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家长提建议被踢出群 辟谣反被踢出家庭群

江苏一家长提建议被踢出群 辟谣反被踢出家庭群(1)

最近,丁香园旗下健康科普平台官方微博@丁香医生发了一篇文章,针对朋友圈中的一些说法进行了辟谣,总共101条。其中包括:没有塑料做的大米,土鸡蛋和其他鸡蛋没有差别,隔夜水不会致癌,等等。

很多网友非常认同,有的将其转发至家庭群,分享给长辈、家人,希望他们改变错误观念,结果不幸踢出群,由此引发热议。10月26日,“家庭群辟谣被踢”等上了微博热搜,点击量过亿次,网友调侃称:“不孝有三,辟谣为大。”

那么,这件事情到底如何?这一话题背后潜藏的问题何在?

江苏一家长提建议被踢出群 辟谣反被踢出家庭群(2)

1

一直以来,在很多年轻人印象中,家庭群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年轻人很少在家庭群里说话,而各种亲戚、长辈,包括父母在内,发的也往往是各种健康谣言、婆媳关系、过年过节祝福视频、搞笑视频之类信息。虽然大家在群内很少互动,但基本都和和气气,很少删人。年轻人更是不敢退群,担心被他们认为是不尊重、不重视。前段时间,发生过一件事,有人@某位长辈,因为在家庭群中直接显示的是长辈的名字,而非“舅舅”“姑姑”之类尊称,就被斥责为没大没小。虽然这是微信群本身的规则,但这个道理怎么对长辈解释明白呢?为此很多年轻人更加谨言慎行,不敢、不愿发声。

近日,@丁香医生发布了“全网最强辟谣101,从生活到健康一网打尽”。网友@捕猹少年小闰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辟谣微博发到了家庭群里。结果,直接被一位长辈踢出了家庭群。

为什么会这样?

而且,这并非孤例。一大波网友以身试险,最后发出了来自灵魂的共鸣: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庭群——“不孝有三,辟谣为大”。

连@丁香医生 也发布消息调侃:“转发这条微博,做家庭群中最膈应的人”。

2

这貌似是一件小事,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和广阔的土壤。就连@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转发。截至10月27日上午9点,阅读量已突破1亿。

网友对此态度不一,自动站队,分成了好多派。比如:

无奈派。@年糕妈妈: 你知道世界上有一种代沟,叫“和爹妈的脑回路不在一个频道”吗?年轻时觉得自己是少不经事,不懂父母的操心。但娃都生了的我,还看不懂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神操作是怎么回事?

@超大菜鸟耶夫斯基:震惊!早晨发生了什么,让一家人纷纷玻璃心?是什么让本来家和万事兴的亲情瞬间变塑料?

理解派。@林小林_35058:我家人也经常在群里发一些在我们看起来很容易辨别出的谣言,类似“哪里孩子被抢了”“闻了什么香味后身上钱财被抢了”,我一开始也会嗤之以鼻,但是那天猛地发现他们单纯只是出于关心,不论真假都希望我们在外要注意安全……

积极派。@蚁工厂:目前一个规律就是人们更愿意相信谣言而不相信科学真相。希望这种能引起传播的辟谣再多一点!

3

或许,除了因为年龄差别、观念错位之外,网友被长辈踢出群,也是因为挑战了长辈们的权威。

有一种情况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的,那就是你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同理,你在长辈们眼中,也永远都是那个晚辈。即便你已经比他们多读了很多书,甚至有了某些比较权威的标签、头衔,但在他们牢牢记得你当年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的模样。所以,当你直接发出辟谣帖,告诉长辈该如何如何时,那种不适感,是可以想象的。他们第一感觉就是你“指手画脚”不礼貌,第二感觉就是伤了他们的面子,于是,“杯具”也就来了……

纵观目前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会发现各种版本的谣言。很多居心不良的自媒体,打着关心的名义,博取眼球,赚取流量,谋取利益,让老年人的“朋友圈”变成了谣言重灾区,也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应该看到,老年人本身就是谣言的受害者,而他们囿于圈子封闭、对新知识了解很少,对孩子、对健康却尤为热心、分外关心。智能手机的普及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他们不停中招又不停转发,加剧了谣言的肆虐。

4

长辈们都完全不听劝吗?其实并非这样,对此还需理性分析。

一方面,应当注意方法。比如,老年人“朋友圈”中的谣言,大都打着权威媒体、国外专家等幌子。这次辟谣的@丁香医生,虽然不少年轻人知道这一平台,但大多数老年人却并不了解,甚至闻所未闻。

在这一新闻中,晚辈们以链接的方式直接贴到群里,帖子的语气又是一条条地简单罗列观点,语气生硬,将老年人平常所发的内容几乎统统否定,自然会引起情绪反弹。而且,此次辟谣帖的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问题,有的还牵涉“中西医之争”方面内容,三言两语难以说清。老年人本就感觉自己“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还用这种语气来辟谣,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应当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看到,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接触朋友圈大都比较晚,就网龄而言,他们远远短于年轻人。在互联网世界中,他们大多只相当于七八岁的孩子,辨别能力弱是可以理解的。

年轻人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来对他们用心解释,条分缕析。比如,在他们眼中纸媒更有公信力,就可以找出纸媒上发表过的辟谣消息来,他们就更容易接受。或者等帖子被权威媒体转载之后,再给老人看,效果就会更好。随着老年人触网时间越来越长,他们也会逐步懂得辨别真伪。

5

此外,还需要正视的是,很多时候老年人拒绝年轻人辟谣,也是因为平时来自年轻人的关心太少、陪伴太少。假如能对老人多一些陪伴,多一点温情,那么老人自然就更能听进去。别的不说,假如你比那些卖保健品的更关注自家老人、更能嘘寒问暖,老人的朋友圈和现实生活,都会比现在健康很多。

当然,老年人自己也应该多多反省,不要抱残守缺,让年轻人噤若寒蝉,那样,沉默真的会成为家庭群的“第一自保法则”。

说到底,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姿态,敞开胸怀进行沟通,谁也不要居高临下来“审判”对方。和解,才是双方最希望看到的结局。

再反观这一新闻本身,网友@捕猹少年小闰土将微博发出后,上了热搜,长辈们坐不住了。而后,他也获得了长辈谅解,重新回到了家庭群里。

这一事件虽小,反映出的却是两代人之间的一次碰撞和交流,背后原因和深层问题耐人寻味。

当然,在这个老龄化社会,还是希望货真价实的辟谣,今后能来得更猛烈一些。多一次有一次的“疗效”,多一分有一分的营养。

(来源:半岛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