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

契丹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作为华夏民族其中的一员,契丹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契丹族为核心开辟的辽国统治政权是我国古代历史时期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统治王朝。契丹崛起于大唐帝国没落之后,基本上与五代时期、北宋王朝而相始终。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政权使古代历史再一次呈现了南北朝的形势。

契丹族源背景

契丹族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一直长期居住在北方地区众多少数民族其中的一支。在古代历史时期的北方地区,除了生活在此的汉族之外,还有东胡、涉貊、肃慎等三股部落族系,契丹就出自于东胡宗族一系,源自于鲜卑族,实为东部鲜卑宇文别部的一支。

胡,也就是古代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历代统治王朝对居住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广义称呼。东胡,在古代历史时期长期活动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地区,一直延伸到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三省的西部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及活跃在北部地区的一个部落,因为其一直居住在"匈奴以东,所以称之其为东胡"。时间推移到商周时期,东胡族人就曾活跃在这一片土地上。

"燕北有东胡、山戎,乌桓之先也,後为鲜卑。"《文献通考》

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1)

中原统治王朝称呼东胡为山戎,而山戎联盟又大致包括了百余个大小不一的族落。在春秋战国时代,东胡族系中的每一个部落都逐渐强大旺盛了起来,最终组建了一个族落联盟体,并开始逐渐向南迁移,开始频频与燕国、赵国交战角逐。在战国时燕国国君燕昭王统治年代,东胡部落就曾经让燕国大军打的溃败,不得已不向北方后撤千余里。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其后燕破东胡,却千余里,亦筑长城,以拒胡。"《春秋列国志传》

秦末汉初王朝更迭年代,东胡部落崛起,趁头曼单于带领匈奴向北迁徙之机,随即占据了匈奴以东地区的一部分疆土来培养势力,但后来让匈奴头领冒顿单于所击溃。

"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史记.匈奴列传》

东胡部落所组建的联盟体随即迅速破裂解体。剩余的东胡族人一直后退到了西喇木伦河与祧儿河之间,遂一分为二,一股活动于鲜卑山附近,史籍称之其为鲜卑,一股活跃于乌桓山附近,史籍称之其为乌桓。

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2)

东汉立国之初,鲜卑族的这股力量已经逐渐演变成了诸多的部落。他们不甘心长期做匈奴人的奴仆,伴随着乌桓部落逐渐南迁入塞,并臣服于汉朝统治政权。在这个时期,与其为邻的匈奴发生内乱,已然分裂为一南一北两个部落,南面的匈奴部落向汉朝臣服后,迁徒到了美稷、云中、定襄等地区,而北面的匈奴由于内部祸乱不断。

"党众离叛",势力日益"衰耗",又长期受到南匈奴、鲜卑和丁零部落的四面夹击之中。《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汉和帝永元三年,东汉第四位皇帝刘肇统治时期。汉朝辽东太守、度辽将军耿夔在鲜卑、丁零等部落的极力配合之下。统帅装备优良的精锐骑兵一万余人,与北部匈奴在稽洛山(蒙古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汉朝大军完胜北部匈奴。北匈奴单于远遁乌孙国。耿夔统帅的精锐铁骑斩杀北匈奴一万多人,俘获牲畜一百万头。剩余的北匈奴各部落首领率领二十余万族人,臣服于东汉统治政权。

由于北部匈奴单于战败而逃。鲜卑一族由此占据了匈奴人的大本营,开始与匈奴人混杂而居。没落的匈奴人渐渐地与鲜卑族人融合相处,鲜卑族也因此逐渐地强盛了起来。

"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鲜卑族在接收了十余万匈奴人之后,声势大躁。时间到了东汉末期汉桓帝刘志统治年代,檀石槐出任鲜卑部落联盟首领,鲜卑族落在檀石槐的带领下走向了巅峰,由此烜赫一时。

"南钞汉边,北拒丁令,东却夫余,西击马孙,尽据匈奴故地",其控地东西一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三国志.乌恒鲜卑东夷传》

檀石槐将其所控制的领地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片区,北平一直到辽东地区隶属为东部鲜卑,共设二十余邑,分别由弥加、素利等四个鲜卑部落首领分别统治。

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3)

