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闹铃也闹不醒是怎么回事(起床后总是昏昏沉沉)
作者 | 陈之涵来源 | 科技宣传文化资源库
闹钟唤醒了身体,灵魂却依旧麻木。这不禁令人发愁,怎样才能从身到心迅速清醒?
一系列研究表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选对闹铃……
“睡不醒”的前因后果
从“睡着”到“清醒”,并非简单的开关效应,而需要多个大脑区域的复杂协调。
相较于其他区域,负责警觉表现的大脑区域需要更长时间来“启动”。正因如此,人在刚醒时,总是陷入一种“昏昏沉沉、警觉性不高”的状态,科学家将此定义为“睡眠惯性”。
睡眠惯性短则持续不到30分钟,长则持续4~8小时,具体因睡眠阶段和年龄不同而相异。
一整晚的睡眠分为“深睡眠”阶段和“浅睡眠”阶段,二者交替进行。当人处于“浅睡眠”阶段时,睡眠惯性更小,来自外部的刺激能迅速使人脱离梦境。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质量普遍降低,深度睡眠时长随之缩减,人的睡眠惯性也越来越小。这也意味着,要叫醒一名年富力强的青壮年,远比叫醒一位老年人更加困难。
对办公室的打工人而言,睡眠惯性关乎一整天的工作情绪、办公效率;对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而言,它更是直接的安全隐患(比如长途车司机或因疲劳驾驶酿成事故)。
因此,对于睡眠惯性,我们也应能减则减。
换个闹铃,大脑更清醒
许多人认为,将手机“哔哔哔”的闹铃声调至最大,有益于快速清醒。
但一项发表于《PLoS ONE》的研究表明,一味设置“刺耳”的闹铃,不但对“醒脑”无益,反而会增加睡眠惯性。
研究指出,闹铃的旋律和节奏,才是消除“昏沉感”的关键。与无旋律的单一声音闹铃相比,有旋律的音乐闹铃能更高效地帮人过渡至清醒状态,并提高警觉。
在之后的衍生实验中,研究者又安排听到不同音乐闹铃的志愿者立马执行注意力测试(在手机屏幕出现的图案发生变化时,迅速触摸屏幕),以评估不同音乐的“唤醒”功力。
结果显示,不论曲风、流派如何,“旋律分明、易于哼唱”的音乐,往往能让人更快、更准确地作出反应。而个人的音乐喜好也会影响睡眠惯性——听到最喜欢的乐曲后,受试者的测试成绩明显更好。
在进一步完善数据后,研究人员建议普通成年人,按照以下标准设置“完美”闹铃:
✦ 旋律分明的歌曲。曲目符合个人偏好,最好朗朗上口,能引人跟着哼唱两句。(比如,The Cure演奏的Close to me;麦当娜的Borderline等等。)
✦ 音调较低,频率为500赫兹左右。
✦ 节奏适中,最好每分钟100~120拍。
此外,他们还提议:年轻人的闹钟音量适当调大,之后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调低。比如,18岁青年的闹铃可比80岁的老人调大20分贝。
妈妈的呼唤,是孩子最好的闹铃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研究对象并不包括5~12岁的儿童。
“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睡眠,一旦入睡,他们对声音刺激的敏感性会相当低。相较于成年人,他们睡得更深、更久,也更难被临时唤醒,因此也难以及时应对一些突发安全状况,比如火灾。”美国儿童医院的Mark Splaingard博士表示。
所以,找到适宜这一群体的最佳闹铃,更具重要意义。
一项发表于《儿科杂志》的研究模拟了紧急火灾预警场景,并详细对比了录制人声、音乐以及普通报警声音对该年龄段儿童的影响,以及儿童在被唤醒后的反应。
研究者发现,一个熟睡的孩子,被妈妈的声音叫醒的概率,是被其他闹铃叫醒的3倍以上。
而且,85%的孩子在被妈妈叫醒后,可以迅速反应,逃离卧室。即便一夜过去,还能保有对每一危机细节的清晰记忆。
相比之下,只有53%的孩子被音乐及普通警报声叫醒,而有所作为、最终成功逃脱的人数更低。
“由此可见,对5~12岁的孩子而言,妈妈的呼唤才是最好的闹铃。”研究者总结。
参考文献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03-alarm-tone.html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4-favorite-song-alarm.html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8-10-alarms-mother-voice-children-high-pitch.html
往期精彩回顾
|他们的“初吻”,让病毒传播了5000年
|为什么年纪越大,越不该看手机?
|别不当回事!脂肪肝与胖瘦无关,有年轻化趋势
|还在靠冷饮续命?研究发现:大热天,就该喝热水!
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阅读“科技工作者”
点分享
点收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