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经典故事小学生(给孩子讲名著之三国演义 开篇)

前言每一个孩子,都有个三国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国演义经典故事小学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经典故事小学生(给孩子讲名著之三国演义 开篇)

三国演义经典故事小学生

前言

每一个孩子,都有个三国梦。

儿子睡前喜欢听故事,最开始给他讲一些神话传说、童话故事,等大一些后,讲成语故事、古典名著。可是专为孩子编写的那种名著读本,都精简的太多,只能做到让他了解大概主要人物的程度。我试着照着原著给孩子讲,虽然我这个爸爸能力有限,也没有语言专业背景,但对于一个7、8岁的儿童来说,还是能从我这里有所收获。

随着讲解的逐步推进,我发现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有些情节也很精彩,孩子很爱听, 我也有重读名著的新感悟。于是决定逐步把讲故事的内容整理记录下来,形成一部更贴近原著的、可以直接给孩子念的读物。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历史,它的情节内容跟一般认为的正史(《后汉书》和《三国志》)有区别。我们的故事都以《三国演义》情节为主,为了孩子更好的理解有些内容,还会顺便讲解一下相关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是怎么开始大乱的?

三国演义开篇先介绍了三国以前的大概历史,从周开始,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后,楚汉分争,汉高祖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经历两汉,最后一个皇帝,天下渐渐分为三国。“推其治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意思是导致汉末大乱以至献帝时天下三分的原因,其实是从汉桓帝和汉灵帝时便开始了。

怎么开始的呢?从人才选拔制度开始的。

春秋之前,人才没有选拔,完全是靠出身。你的祖父是什么地位,你的父亲是什么地位,决定了你的地位。只有极个别的人,能够突破自己的身份,从一个草民变成贵族。这样公平么?对,很不公平,而且很容易让出身高贵的草包饭桶掌握权力。

接下来,春秋到战国,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仅仅从现有的王侯将相家族中选择人才已经远远不够。一些才华横溢,却出身较为低微的人开始凭着能力走上权力的舞台,并且左右天下大势。但选拔的方式没有固定标准,通过别人介绍说此人有才,或君王通过“面试”发现此人有才。这种方式只能用来选拔国家大事方针的策划人才,而国家的竞争和发展,需要大量脚踏实地做事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动嘴皮子的谋士。随后,有些国家开始以能力,而不是出身为标准选拔人才。其中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做的最为彻底,毫无贵族背景的普通士兵也能靠拼命杀敌或努力种田获得爵位和田产,甚至当上军事统帅。所以秦国获得了战国乱世的最终胜利。

到了汉代,把人才选拔列为了制度,就是察举制,由地方官考察,并向上举荐人才。不仅看重学识,也看中品德。比如一个青年,在家乡德行很优秀,被公认为非常孝敬父母长辈,那这一年地方官就会向上级推荐他为国家服务,这叫做“举孝廉入仕”。还有好多的名号和举荐的标准,这里就不详细介绍这个制度了。可以看出,相对于秦以前的几类选拔方法,察举制是一个可大范围、标准化执行,而且相对较为公平、公开而全面的人才选拔制度。汉帝国的强大,察举制功不可没。

但是,一个制度施行时间长了,渐渐就开始有人钻政策的漏洞。比如两个大官,都有考察举荐的权利,虽然他不能直接举荐自己的儿子,不过他可以举荐对方的儿子。发展时间长了,当官的这群人,互相只举荐当官人的家人,而且虽然举荐的各类“优秀人才”都有标准条文可以依靠,但对于拥有政策解释权的士大夫们来说,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比如说,孝廉,规定被举荐的人必须孝顺父母长辈,而这个标准,最好操作。不像背书必须多少本,力量能够举起多重的石担,一个人是否孝廉,最容易编造,而那些大官家庭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孝顺父母呢?这就是他们从小被教育的最基本人生准则。这也是三国中很多人都是“举孝廉入仕”的原因。而到了后期,连这一点操作都省了,任何人才的考察举荐,都是弄虚作假,只要你家人在朝中为官,你就会顺利的入仕,然后步步高升。这就形成了一个总能做官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人,家中孩子无论多么废物,一定能做官,这就是“士族”,而那些没有亲戚当官的族群,被称为“庶族”,庶族要做官,非常难。人才选拔制度成了虚设,下层人士的上升通道被堵死。

这就造成了“桓灵时童谣”中所说的: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首童谣基本上反映了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政府官员选拔中的实际情况,也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根本缘由。