公元181年(汉灵帝光和四年)鲜卑联盟首领檀石槐去世,其子和连继任鲜卑部落联盟的首领,鲜卑部落联盟在这位贪财好色的领导人带领之下,逐渐开始走向了分崩离析的下坡路。

”檀石槐于公元180年45岁时早逝。危机紧跟着他的死到来。由于没有他的坚强领导,内部权力斗争随之而来,鲜卑联盟崩溃了。“《剑桥中国秦汉史.乌桓与鲜卑》

曹魏政权初始,一支毗邻幽州、冀州地区附近的鲜卑小部落在轲比能的带领下日渐兴盛强大了起来。轲比能为了增强其统治地位,和曹魏统治者之间频频接洽与示好。没多久就接管了檀石槐后世子嗣步度根等人统治的鲜卑部落同盟,逐渐合并与兼容了原本属于鲜卑部落同盟控制的东部疆域和中部地区,再一次创建了鲜卑部族的武装同盟体。但是没过多久,鲜卑部族武装同盟因轲比能被幽州刺史王雄安排刺客韩龙暗杀而亡后宣告破裂。

”雄遣勇士韩龙刺杀比能,更立其弟。"《三国志.裴松之注: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从此,"鲜卑诸族离散",鲜卑各部落又再一次坠入割据分裂局面。时间衍变至两晋时期,东部鲜卑部落逐渐分为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等三支族落。这三支部落中,尤其以宇文部的构成结构非常庞杂,而且又历经了一个相对漫长的氏族贯通的过程。

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4)

根据《魏书·匈奴宇文莫槐传》、《北史·宇文福传》、《宇文忠之传》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宇文氏"里面所记录,宇文部的最高管理者实为匈奴南部单于的后代。其祖先可追根溯源至葛乌菟时期。

"葛乌菟乃南匈奴人。"《册府元龟》

东汉时期匈奴人兵败溃逃之后,居住在匈奴根据地阴山以东地区的葛乌菟在鲜卑族人的拥护之下出任部落首领,共辖制大小不一的部落十二个。后来,尊称其为鲜卑大人。承袭到了宇文普回这一代的统治政权时期,以宇文为氏。

公元147年开始(东汉桓帝执政年代)宇文普回之子宇文莫那开始迁徙到了塞外辽西地区上的西喇木伦河与老哈河附近,渐渐开始和东部的鲜卑部落"混杂而居",在历经鲜卑首领檀石槐建立的部落联盟和轲比能统治的武装同盟历经两次重新组建之后,在宇文莫槐继任部落首领时代,其形成的势力与慕容部落和段部一族相鼎立,而成为鲜卑三大部落之一。

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5)

所以说,宇文鲜卑是鲜卑与匈奴繁育的后代与鲜卑族人相融合的必然结果,宇文部则是鲜卑族人和鲜卑化的匈奴人一同构成的宗族部落之一。

宇文、慕容、段氏这三支部落,尤以毗邻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活动之地的慕容部落崛起的速度最快。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苦心打理,时间演绎到了公元4世纪初期阶段慕容魔继任首领时代,其势力可以说是发展的极其庞大。

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6)

公元325年(东晋太宁三年),慕容部落和宇文乞得归决战于西喇木伦河边,慕容廆获胜。乞得归单骑溃逃,慕容廆长驱直入乘胜追击。

"入其国城,收资财亿计,徙部民数万户以归",宇文部元气大丧。《魏书.匈奴宇文莫愧传》

公元337年(咸康三年)慕容皝建立前燕政权,自称燕王,承续父亲慕容廆未尽的大业,继往开来统一霸业。实施劝课农桑,分田于境内流民,参照魏晋制度实行屯田之策。

公元338年(咸康四年),慕容皝兴兵攻击并消灭段部族落。于公元345年(永和元年),讨伐十六国时期鲜卑宇文部末代首领,北周太祖宇文泰五世祖宇文逸豆归。慕容皝令慕容翰为讨伐先锋,宇文逸豆归因惧而请和,慕容皝不准。宇文归随后向后赵天王石虎请求出兵相救,但石虎大军抵达之前,宇文归已是城破溃逃,逸豆归逃亡漠北或高丽后,不知所踪。

