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1)

如今,在相声界,要说谁才是“段子手的天花板”,毫无争议,很多观众会想起郭德纲。

但在作家圈里,谁才是真正的“顶级段子手”?

观众首推余华。

不知何时,余华老师突然就在短视频平台开始火了起来。

这源于他在节目中贡献了不少经典“段子”。

比如,在节目《文艺现场》中,余华谈到当初走上写作之路的“动机”。

1998年,余华和莫言、苏童等四个作家一起去意大利参加远东地区文学论坛。

他们给我们的题目是为什么写作?我们四个作家之间根本不知道对方写的是什么,我上去就念我写的:不愿意做牙医,想睡懒觉,想不上班,写小说还归自己。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2)

听完余华的发言之后,这让坐在一旁的苏童很无语,甚至不想再念自己写的稿子。

我怎么会说我热爱文学才走上文学道路!我应该也跟你们一样,瞎编一个。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3)

没有对错,没有高下之分,每个人走上写作之路的原因都不一样。

但你能感受得到:余华是个率真的人。率真得可爱、可敬。

成名之后,提起余华,读者多半会想起令他一战成名的《活着》。

有评论家赞扬余华语言简洁,精炼,这也构成了余华的写作特点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4)

可余华可不这么认为,他笑言: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少

听起来多少有些“凡尔赛”的味道,如果余华认识的字还少,那多少人得无地自容?

可追溯余华的成长史,你会发现,他表面说的是段子,其实,说的是自己的人生。

没有夸大,也没有“美白”,只是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5)

1960年春天,余华出生在浙江杭州,在家中排行老幺,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华旭。

父亲华自治在浙江防疫大队工作,母亲余佩文是一名医生。

余华后来的笔名也取自于父母的姓。

两岁的时候,由于父亲工作的调动,余华一家搬到了浙江海盐,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6)

小时候的余华很调皮,也有些懒散。

父母让他干活儿,他就装病,装得像模像样,屡试不爽。

多年后,余华也自嘲:“那时候,我是很有表演天赋的。”

可“狼来了”的戏码演多了,余华也因此吃了苦头。

有一次,余华再度上演肚子疼的戏码,由于表演实在太过逼真,被父母带进了医院。

等上了手术台,余华才察觉自己“演”得太过火了,一个劲让医生把自己放下来。

可已经来不及了。

主刀的医生是余华的母亲,已经给他打了麻药,准备给他切除阑尾。

临做手术前,母亲感叹说:以后他长大了,不能当空军飞行员了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7)

这让切掉阑尾后的余华倍感绝望。

不过,多年之后,余华也渐渐看开了。

这件看起来有些荒诞的往事,还成了余华新的“段子”。

当有人问到童年对余华的写作有什么影响时。

他笑着玩起了“谐音梗”:别的我不敢保证,起码我写的小说不会烂尾,因为我们全家的阑尾都被切除了。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8)

就像余华的小说,突然的反转,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一丝丝的悲凉。

在海盐中学上初中时期,余华最大的爱好,就是去图书馆读书,街上的大字报,也让余华充满了好奇心。

在那段时期,余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也为他今后成为一名作家埋下了“伏笔”。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9)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27岁的余华积极备考,准备考大学。

遗憾的是,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被“刷”了下来,名落孙山。

孩子没工作,最忧心忡忡的,自然是父母。

在父母的安排下,余华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成了一名牙医。

对于医院这样的地方,余华并不陌生。

小时候,为了方便照顾孩子,母亲就经常将余华带到医院。

母亲忙于工作,无暇照顾余华,余华就在医院瞎溜达。

有一次,还在太平间睡着了。

这样的环境,换谁都会感到害怕,可在余华看来,一切已经习以为常,甚至他还觉得那地方特别凉快,睡一个午觉起来,一点汗水都没有。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10)

或许也正是这样特殊的经历,让余华后来对生死有了特别的感悟。

牙科医院和县医院又迥然不同。

在这里,余华的主要工作就是给病人拔牙。

来上班的第一天,一天都没学过医学的余华,就开始给病人拔牙了。

因为拔牙的师傅70多岁了,不想继续辛苦,让余华跟着看了一遍,就让余华亲自动手。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11)

拔牙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余华也学得很快,很快就能上手。

可每天工作八小时,枯燥的牙医生活,让余华日渐厌倦。

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生活,让余华苦不堪言。

那时候,余华最羡慕的就是在县文化馆工作的人,每天在街上闲逛,也没有具体的工作。

优哉游哉,十分闲适。

余华也很好奇,他们的工作到底是什么?

他逮住一个县文化馆工作的人就问:你们在大街上东逛逛,西晃晃,为什么你们不用上班?

对方回答:我们在大街上就是上班。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12)

那时候,余华就开始琢磨,要如何才能调到文化馆上班。

可想到文化馆上班,就得具备三个条件:会唱歌,会画画,或者会写作

前两样,余华算是没戏了,他没这天赋。

至于写作嘛,之前也没试过,但为了能够到心仪的地方,余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于是,余华找来了《人民文学》,开始学习里面文章的遣词造句,包括标点符号的运用。

从1980年开始的三年里,余华除了拔牙,就是学习写作和海量阅读。

古今中外名著,无所不读。

他最喜欢的是川端康成,最讨厌的是鲁迅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13)

在余华看来,鲁迅的作品枯燥,乏味,甚至有些阴冷

可他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作品,对他的写作之路,影响最大。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14)

小说定稿之后,接下来就只剩下投稿了。

余华将写好的小说,投给了主流刊物,可一切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轻松。

一开始,稿子通常都会石沉大海。

每次听到邮递员将包裹扔进院子,余华的心都会扑通一声。

“大作家,又被退稿了?”

