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两孔桥(印在两万越南盾上的日本桥)
越南会安古镇的日本桥。
抵达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越南会安古镇时,大约是早晨九点。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缓缓向东流淌的大河,名为秋盆河。天空有些阴阴的,不时有太阳的光亮透过云层照射出来,将河畔涂成黄色墙面的屋宇映照在河面上,真可以用的上“波平如镜”这四个字来形容。
会安古镇,倘若遮蔽了这些罗马字母的越南文和少许的几座法式小楼,还真觉得是来到了中国江南的某一个小镇,所谓的异国情调,是要费心去搜寻的。只是随风摇曳的椰子树和色彩绚丽的热带花卉,明白地告诉人们,这里不是中国的江南。
16世纪下半叶,大航海时代带来了东南亚地区的贸易热潮,当时属于广南国的会安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海岸、有发达的水系与内陆相连),形成了一个繁盛的贸易港,早年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中国人、日本人陆续到此地展开贸易,成了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今天,仍然可以在沿街的各色建筑物上感受到当年的繁华景象。在秋盆河的一条狭小的支流上,架设着一座短短的廊桥,要不是有旅游小册子的介绍,一般人还真会忽视这座架在六个石头桥墩上的小小桥梁。
印在两万越南盾上的日本桥。
这座桥便是著名的“日本桥”。我在日本也算走过不少地方,造型各异的古桥也算见识过一些,却是很少看到过廊桥。远远望去,黑色屋瓦的棚顶上,正中央有龙凤戏珠的装饰,桥身是石制,呈缓缓的弧形,桥上的建筑却是木结构,隐约可见一些佛像造型,仿佛是建在河上的一座小寺庙。
原来,早在16世纪末,已有日本商人和中国商人在会安集聚。16世纪下半叶,日本战国时代的后期,日本人可以去海外经商,在总共发放的354份被称为“朱印状”的许可证中,约有四分之一(86份)被用到了会安。为便于管理,当时的会安当局将中日商人分置于小河的两岸,因而形成了日本人和中国人两个街区,彼此之间是鸡犬之声相闻而难以握手往来。
日本商人为寻求与中国人的交往,便集资于1593年着手建造这座廊桥,当时还没有正式的名称。1619年,熟读《论语》的广南国王阮福周便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语义,命名为“来远桥”。只是因为当初是日本人出资建造的,当地人俗称此为“日本桥”。后来人们在桥上设立了一个寺庙,求佛求神,还真有些灵验,于是在广南国后来被北部的大越消灭并占据后,人们就用越南话叫它“桥寺”(ChuaCau)。廊桥本身几经毁坏,又屡经修复,现在的模样大抵是1763年时的风貌,而建筑本身则是1986年重修的。
会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作为会安古镇的代表性建筑日本桥,就被印在了两万越南盾的纸币上,由此就更加名闻遐迩。
进入会安古镇,无需门票,从日本桥上通过,也并不收费,但要进入桥上的寺庙,则需要一种通票,古镇上的收费景点共有五个,总门票12万越南盾,约等于40元人民币。廊桥原本宽3米,长18米,增建了寺庙后,就宛如一座水上寺院了。最有意思的是,桥的两端分别有一个猴神和一个狗神的塑像,这是因为建造的一年为申(猴)年,完工的一年为戌(狗)年,于是人们便立此塑像作为纪念,也祈求猴神狗神多加庇佑。
寺庙的进门处上有一块匾额,在红色的底面上用金色的隶书体书写着“来远桥”,两边挂着的木牌上分别写着“屹然砥柱中流立,由此云衢万里通”。虽然只是一座小桥,楹联词意的气势却非常浩大。说是寺庙,却并无佛像供奉,案台上有一尊形象灵动的铜像,不识是何方神仙,两边有红烛,大概是为了防止祝融之灾,案前的香炉内,点着几炷香,屋内淡淡地弥漫着袅袅的香烟。具有会安特色的是,案台上方悬挂着两个点亮着的绘有葫芦图案的灯笼。
说是日本桥,却是感受不到丝毫的日本元素。唯有在寺庙背面挂着的几个灯笼上,写有表示会安读音的日文片假名,让人稍稍感觉得到了些许日本的存在。
也许中国本土有太多的古镇,中国游客似乎对这样的景点不太感兴趣,街上中国人的身影寥寥,多的是欧美客,间或也有些日本人。到了晚间,会有灯光映照日本桥,倒映在河面上的夜景,多少有些迷幻,不过这只是我在图片上看到的,当天夜晚也曾船游秋盆河,或许是在觥筹交错中有些醉意了,竟然没有留意到夜色中的日本桥,真是有些遗憾了。
编辑:陆益峰 吴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