"慕容皝将其部众五万余落,迁至昌黎。"《王希恩.宇文部史迹勾勒》

宇文归部落由此烟消云散,剩余大部族人被迁徙到了昌黎地区,还有一部分族人藏匿于松漠地区。松漠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西喇木伦河河畔及克什克腾旗以南地区。溃逃的这一部分人,在日后渐渐衍变成了库莫奚部族和契丹部族。

初期阶段这两个部族之间基本上还处于一个锅里吃饭,属于一个联盟体之中,他们互帮互助,相互依存,一起骑马放牧与生活,日常之中也无奚族和契丹之分。

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7)

契丹族源考证

公元388年(北魏登国三年),北魏统治者道武帝拓跋珪挂帅北伐,大军行至西喇木伦河南时。

"国军大破之,遂逃迸,丹与奚分背"。《魏书.道武帝纪》

库莫奚族、契丹族相继而逃,自此奚族、契丹两族一分为二,契丹也从奚族中脱离出来,契丹族定居在弱洛水以东地区,也就是西喇木伦河南面,库莫奚族定居在契丹族的西面。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契丹族的称呼才算是公布于众,出现于诸史籍之中。

"北魏时期,契丹族名始见诸史籍。"《契丹国传》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文字叙述中了解到,鲜卑族起源于东胡,而宇文部实为东部众多鲜卑部族中的一支,库莫奚与异种同类的契丹族是从宇文鲜卑部落中离散出来的一支部族。因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一种定论。那就是说宇文部族的初期领导者是匈奴人,也就是说宇文部是鲜卑人与鲜卑化的匈奴人一起构成的一支族落。所以,自宇文鲜卑部落中脱离而出的库莫奚族和契丹的族源应该是匈奴人,又或者可以说是库莫奚族、契丹族是鲜卑族和匈奴人相融合的一种结果。

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8)

其实,这也是一种单方面的推论,毕竟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做出具体考据。近些年来,持契丹族起源于匈奴或契丹实为鲜卑和匈奴相兼容的这一种观点的学者,基本上是参照了《魏书)、《北史》这两份史籍。

一是依据"匈奴宇文莫槐,出于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魏书.匈奴宇文莫槐传》

二是依据"周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郡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炎帝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其后,有葛乌兔(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及其裔孙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纽,文曰皇帝玺',普回以为天授,已独异之。其俗谓天子日宇文,故国号宇文,并以为氏。普回子莫那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是日献侯。"《北史.周太祖本纪》

《魏书》与《北史》分别建书于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和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可以说是记载了北朝史事相对原始也可以说是较为官方的两部史籍。有人说,引用历史古籍资料可以说是最正确不过的。但是,又有人说假如仔细针对史籍资料来加以推测和分析之后,就会暴露出这两份史籍记载中所叙述的其实是宇文部落创建之前的一段历史。

史籍中所言的都是宇文部族的族源,而并非是说契丹部族的族源。虽说宇文部落的族源和契丹部落的族源是有着一定联系,但是两者并不是一码事。对于这一点,《魏书》和《北史》这两部史籍记录中是非常清晰明了的。我们还可以通过与《魏书》和《北史》同一时时期单独所著的《库莫奚传》、《契丹传》的史籍中获得答案。

一则《魏书.库莫奚传》言道:"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

二则《魏书·契丹传》言道:”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

《北史·库莫奚传》《契丹传》与《魏书》叙述中所记载的基本上大同小异。略有不同的是《北史库莫奚传》中"其先东部胡宇文之别种也",《北史·契丹传》徒增出一句"并为慕容皝所破"。这句话就非常明显让我们看到,"东部宇文之别种"与"东部胡宇文之别种"才可以说是库莫奚族和契丹族的真实族源。这段考据源自于燕京学报《契丹名号考释》

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9)

那么,如何解释"东部宇文之别种"呢?专家认为,"东部宇文之别种","东部胡宇文之别种",即东部鲜卑宇文氏之别种。因为宇文部是南迁之前,宇文氏与东部鲜卑一起构成的一个新的部落同盟体可以说是其在东部鲜卑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一支部族。

因而《魏书》常常引用以"东部宇文"或"宇文鲜卑"的称呼,南迁前的阴山宇文氏族和居住在辽西地区同一时间崛起的慕容鲜卑部落和段氏鲜卑部落相区别。

鉴于"别种"一词,根据专家考证,实为"别部"的意思。古代历史时期"种"所包含的意思和我们当下会有所不一样,"种"就是"部"或"部落"。这段考据源自于史学集刊《契丹起源与族属》

