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健忘是一种病吗(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很健忘)

#创作挑战赛#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很健忘》

有朋友抱怨说,他读书总是记不住,干脆就不读了,还有的朋友说,为了记住相关的内容,他会重复不断地读一本书。不读书,是不可取的,重复不断地阅读,方法也并不得当。我们的大脑总是健忘的,其实是对我们生命的保护,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我们的大脑。

特别健忘是一种病吗(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很健忘)(1)

我们的大脑总是选择“有用”的东西进行记忆,而这个“有用”的东西,就是跟我们生死有关的东西。凡是跟生死无关的东西,大脑总是习惯性地被忽略。人类大脑的结构很复杂,暂时不去讨论复杂的脑科学,我们可以把大脑的记忆空间分为永久储存区,相当于硬盘,临时性储存区,相当于软盘,还有一个门卫,掌管我们接收到信息储存于那个区域。如果我们的大脑未经训练,对于跟生死无关的东西,门卫会拒绝他进入,丢在垃圾房内,关于生死有关的东西,会存储在“硬盘”里,跟日常相关的内容,会留在“软盘”内,“软盘”的存储空间有限,定期会进行清理,要么都在垃圾桶,要么转入永久存储区,那就是“硬盘”。例如我们看一本书书时,当被打断后,我们会记得看到了多少页,但过上一两天甚至更长时间,我们就不可能记得暂停时的页码。还有我们乘座火车时的座位号,可能结束这场旅行后没有多久,就会忘记。

为什么我们的记忆有选择性,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其恶劣,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记得吞噬人类生命的一切危险源,否则生命就无法传承。例如看到自己的同伴被老虎叼走或者吃掉,我们就会对披着鲜艳毛皮的大虫产生本能的恐惧,条件发射的与其搏斗或者逃走。昨天我问女儿,人为什么怕演讲,或者面对镁光灯时站在高台上讲话。女儿说怕讲不好被嘲笑,我说其实是惧怕死亡。在远古社会,通讯和交通不够发达,一个部落人群的最大数量约150人,站在人群前讲话的要么是部落领袖,要么是即将被处死的人,如果一群人眼光指向一个人,实际上是在审判他,也就是说他距离死亡很近了,或者说在定他的生死。在现代,眼光变成了镁光灯,或者变成了镜头。在古代,从众是为了保护自己,求得生存,特立独行的人由于脱离了群众,单打独斗的人往往会陷入更大的麻烦而丢掉生命,甚至会带领部族进入危险的领域。我问女儿,当今社会,站在高台上讲话,讲错了,讲得不好会死吗,女儿说不会,但是现实中我们本能地惧怕演讲,惧怕站在众目睽睽之下。

大脑的健忘是对我们生命的保护,都说时间是一剂良药,随着时光的推移,我们会忘掉过往的伤痛。如果整日期期艾艾,心情抑郁,那么负面的情绪会慢慢吞噬我们的生命。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悲剧,生死点缀一生,父母长辈总会先我们而去,我们总会离开我们的子女,而且还有非正常死亡的风险。朋友来了又去,相聚总是短暂,分开才是常态。爱了就在一起,不爱了就各自安好,我们没有办法将每一个连人都变成伴侣,爱的排他性使得我们无法和任何一个曾经的恋人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平淡的相处才是常态。因此,唯有忘却才能保护我们自己。

再回到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读书,因为读书跟我们的生死关系不大,为什么我们读不进书,记不住书中的内容,因为我们的大脑很健忘。为了记住设计中的内容,我们必须骗过守住我们大脑储存区的“门卫”,把读书当作生死大事来看待,但骗过大脑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一个就是重复,对于部分经典书籍,重复不断地读是有价值的,但我更赞同书读百家,这个重复有时候比不断的重复读一本书更重要。还有读书要“不求甚解”,不断地读各种书籍,你会发现前面读的书会帮助你理解后面读的书,后年读的书会帮助你消除曾经的疑惑。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能够融会贯通,而不仅仅是为了拥有多少知识。不断地重复会强化记忆,每一次的阅读都会在脑海中留下痕迹,阅读得多了,将学到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后留在永久存储区,也就是“硬盘”内,需要应用时就能做到活学活用。根据我们大脑健忘的规律,读一本书,读完后的一个月,一周,再就是前一两天再拿起来,进行局部强化训练的效果最好,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对临时储存区进行清理,复习会使得我们分辨有用没用的东西进行分类储存,去伪存真。

人类的大脑天生是健忘的,一个人的进步,实际上是个是和自己在战斗,和自己的大脑在做斗争。战胜了自己的大脑,你就能更接近成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