官员选拔的有问题,不称职的人,都能身居高位,也就造成了一些不该掌权的人,也想掌握权力,谁呢?皇帝身边的人,太监。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望日指的是月圆那一天的白天,这里指的是四月十五日。“帝御温德殿”,“御”是古时用于皇帝的特定用语,皇帝衣食住行都叫御,这里指的是汉灵帝驾临温德殿。然后殿内殿外发生了一系列不寻常的现象,比如大蛇飞过来,地震、海啸、母鸡变成公的之类事件。有些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有些是纯粹瞎编。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很低,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用这些现象来对政敌进行攻击。这里议郎蔡邕上书皇帝,说天下出现反常景象,都因为朝廷中央有反常情况,这种情况就是“妇寺干政”。妇指皇帝身边的妇人,皇太后、皇后、皇妃等;寺指寺人(侍人、宦官)。朝政大权应当由皇帝主导,文武大臣分派执行,这才是大臣们心中的“正常”,而妇人和宦官参与朝政,就是不正常,就会带来天下各种乱象。蔡邕希望皇帝远离身边这些权倾朝野的太监,而将权利回归到朝廷官员体系当中,却用近乎迷信的“联想”来劝谏皇帝。这是因为他没有文化么?不是,蔡邕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学者,他采取这种说法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正常的劝谏方法皇帝已经听不进去了,蔡邕决定利用迷信碰碰运气。

可是蔡邕的运气并不好。

这里要说一下,东汉时期,有实力争夺朝廷权力的人分为三大部分:外戚、士族官僚、宦官。外戚就是皇帝老婆和母亲的亲戚,宦官是离皇帝最近的人,士族官僚一般文化水平高于其他两类,掌握着话语权。我们先看看外戚,西汉的吕后兄弟们,几乎把刘姓的江山断送掉;后来的王莽,直接自己做了皇帝,要不是刘秀比较优秀,汉朝就要短一半;还有东汉的梁冀,毒杀小皇帝就像杀一只狗。再看士族官僚,这些人有文化,处处占领道德制高点,权力大了连皇帝都敢换。而宦官是没有亲儿子,没有直系后代血亲,不具备威胁皇权的动机。所以皇帝内心最信任的是身边的宦官。

利用封建迷信攻击宦官集团的蔡邕,很快被陷害罢官。而灵帝身边以张让为首的十个大太监由于皇帝的信任而权倾朝野,他们的亲戚、朋友、门客,在全国各地横行乡里,胡作非为。大汉帝国的黎民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

老百姓吃不上饭,活不下去,就会对社会产生不满,不满的人多了,就容易天下大乱。

乌合之众再多,也不容易成就大事。但有文化的读书人如果也产生了不满,却容易扰乱天下。

这个人,叫张角。书上说他是个不第秀才,这是明代的说法,东汉不叫不第秀才,应该是读了几年书,却没有被官员“察举”。为什么他没被察举呢?可能是他读书并不用功,可能是他天分很差,但在当时的情况,更大的原因应该是他没有士族官僚出身,家里也没有漂亮的姐妹可以嫁给大官或皇帝,也没有亲戚净身去当太监并且混到皇帝身边,于是自己认为很有水平的张角,上升通道被社会现实堵死,他就必然会自己寻求其他的上升通道。

我们看他是怎么做的。有一天,张角跟以前不一样了,目光炯炯有神,言语非常自信,他告诉别人说:“自己入山采药,遇到一个老人,自称南华老仙,给他天书《太平要术》,让张角代天宣化,普救世人。”是真的么?当然不是,但是很有用,因为东汉中央政府的信用已经低到极点,很多想上进而被挡在权力大门之外的人,和更多吃不上饭的人,都希望天下大乱。于是张角自号“太平道人”,到处宣扬自己的神奇经历,顺便装神弄鬼,用符水治病等迷信手段欺骗百姓,收买人心。张角有亲传的徒弟五百余人,都能书符念咒。可是,装神弄鬼只能欺骗别人,本人是知道真假的。一个人自己有没有法术,至少自己是非常清楚的。这里不仅张角的头脑很清醒,他这五百余名亲传弟子,头脑也都很清醒。但大家都装作对太平道人,这时已经自称大贤良师的张角深信不疑,用以欺骗更多的信众。于是在中央政府腐败透顶,皇帝公开卖官鬻爵,权利集团对内互相争斗、对外草菅人命的东汉帝国治下,很多百姓无所是从,失去了对汉室江山的伟大信仰,从而轻易被骗术裹挟。这使大贤良师的信徒发展到几十万人,并且还有完善的组织机构,遍布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个州,相当于现在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几个省份。在东汉时期,这几个省份几乎囊括了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只要张角一声令下,遍布帝国的大型反叛活动就会立刻开始。

我们现在看来,张角其实还是很有创造性的。后世很多造反闹事的人,其实都是借鉴了他的经验。比如洪秀全,编造“拜上帝教”,甚至还能指定某个人作为天父附体,装神弄鬼指数更高;义和团,也说自己练的是神拳,能刀枪不入,火炮不伤。这些欺骗性手段都或多或少借鉴了张角。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弟张梁称“人公将军”,在基本准备好的情况下宣布起兵,裹着黄巾跟随张角造反的人有四五十万。书上写官军望风而靡,就是远远看见黄巾军来了,就溃散,还没有接触或战斗,就跑了。为什么呢?前面说了,因为“高第良将怯如鸡”啊。

但是,东汉帝国可没有这么容易被黄巾这类乌合之众摧毁。黄巾军吓跑了怯如鸡的高第良将,真正的良臣猛将却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将星璀璨的三国时代,真正开始于“黄巾之乱”这个大舞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