所以这里所谓的"宇文之别种",即为"宇文之别部"。于是,便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即何谓"宇文之别部"。从前文宇部的形成过程中可知,宇文部的构成是很复杂的。它不仅包括了匈奴余部十余万落"号称鲜卑"而游牧于阴山地区的部分匈奴人。

而且还包括了北匈奴被东汉王朝击退后而向西迁徒过程中乘机留居匈奴根据地的一部分鲜卑人(也就是这两个部落拥护了葛乌菟出任鲜卑首领之后衍变成了宇文氏部族),更包括宇文莫那自阴山南徙过程中及其徙居辽西时所接收的大批东部鲜卑族人。

同样,它的最高统治者不仅有鲜卑化的匈奴人,同时也有部分因在战争中战败而被迫效命于宇文氏族的鲜卑部落首领。这些首领及其所属的一定数量的鲜卑族人尚未全部与宇文氏族相兼容。

而依据《魏书·匈奴宇文莫槐传》中言道,宇文氏族"其语与鲜卑颇异。人皆翦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妇女披长襦及足,而无裳焉"。

这些宇文氏族在语言和生活习俗方面同鲜卑人的差异,则恰恰是这些鲜卑人并未与宇文氏族相融合的一种反映。这段考据源自于东北民族源流《契丹族的起源》

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10)

因为部族之间的融合与吞并,基本都是强者吞并弱者,前者融合后者,因为一股势力庞大的部族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让另一个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且又主动向自己倾斜的部落所兼容。如果说有兼容,也应该是前者兼容后者,不可能是后者兼容前者。那些没有和宇文氏族兼容的鲜卑首领及其部族,在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政权体制下,一起生活,一同战斗,对外口径统一称之为宇文部,关起门来则按照各自部落氏族的称谓。

而有些聚合在一起的部落构成的鲜卑族落,由于其并不是宇文氏族的核心,史籍记载中或许是以"宇文别部"对其相称,比如说,宇文别部逸豆归。在宇文氏族溃败逃匿时期,自宇文部族中脱离而出的库莫奚族和契丹族就是这种类别,均属于"宇文之别部",别部也就是说是"别种"的意思。

我们是否可以将《魏书》、《北史》所记录的"东部宇文之别种"理解为其真实的含义。由此断定,宇文部的族源并不代表就是契丹族、库莫奚族的真正族源。毕竟不能因为契丹、库莫奚和宇文部有一定的干系,就说契丹、库莫奚的族源是匈奴或者说是匈奴和鲜卑相兼容的一种结论。宇文部落是一个涵括匈奴人和鲜卑人等诸多大小部落构成的一个部族同盟,契丹、库莫奚的先辈是这其中被称为"宇文别种的鲜卑部落中的那一批人。归根结底地来说,契丹、库莫奚的族源于鲜卑人。

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11)

根据考古发现,1992年在内蒙古发现了耶律羽之墓地。墓志铭称:"羽之姓耶律氏,其先宗兮佶首,派出石槐,历汉魏隋唐已来,世为君长。"这段考古依据源自于北方古代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这里所说的估首,就是契丹族源神话人物"奇首可汗"。

"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今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可敦并八子像在焉。潢河之西,大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辽史.营卫志》

石槐,就是东汉王朝桓帝统治时期鲜卑族著名的领袖檀石槐。

"桓帝时,鲜卑檀石槐者,部落畏服,遂推为大人。"《文献通考》

墓志铭文很明显地说明了,契丹族耶律氏先祖"奇首可汗"就是鲜卑首领檀石槐的后裔,契丹的族源应该就是东胡支系中的鲜卑族。

前面也阐述了檀石槐统治的同盟在其后世子孙接管之后遭遇了大分裂之后,檀石槐的后嗣确确实实地游刃于后来居上的鲜卑别部轲比能统治的联盟体之中,乃至到了最后由于一直没有非常出色的角色涌现,因而在史籍叙述中再无踪迹可查而已。

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12)