周围嘲讽的声音,让余华感到绝望。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15)

直到1983年,余华的写作事业才迎来了转机。

这一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第一宿舍》被杂志《西湖》采用了。

同一年,杂志《青春》又发表了他的第二篇小说《鸽子,鸽子》。

这让余华信心倍增。

然而,让余华更加兴奋的,是接下来的一幕。

他将三篇小说都寄给了《人民文学》,本来以为会像往常一样被退稿。

没想到的是,接到了《人民文学》编辑周雁如打来的电话。

对方告诉他,前两篇小说都会安排发表,只有第三篇结尾写得不够“阳光”,希望他能修改一下。

电话的结尾,周雁如邀请他去北京改稿,吃住免费,还报销差旅费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16)

这可乐坏了余华,别说只是修改结尾,就是全盘推翻重写,我也干啊。

第二天,余华就坐上了去往北京的绿皮火车。

不久之后,三篇小说就在《人民文学》上刊载了,分别是:星星》、《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

《星星》还获得了当年的《北京文学》奖。

获奖那天,余华喜不自胜,告诉正在看报纸的父亲:“你儿子成名了!”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17)

余华也因此顺利进入文化馆工作。

第一天去上班,余华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本来以为自己是最晚去上班的,

可接下来的一幕,让余华哭笑不得,自己居然是第一个到单位的。

那时候,余华就开心地觉得:这地方,我算是来对了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18)

有了自由创作的平台和环境,余华如鱼得水,更重要的是,不久之后,余华在这里邂逅了自己的爱情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19)

进入文化馆工作之后,余华很快就被这里的一位名叫潘银春的女孩给迷住了,

彼时,潘银春在文化馆当文秘,正是芳华年龄,年轻貌美,身边不乏追求者。

可已经在国家重点刊物发表小说的余华后来居上,很快就俘获了女孩的心。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20)

郎有情,妾有意。

潘银春也对余华的才华所折服,接受了余华的追求。

1985年3月,余华和潘银春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1986年,26岁的余华受邀前往北京参加笔会,笔会上,余华认识了著名评论家李陀。

怀着忐忑的心,余华将自己的新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交给了李陀审读。

李陀读后十分惊讶,给出的点评是:“你已经走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了。

这更加坚定了余华的写作信心,决定在文坛上闯出一番名堂。

1987年是余华爆发的一年,一口气发表了包括《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等四篇小说。

名利到来的同时,和新婚妻子潘银春的矛盾也越来越剧烈。

潘银春只想和余华过平静普通的日子,在海盐生儿育女

可余华有着强烈的“野心”,夫妻俩争吵不断。

同年12月,余华就作别妻子,到北京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文学讲习班的学习,和莫言成了研修班同学。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21)

当然,众多的同学中,还有一个“同学”不得不提,那就是诗人陈虹。

初次见面,余华就被陈虹的外貌所吸引了,一头乌黑透亮的秀发,凹凸有致的身材……

更重要的是,彼此都是文学爱好者,在文学上能够互相启迪,互相欣赏

可那时,余华还有妻子在老家海盐在等待自己,只能当陈虹是“红颜知己”。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22)

回去之后,余华和妻子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闹得不可开交。

1991年,他们6年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离婚之后,余华搬到了北京,尽管那时候余华已经小有名气。

可在社会上,余华依然还是个“穷书生”,只能租住在9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继续文学梦想。

可陈虹并未嫌弃他,工作之余,就会跑到余华的小屋子,帮他打理房间。

本来就互有好感,离婚之后,没有道德的压力,半年之后,他们就走到了一起。

婚后,儿子余海果出生,凑成了幸福的一家三口。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23)

或许是有了爱情的滋润,余华的写作事业,也迎来了“井喷”时期。

发表了包括《在细雨中呼喊》在内的多篇小说,还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可写了多篇小说之后,余华也遇到了瓶颈。

在创作《活着》的时候,写了几万字,修改,再修改之后,依然不满意。

妻子陈虹就建议他:为什么要用第二,第三人称来讲故事呢?不如用第一人称,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妻子的话,如同醍醐灌顶,一下子点醒了余华。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24)

正在这时,张艺谋找到了余华,准备将余华的作品《河边的错误》搬上银幕,拍成惊悚片。

见到张艺谋后,余华将自己新写的《活着》给了张艺谋,想请他提点建议。

没想到的是,张艺谋一夜未眠看完《活着》之后,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25)

原本想拍《河边的错误》的他,决定将《活着》搬上银幕。还提前预支付了25000元的版权费。

事实也证明,张艺谋确实眼光独到,也能够真正读懂余华。

电影上映后,将主演葛优送到了戛纳影帝的宝座上。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26)

张艺谋也凭借这部片子,成功晋升第五代导演之列,拿到了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人道精神奖等多项大奖。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27)

电影效应也给余华带来了巨大的荣誉,《活着》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的书籍,在国外广为传播,拿下了不少国外图书大奖。

在国内,《活着》同样大受欢迎,到2018年,《活着》单本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光稿费,余华就拿到了1500万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28)

一本文学类作品如此受欢迎,可见影响力之大。

九十年代上学时读《活着》的人,后来成为语文老师之后,又开始向学生们推荐这本书。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29)

写完《活着》之后,余华觉得中国人太苦了,于是又写了《许三观卖血记》,同样远销海内外,受到无数读者的追捧,成为韩国读者100本必读小说之一。

如今,回过头去再看余华,其实,他说的都是真话。

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END

余华金句采访(段子手余华当作家是为了清闲)(3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