的过程。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说: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因为表面的伤口早晚都会愈合,而内心的伤口却很难治愈,那些伤痕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他没有人爱、没有依靠。
当他们遇到挫折和不顺时,这种无助感就会袭来。
很多选择轻生离世的孩子,真的只是一瞬间的冲动吗?不!
孩子之所以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伤口越裂越大,无法愈合。
而来自身边人的“盐”却从未停止、甚至越撒越多,疼得他不想再忍了。
拉近我们和孩子的情感距离
为什么我们明明是好心,但说出来的话却总是在撒盐?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距离太远了。
我们常说,孩子最烦人的时候,是最需要我们呵护和安慰的。
就像小时候,他们冷了困了,就会哭会闹,其实就是想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让我们去哄哄他、抱抱他。
但当孩子长大了,我们却常常对他们的需求视而不见。
我们可能忘了,即便孩子长大了,他们的很多语言话和行为,也是需要我们来“翻译”的:
当他们哼哼唧唧、别别扭扭因为小事莫名闹脾气时;
当他们义愤填膺、甚至开始“语言攻击”我们时;
当他们歇斯底里、大喊大叫、大哭大闹时;
都是在告诉我们一句话:我生气了,可以来安慰我吗?
我曾无数次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面对孩子时,总是喜欢站在制高点上,对他们指指点点。
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跟他的情感距离太远了。
我们不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而是默认自己给他们设定的高要求。
我们总是会在潜意识里默认,孩子就该是向上的、积极的、自律的。
哪怕我们清楚地知道,他们不是做不到,只是时间未到。就像他们小时候学走路、学说话一样,时间到了,自然就会了。
因为情感距离太远,所以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会先跳出来,成为一个跟孩子划清界限的批评者。
站在制高点上对他的行为批评、指摘,甚至拆台、揭短、讲大道理。
但当我们和孩子的情感距离很近时,我们可能什么都不做。
而只是默默地陪着、或者静静地聆听,听孩子说他的事情、他的烦恼、他的情绪。
然后在听的过程中,去代入自己,感受他的感受,这才是爱的模样。
解决亲子问题,永远情绪优先
之前写孩子发脾气的专题时,曾很多次跟大家提到过“上下层脑”的理论→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竟是因为上下脑还没整合好。
无论是从脑科学还是从心理学看,当问题出现时,情绪永远是走在最前面的。
所以,当我们和孩子遇到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问题、更不是孩子,而是情绪。
想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先消解掉情绪。
不过,这种消解不是压抑孩子的情绪,而是通过接纳,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理解后被释放掉。
举个我们生活中最简单、也最常见的例子:
两个小朋友你追我赶,一不小心,都摔倒了。孩子们的妈妈跑过去,但两个妈妈的反应却完全不同。
一个妈妈说:你怎么回事,都跟你说了,玩的时候小心点小心点,还摔倒了,不长记性,真是活该!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哇哇大哭。
另一个妈妈也跑到孩子身边说:宝贝,摔倒了呀,有没有哪里摔伤了?让妈妈看看。
确认孩子没事后,妈妈跟孩子一起分析到底是怎么摔倒的,下次为了自己的安全,要注意些才好。孩子听了妈妈的话,眼泪哗哗掉下来。
虽然都是哭,都是流眼泪,但孩子的情绪却天壤之别。
第一个孩子是因为委屈、压抑而哭。
因为自己摔了一跤本来就很疼,妈妈过来不安慰,反倒劈头盖脸一顿数落,把摔跤的事全怨在自己头上。
这样的“撒盐”,会让原本就伤心的孩子,变得更加委屈。
因为他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还怨自己,甚至妈妈的这种埋怨,会让孩子变得内疚、自责,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活该摔跤。
第二个孩子,是因为被接纳而哭。
他的哭,是被妈妈疼爱、关心后的一种情绪释放,哭过了、痛快了,心里的委屈和伤痛就愈合了,又可以开心地去玩了。
这种哭泣,是无害的,甚至还有利于孩子将坏情绪消解掉,所以,是一种良性的情感宣泄。
虽然不认同第一个妈妈的做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第一个妈妈也是爱孩子的,只不过她表达爱的方式很拧巴。
她想通过冷言冷语的质疑和自己的暂时抽离,让孩子长记性,学会反思和自省。
但就算她是一片好意,但孩子终归是理解不了的。
因为,孩子不是父母,他不能、也不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他只通过他看到的、体会到的,来判断和思考。
当他摔倒时,妈妈急于跟他划清界限、让他自己反省、把责任都推给他。这样的冷漠和嘲讽,只会让他觉得,妈妈不爱自己了。
当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是,亲子关系就进入了一种对抗关系。
这时候,就算是父母把道理说破天,孩子也听不进去。因为他根本没工夫听,他所有的精力都在忙于应对自己愤怒、伤心、委屈的情绪。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吃软不吃硬”的。
发生问题时,如果父母好好沟通、好好说,孩子很快就能接受。
一旦父母开始揭短、冷嘲热讽、甚至大喊大叫,孩子就会跟父母对喊,甚至说一些“难听”的话。
看上去是孩子不懂事,但事实上,这不过是孩子表达伤心、愤怒的方法,他在向我们发出一种“隐性求助”。
他这样对抗,不过是想要爸爸妈妈不再声嘶力竭地吼他,而是蹲下来抱抱他。哪怕不抱他,只是默默地陪着他,让他哭个够。
有时候,相比高谈阔论,沉默反而是一种无声的接纳和安慰,是大爱。
或许,教育孩子,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高屋建瓴的方法。
只要我们爱他、接纳他、陪着他,就足够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温暖的人了。
我们都是爱孩子的,也不妨多提醒自己几句:
跟孩子好好说话!
别再给他们伤口撒盐!
别在喂他们吃玻璃渣了!
川妈说说
一边为孩子倾其所有,一边又在他的伤口上撒盐,类似的矛盾在我们身上还有其他。比如,一边对孩子予取予求,一边沙文主义地管控他们;一边要求孩子不许哭闹、大喊大叫,一边自己情绪失控,又打又骂......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矛盾,我们常常看到亲子关系中的无奈境况:父母为孩子付出了所有,换来的却是孩子的疏远甚至逃离。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身为子女想不通,成为父母后慢慢懂了。我们爱孩子,非常爱,但我们爱他们的方式,是太过强调教会他们做正确的事(好好学习,尊老爱幼......),“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话很多,却很少去关心孩子的感受和心情;太过执着父母的权威,高估了教养的塑造能力,又低估了亲子关系的重要......
物质上不顾一切的富养,精神上自以为是的穷养,这样的困局早该破了。
推荐阅读不要在这几个时间点批评孩子,他已经很受伤,不要再撒盐了
mom看世界:跟着二胎博士妈妈一起学育儿、看世界;这儿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还有独家的科学课程、阅读课程;来吧,养娃路上永远缺个好朋友!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