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有哪些历史(县境何时隶属楚国)

湘阴第一历史错案:县境属楚案

张一湖

(2016年4月23日)

明《嘉靖湘阴县志》述湘阴沿革称:

湘阴,在上世为三苗之地,禹贡为荆州之壤,周成王分封,地属楚,至文王徙为罗国。秦废封建,改国为县。汉高帝徙吴芮为长沙王,县亦辖之。三国孙刘分荆州以湘水为界,罗属孙吴。南宋元徽二年,始割益阳、罗、湘西三县为湘阴,隶湘东郡,谓其地居湘水之南,故名湘阴。[1]

《嘉靖志》是现存于世的编修时间最早的完整的湘阴县志。该志关于湘阴沿革的论述,或来自此前史志,其后隧成为定论,为后世史志所遵依。《康熙志》、《乾隆志》、《道光志》、《光绪图志》、乃至《长沙府志》等,莫不秉此,而无越雷池半步。

1995年现代版《湘阴县志》亦沿用旧说,并稍注明年代,称:

周代 成王分封诸侯,湘阴地属楚国。约于公元690年,楚武王灭罗国(俗称“罗子国”),将罗遗民自宜城(今湖北宜城县西的故罗川城)迁至其都城丹阳(今湖北秭归)附近的枝江。公元前689年春,楚文王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县北),再徙罗子国遗民至湘水之南。自此,县境属罗子国地。

秦代 废分封,设郡县,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罗子国为罗县,隶长沙郡。[2]

上述记载异口同声,都说湘阴县境自周成王分封诸侯、楚国成立之时(约为公元前11世纪末),就隶属了楚国。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并以史料为依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此进行了论证,得出结论:

湘阴县境绝非自周成王时(公元11世纪末)就隶属楚国。根据史籍记载,湘阴县境应当在公元前396年之后才正式隶属楚国。这一时间与历代史志所载时间相差了600多年!

一、楚国的历史及疆域

湘阴有哪些历史(县境何时隶属楚国)(1)

楚武王

(一)“荆州”、“荆楚”与“楚国”

《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这里的“荆”指今湖北境内的荆山,“衡”指今湖南境内的衡山。也就是说,大禹划定九州时,把从今湖北的荆山到今湖南的衡山(含衡山以南地区)这一片地区(相当于今天湖北汉南、湖南全境)划为荆州。湘阴正处在这一地区的中心部位,所以,湘阴古属荆州,这是确定无疑的。

“荆楚”则是楚国的通称。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荆”字说:“楚木也”,释“楚”为“丛木,一名荆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荆、楚一木二名,故以国号,亦得二名。”以上典籍都说,荆、楚就是同一种灌木的两个不同的名称。由于楚国的先祖发迹于荆(指湖北汉南的荆山),亦称作“楚”,所以,周成王将其封为“楚”,这就是“楚国”这个名称的来历。

(二)楚国的发源与建国

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记载了楚家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3]

……

《史记》说得很清楚,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其封地是在丹阳(今湖北荆州以北地区)。从此,楚国就算是正式建立了。

(三)楚国的疆域

《史记》说周成王封给楚子“子男之田”,那么“子男之田”是多大的地方呢?《孟子》说: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4](《孟子·万章下》)

《史记》里记载了楚昭王时令尹子西的话:

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史记·孔子世家》)[5]

五十里,这就是周成王初封给楚国的地方。楚国就是以这个位于荆州以北的五十里的弹丸之地为立足点,通过辛勤耕耘和高超的军事与政治手段,逐步扩张,经过了数百年的时间,才渐渐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的。

史料显示,楚国的疆域扩展,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

周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时期,楚国建立,疆域为子男之田五十里,位于今湖北荆州市以北地区;

周昭王(约前995年—前977年)时期,楚国开始扩张,引起周昭王不满。周昭王三次兴兵伐楚,最后一次全军覆没,昭王也沉没于汉水。这说明楚国此时已经扩展到汉水流域,其疆域约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的境域了;

周夷王(前885年—前878年)时期,楚子熊渠发动战争,疆域扩展到包括今天的荆州、武汉等地在内的湖北南部地区,约有今湖北省三分之一那么大,而且,其影响开始向南渗入洞庭湖地区(其时长江两岸并无沿江大堤拦截,云梦大泽虽分江北、江南两部分,但却是一个大的整体,所以,楚国将整个云梦泽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周平王(前770—前720)时期,楚国已经与齐国、秦国、晋国、吴国一起,赫然成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国;

楚武王(前740年―公元前689年)时期,楚国完全巩固了在江汉间的统治,开始降服、吞并“汉阳诸姬”(汉水以北各姬姓诸侯国)及其它诸侯小国,疆域逐次扩展到今河南、安徽境内;

……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前370年—前329年)时期,楚国达到鼎盛期。《战国策》中苏秦的一段话,描绘了楚国当时的疆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6]

用今天的话说,当时楚国的疆域覆盖到了今天的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江西、广东、广西等广大地区,成为当时疆域最广的国家。

二、湘阴县境自何时起隶属楚国

湘阴有哪些历史(县境何时隶属楚国)(2)

了解了楚国建立及其发展的历史之后, “成王分封诸侯,湘阴地属楚”的说法,看起来就是一厢情愿了。楚国封地在今湖北荆州地区,距离湘阴境在一千华里以外,地盘只有“子男之田”(“五十里”),这样的一个区区小小的楚国,能够一下子就管到湘阴县境这块地方上来吗?很明显,成王分封诸侯,湘阴县境就归属楚国,这是绝无可能的!

