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里面的玄德是什么意思(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如何理解《道德经》“物形之,势成之”?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段经文: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宇宙万物和生命的诞生需要四个要素,道和德是核心要素,物和势是辅助要素。讲完四要素,老子及时刹车,又恢复到核心要素,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点出了《道德经》的最高教义。老子说法之妙令人赞叹不已。
“遵道贵德”一句经文,华夏文明的文化精髓就展示出来,这句经文是每一个华人修行的指引,一千年一万年都不会改变。“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在社会治理上,道代表法制,德代表对法制的绝对遵守。
在科学研究中,道代表法则,德代表求真的精神。老子以四要素论来详细宣说道生万物的全过程,使世人更加有现实感,因此也增加信心。但老子又以尊道贵德为指归,显示道和德才是本原性的,物和势是补充性的,这样的区分对领会宇宙万物的真相很有必要。
尊道贵德的信仰成为华人文化的核心,仁义则是次一等的价值观。三十八章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尊道贵德意义相同。
第三段经文: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此段经文老子进一步宣说“尊道贵德”的第一教义,“莫之命而常自然”,有的版本是“夫莫之爵而常自然。”世人会问:为什么要尊道贵德?老子再次回答:“本来如此。”任何人间的高贵职务、爵位都是有来历的,或者是继承,或者是任命。道之尊、德之贵不是继承,也不是任命,而是来自于最高法则:自然。
不仅是自然,而且是“常自然”。自然是《道德经》的丹书铁券,是宇宙最神秘的,自然就是封口令,是棒喝。王弼注:“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这是对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的解读,就是语言用尽了。《道德经》中自然有四处。
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希言自然,(二十三章),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常自然只有一处。“自然”和“常”合称是最为高贵的,老子显然把“道之尊、德之贵”视为第一教义,最高贵的教义。因此尊道贵德是修道士的终极修行目标。
第四段经文:故道生之,德蓄之。
老子再次重复此章开始的教理,重复是《道德经》说法的一种教法,而且在第一章中同样出现。有些注释家一看见重出就下意识的认为是“错简”,殊不知老子的深意。此章“道生之,德蓄之”就重复出现,显然是重申不已。
此处重复第一是引起修最高法的弟子们高度重视,第二是引出下文。下文就是生命诞生和成长的全过程,主角是人。“人为万物之灵”是最古老的华夏圣者的第一准则,老子显然把人放在最高处。老子是平等主义者,但对人的特殊眷顾显而易见。
第五段经文: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按王弼的注,道和德首先“生”出胚胎雏形,然后初步在娘胎中成长为人形。“成形”是在娘胎中完成人形,而不是出世以后。所以此段经文就宣说出世以后的养育覆护全过程。长之育之。出生以后,要照顾婴儿成长,要哺乳。育之就是哺乳。司马光注玄学大师杨雄《太玄》说“乳养万物”,育就是乳养。
亭之毒之。此句严遵、河上公、释德清本作:“成之熟之”。有人认为王弼本有文字舛讹,但帛书本也作“亭之毒之”,显然经文是自古传下来的。《仓颉》:“亭,定也。”《广雅》:“毒,安也。”从训诂上看,“亭之毒之”又可解为“定之安之。”
下文“养之覆之”作庇佑讲,“亭之毒之”似有锤炼之意,“毒”是锤炼,“亭”亦意近。此章经文以人为主角,“长之育之,养之覆之”均是婴儿培养为成人的过程,把“亭之毒之”解为锤炼更为符合父母培养孩子的行为。
成人有娘胎中成人形和出生后的长大成人二种不同含义,需要注意。老子讲授《道德经》应该有很多次,甚至几十次。每一次讲述有所不同,不同的弟子记录的文本有少许差异,这不奇怪,但义理是一贯的。
第六段经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而不有。世人生而有之,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但老子认为更应该视为社会的孩子,教育孩子也是为社会教育孩子,教育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这是《道德经》的价值观。父母为社会教育孩子是生而不有的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就是最伟大的父母。“生”是赐予生命。
为而不恃。培养孩子长大是“为”的内容,与赐予生命不同。“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都是“为”的具体内容。父母都做到了,父母也许有养儿防老的意识,但道没有这样的意识。这就是为而不恃,道就是最无私的父母。
长而不宰。父母把孩子养大成人,这就是“长”(使孩子成长),父母一定要孩子服从自己,儒家文化是唯父母之命是从。但道没有人间父母的主宰愿望。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道不需要以主宰者的身份来莅临人间。
是为玄德。王弼注:“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故谓之玄德也。”王弼明确的说,道的恩德是存在的,故说“有德”。但没有“主”,道没有显人形,没有发号施令,没有要求世人感恩的愿望,世人也找不到这位恩主,这就是“玄德”。
河上公注:“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见。”道的恩德已经施行,但在玄闇中,世人的感觉器官是感觉不到的。《易经》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有了上天的护佑,人就万事大吉,无往不利。道的玄德如同神明的护佑,世人虽然用感觉器官感觉不到,但应该心存感激。《道德经》三次宣说“玄德”,可见玄德地位之高。
老子在实修中实证玄德是至高无上的,世人对父母的有形尚且恩德感恩不尽,更应该对无形恩德感恩不尽。只有心存对道的玄德的感恩,才是真正懂得感恩的人。老子三次宣说“玄德”(第十章、五十二章、六十五章),要世人学会感恩。只有怀有感恩的心,才是修行的开始。只有怀有感恩的心,才能见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