总而言之,契丹的族源,简而言之就是源自于鲜卑一族,或者还可以说是契丹的先祖实为鲜卑族人。概括地来说,契丹先祖为鲜卑族系中附属于宇文部族中被称之为宇文部族别部的那一股分支,又或是属于东部鲜卑宇文别部中的其中一支族系。

契丹背景(威震欧亚的契丹人)(13)

关注赵刘果儿

知识链接:

人物解读之一、耿夔:永元初从窦宪北击匈奴,官拜骑都尉。又随宪出居延塞,大破匈奴,进军五千余里。窦宪被杀,以同党被免官。后历为五原、辽东、云中等太守,又曾大破匈奴南单于。官至度辽将军,因犯法而免官。


人物解读之二、檀石槐:鲜卑部落首领。桓帝时被推为大人,立庭于弹汗山,逐步臣属鲜卑各部,占据匈奴旧地,鲜卑族自此强盛。常入寇内地。灵帝曾派夏育、田晏、臧旻各领万骑出击鲜卑,大败而归。卒后,子和连代立,自此开始部落首领世袭制。


人物解读之三、步度根:鲜卑大人。建安时期曾通过乌丸校尉阎柔进贡。魏文帝时遣使献马,被拜为王。明帝时受轲比能诱使,攻略并州。与轲比能部常相攻战,最后被杀。

人物解读之四、弥加:鲜卑大人。曹操时曾通过乌丸校尉阎柔进贡、通市,被授以王号。魏文帝时加号归义王。


人物解读之五、素利:东部鲜卑大人。曹操时期曾通过乌丸校尉阎柔进贡通市,被授以王号。魏文帝时加号归义王。与轲比能互相攻战。死后,由弟成律归为王,代领部众。


人物解读之六、轲比能:小种鲜卑大人。不贪财物为部众推立。曹操时期曾上使贡献,助攻叛军田银。后助代郡乌丸略边,被曹彰击败。魏文帝时逐渐强盛,有骑十余万。青龙三年,被幽州刺史王雄所派勇士韩龙刺杀。


人物解读之七、慕容廆:十六国时辽东昌黎棘城人,鲜卑族首领,字弈洛瓖。晋武帝时为部众推为首领。其孙慕容称帝,追谥武宣皇帝。


人物解读之八、慕容皝:十六国时前燕国君,鲜卑族,慕容廆第三子。晋成帝咸康三年即燕王位,都龙城。败石虎,灭段辽,袭扶余,颇有武功。用曹魏屯田法,躬巡郡县,劝课农桑,在位十五年。


人物解读之九、慕容翰:十六国时前燕人,鲜卑族,字元邕。慕容廆庶长子,以战功著名。为弟慕容皝所忌,遂出奔段辽,又奔宇文氏。后返国,为建威将军。以素为皝所忌,被赐死。


人物解读之十、葛乌菟:契丹族源神话人物。《辽史·表·世表》云:"盖炎帝之裔曰 '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后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见于此。"


人物解读之十一、奇首可汗:契丹族族源神话人物。《辽史·营卫志》 云: "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


名词解读之一、山戎:也称之为无终或北戎。戎人的一支。原活动于山西北部,后迁今河北涞源,又东迁至玉田西北无终山。燕庄公二十七年(前664)无终侵燕,齐桓公助燕败之于孤竹(河北卢龙南),得其冬葱、戎菽,移植齐国。


名词解读之二、东胡:中原华夏族统称为狄、北狄、戎、北戎、北蛮或胡人。燕国也学习东胡骑兵的战斗方法,从而打败强大的齐军。战国末年,东胡常侵入赵、燕境内进行掠夺,后被燕将秦开所破,迁于西喇木伦河流域。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名词解读之三、丁零:也作丁令、钉灵、丁灵。游牧于匈奴之北,东汉元和二年配合汉军,协同乌孙、乌桓、鲜卑等部击败匈奴,迫其西迁。十六国时,聚居于今山西、河北、河南的丁零曾建立翟魏政权。后为后燕所灭。余众散居于今山西、河北等地。


名词解读之四、燕破东胡:战国燕昭王时,燕将秦开为质于胡,胡人甚信之。后秦开归燕,率军袭东胡,东胡退千余里。燕遂拓土至辽东。后置上谷、渔阳、辽东、辽西、右北平五郡,并筑长城防守。其事约在燕惠王至燕王喜初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