那么,湘阴县境到底什么时候隶属楚国的呢?笔者从有关史籍里找到了两则比较清晰的记载。

其一,《史记·楚世家》记载:

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

这里讲了三个地名。一个是“庸”,一般认为是“上庸”,即今湖北竹山,在荆山西,处楚国西陲;一个是“鄂”,即今天湖北的鄂州(在今武汉以东);一个是“杨粤”。“杨粤”这个名字看起来很陌生,而且乍一看,应该是在两广一带。但是,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于《第一册 原始社会商西周春秋战国时区·楚吴越》一图中,将今湖南地区标注地名为“杨越(杨粤)”。这就是说,在春秋时期,今湖南岳阳地方(含今湘阴县境在内)被称作“杨越”或者“杨粤”。

《史记·楚世家》所记载的楚子熊渠所发动的军事行动,其目的是向东发展。但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楚军首先向西征服庸国,然后顺势派遣一支队伍向南,到杨粤(洞庭湖地区)转了一圈,而后便全力向东,占领鄂。

熊渠“伐杨粤”,更加证明,在熊渠之时及之前,杨粤(今湖南地区)并不属于楚国。如果属于楚国,熊渠就不用“伐”了。

其二,《后汉书·南蛮传》载:

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

楚子熊渠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85年至前878年之间,吴起相悼王时间在公元前396年至公元前381年期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吴起同时遇害),中间相隔了约500年。乍一看,这两个说法显得互相矛盾,史籍的记载是不是弄错了呢?其实,只要细心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两个说法原来并不矛盾。

从两处记载的字面含义来理解,前者称“伐杨粤”,意思是讨伐杨越,但并没有说占领杨越;后者称“有洞庭”,则肯定是占领而且对洞庭湖地区进行了管辖。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熊渠当初虽然派兵到过洞庭湖地区,但是,当时由于要进军鄂州等地,所以并没有将洞庭湖地区收入治下?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理由如下:

第一,洞庭湖地区位于长江以南,楚国对洞庭湖地区进行管理,要跨越长江,很不方便。在西周及春秋时期,人们大规模的水上活动能力应该是有限的。

第二,熊渠的兴趣和志向不在长江以南地区,而是在汉水以东、以北。他的眼睛是盯着周王室和中原各国的。

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洞庭湖地区并没有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的存在(至少史籍里找不到),所以,随着熊渠伐杨越,楚国对洞庭湖地区的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化影响就开始存在了,而且这种影响是不断加强的。但是,由于没有强大的敌人,加上远隔江湖,楚国对于洞庭湖地区的影响和管理似乎一直是漫不经心的、“松散型”的。直至吴起相悼王,楚国向南方广大区域进军,才顺手将洞庭湖地区正式收归了自己的治下。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做一个整理:

楚国建立是在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1042年至前1021年之间);

楚国对洞庭湖地区施加影响的时间最早应当追溯到楚子熊渠时期,即公元前885年至前878年之间。楚国对于洞庭湖地区的影响,是渐进式的,而且是自北向南的,其影响的地区首先应当是洞庭湖北岸地区,然后才逐步扩展到洞庭湖南岸地区。湘阴县境地处洞庭湖南岸,所以,受其影响的时间应当相对较晚一些。楚国正式对洞庭湖地区实施管辖和治理,则应当是在公元前396年以后。

从楚国建立到楚国对洞庭湖地区实施正式管辖,中间相隔了600多年的时间。由此可见,历代史志关于湘阴县境建制沿革与隶属的记载,竟向前“穿越”了600多年!

历代史志关于湘阴县历史沿革的说法,显然带有“尊周”及向上攀扯的封建思想,是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是与历史真实不相符的。

也许,湘阴县境隶属楚国的具体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但是,说湘阴县境自成王封楚就隶属楚国,这是绝对错误的,而且错得太离谱了!

湘阴有哪些历史(县境何时隶属楚国)(3)


[1] (明)张灯:《嘉靖湘阴县志·县谱》

[2] 《湘阴县志》(1995年)第一篇第一章《建制沿革》

[3] (汉)司马迁:《史记》《世家第十 楚》

[4](春秋)孟轲:《孟子》《万章章句下》。

[5] (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世家第十七 孔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243册,第245页。

[6] 《战国策》卷八,齐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6册,第301页。

编辑:子禾

图片来源: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