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颍川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名士(三国颍川为什么是人才最多的地方)

一说到“颍川郡”,不少人其实早有耳闻,知道里面诞生了不少的顶级人才,比如郭嘉,荀彧。但是豫州颍川作为三国中人才最多的诞生地,人才远不止这些。

其他人才诞生地

除了颍川,不少地方也有文人集团,比如荆襄集团和西川集团也诞生了不少顶级人才,比如庞统,诸葛亮,蒯氏兄弟就是荆襄集团的代表,而西川后面也是蜀国人才主要诞生地,即藏着卧龙凤雏的荆襄也比不过颍川这种神奇的地方,毕竟在荆襄地区最著名的名仕司马徽也是颍川人过去讲学的(诸葛亮虽然是山东人,但是学习基本在南阳一代,所以默然为荆襄名仕)

三国的颍川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名士(三国颍川为什么是人才最多的地方)(1)

颍川四大名仕

一说到颍川名仕,不得不提“四大名仕”。这四人分别是:陈群,赵俨,辛毗,杜袭。这四人后面都是魏国的重要大臣,而陈群更是魏国政治中数一数二的顶级人才,他的法律和“九品中正制”更是魏国兴盛的基点,政治能力可匹诸葛亮。

但是有人就纳闷,按道理,按名气实力排名,除了陈群够格,其他三人怎么上榜,因为颍川还有荀彧,荀攸,郭嘉,钟繇等人。其他三人如何排上号。虽然颍川四大名仕不如以上几人,但是也是少数的优秀者。

三国的颍川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名士(三国颍川为什么是人才最多的地方)(2)

陈群

这几人主要是早年名气巨大,早年学业方面的佼佼者,而被当世人称为“颍川四大名仕”。说白了就是开始工作前,求职的时候在学校最杰出的几个,但是郭嘉,荀彧这几个在求职前不如几人名威大,但是工作后却比这几人擅长,所以后面仕事后更杰出。

但是不代表这几人不优秀,陈群,不说了,在魏国政治仅次于荀彧的存在,论能力魏国文人前几名没话说。

赵俨,早年就追随曹操,一直在军旅中生活,作为军师,中郎将职位自居,一般作为前线的监督出谋划策之类的,但是战时前线文武基本不分家,所以基本也是作为魏国的将领建功立业,后面也当上了骠骑将军。

杜袭,其实作用类似赵俨,也是作为参军似的监军在前线建功立业,后面也是屡建战功,死前是太中大夫,也是个三四品的官职吧。

辛毗,就是彻底的文人了,早年和哥辛评一起追随袁绍,后官渡之战中投降了曹操。辛评这人多为言官辅助曹丕,后面也是做到不少的监督作用,而本人正直刚正有谋,导致不太受待见。但是也凭借杰出的能力得以享配魏文帝庙,他的女儿辛宪英也是一个才女

这几人之所以名气不大的原因,因为受《三国演义》影响,而郭嘉,荀攸等人都是前线出谋划策,所以智慧体现比较明显,而其实政治类的人才在后面稳定经济之类的其实战时不好体现,只能说乱世名将出色,和平时代名臣出色吧。都是这几位都是十分出色的人才。

三国的颍川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名士(三国颍川为什么是人才最多的地方)(3)

作为主谋的名仕

而颍川名仕作为主谋的那就十分常见了,曹操的五大谋臣,就有三人是颍川人,刘备前期的主谋徐庶也是颍川的名仕,而袁绍的主谋郭图也是颍川人(虽然后面的确有点拉胯)

作为魏国杰出的政治家钟繇也是颍川人,钟繇的作用不用说了吧,前期曹操最重要的后方,曹操都成为他的“萧何”,钟繇在政治治理方面的确出色,每次大战供应粮草都是足足的,后面成为“三公”也是理所应当,钟繇主要是政治上远谋比较出色,论前线参军之谋肯定是不如贾诩这类人的。当然他的儿子钟会后面也成为司马昭的主谋了,在和司马昭平定叛乱的时候屡出奇策。

颍川名仕多的原因

这是考究专家胡宝国《汉晋之际的汝颖名士》一文中的主要内容,基本就如下所说了

1、颍川为战国时期韩国故地,有【法家】传统,高仕官,好文法,其地士人对政治有浓厚兴趣。2、东汉初年,汝南原有的西楚士风开始转变,成为放荡不羁、敢于犯上的风气,向颍川靠拢,其地政治风气以及士人政治色彩越来越浓;3、颍川名士互为交结,相与婚姻,吏俗朋党的情况,特为紧密,为其他地方不能相比;4、东汉顺帝开始,宦官获权,皇权政治无法正常运转,且少数民族与内部起义不断,险恶的政治形势让士人不再专心学术,转而投身政治事业;5、顺帝以后,士人群体奔走呼号,“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簸公卿,裁量执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6、中央士人如此,地方名士大族便通过垄断州牧郡守僚佐之职,操控地方政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7、此时形势,对于缺乏儒雅之风、热衷于政治的汝颖名士们简直是天赐良机——在这种条件下,汝颖地区的特殊优势由隐而显,汝颖名士遂乘时而起,雄居士林之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