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比和比例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4第1~3题,完成教科书P85“练习十七”中第1、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巩固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关系。
2.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提高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使知识融会贯通,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
厘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对比和比例知识的回忆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有多少名同学呢?男、女同学分别有多少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统计将数据写在黑板上)
师:谁能用比的知识说说男、女同学的人数和本班人数的关系?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
师:你能分别再说一个比和刚才的比组成比例吗?说一说你的方法是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找到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1)]
【设计意图】利用身边的信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知识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主动重温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二、复习比和比例的基础知识
1.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84第1题的表格,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你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基本上能系统进行整理,教师适时指导即可。(课件出示完整表格)
【设计意图】表格的呈现使知识形象、直观、有条理。学生通过表格自主归纳,清晰地看清比和比例的关系,并掌握比和比例的异同之处,进一步系统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结构。
(2)完成教科书P85“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后再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1.没有看清谁与谁的比,将比的前项与后项的位置写反了;2.求比值与化简比弄混淆了,例如第(2)题两者之比是1∶1,而不是1。
师: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能用表格整理一下吗?
【教学提示】
自主归纳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可能回答不一定完整,语言也不一定准确精练,但只要意思相符就应予以肯定。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比和比例的基本知识,并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学生辨析。
2.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师: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请大家先填写教科书P84第2题的表格,再说一说它们的区别。
学生独立填表,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课件出示完整表格)
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a÷b=a∶b(b≠0)
师:想一想,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比指的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借助表格,让学生梳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把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学会整体地、一般性地把握知识,使知识融会贯通,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把概念、性质放在一起进行整理,将表面上看似不同的三个知识点整合为本质相同的一个知识点。
3.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师:谁能说说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课件出示表格。
师:结合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你能说说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除法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除法中的商。所以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
师小结:我们在应用这些性质和规律时,都是将各部分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结果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揭示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内在的一致性。
三、巩固练习,知识应用
1.课件出示一组解比例的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解比例的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x的值后要注意检验。
2.学生独立解答教科书P85“练习十七”第3、4题。
解答完毕后,集中展示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第3题:这道题是利用“按比分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明确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比的各项之和看作平均分的份数,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解答;还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解答。两种方法都要予以肯定。
第4题:这道题也是“按比分配”的问题,与第3题相比较,稍复杂一些,先按比分配求出一块金牌需要黄金的克数,再求出302块金牌需要黄金的克数。
【设计意图】这几道题都是基础性练习,有坡度、有层次、有针对性,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回顾今天的复习过程,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1)
=a÷b=a∶b(b≠0)
教学反思
本课在借助表格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归纳。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不断对比,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厘清知识脉络。虽然在整理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比较清晰,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混淆,或者不能灵活运用,课后可以增加一些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4第4题,完成教科书P85“练习十七”中第2、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2.加深对正、反比例之间关系的理解,能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熟练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回忆,揭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什么样的两种量才可能组成比例关系?
指名汇报: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都能组成比例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2)]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直接揭示课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立判断,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明原因。
【学情预设】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题目说清判断的理由,如果表达不够清晰的,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醒、纠正。
课件出示解答。
2.正、反比例的意义。
师:想一想,你是怎么判断相关联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或成反比例关系?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名汇报。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正、反比例的意义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正比例关系:=k(一定)反比例关系:xy=k(一定)
师: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表格。
【教学提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各题的关系式,再判断,最后交流判断的依据和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3.完成教科书P85页“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课件出示正确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的应用
1.课件出示一组习题。
师:比一比,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能用比例方法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第(1)题中不变的量是速度,所以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根据正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第(2)题中不变的量是工作总量,所以每天挖的米数与天数成反比例关系,要根据反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师: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关键是什么?
师生一起总结:
①根据不变量,判断题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②找出两组相对应的数,并设出未知数,列出比例。
③解比例。
④检验并写出答语。
师:用比例解决问题时,先要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再正确解答。
2.课件出示教科书P85“练习十七”第6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道题,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订正。
小组活动后进行汇报。
【教学提示】
这道练习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行判断。注意指导学生发现有些题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哪个是常量,但根据相关数量关系可以找到隐藏着的常量。
【学情预设】同一幅地图上的比例尺不变,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解答。
课件出示正确解答。
【设计意图】沟通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联系,学生在辨析中巩固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提高学生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综合应用,提升能力
课件出示教科书P85“练习十七”第7题。
师:你敢挑战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完成后,再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找出两幅图的不同点:虽然两幅图象的横轴都表示时间,但第一幅图象的纵轴表示行驶路程,而第二幅图象的纵轴表示离校距离。前者侧重描述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后者侧重描述汽车与学校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在第一幅图象中,第1小时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了40km到达果园,在果园活动了2小时,然后按原速行驶1小时,又行驶了40km;在第二幅图象中,第1小时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到达距离学校40km的果园,在果园活动了2小时,然后按原速行驶1小时返回学校。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一方面使学生看到可用图象直观地表述出抽象的文字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根据图象读取出相关的信息,建立几何直观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2)
正比例关系:=k(一定)
反比例关系:xy=k(一定)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整理与回顾时尽量放手,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果课堂教学时间充足,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哪些相关联的量成比例关系,哪些不成比例关系,如果成比例关系,是怎样判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在集体交流评议中加深对正、反比例关系的认识。
【教学提示】
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读图时可能会感到困难,应引导学生先看两幅图有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再看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量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最后分析图象中每一段分别呈现什么特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使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建立几何直观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