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现在最火歌 年度10大热歌是神曲
文|令狐伯光
最近周杰伦歌曲在某平台霸榜,20年后重新崛起。同时被嘲讽为“华语音乐领军人”的华晨宇在演唱会上唱了几首新歌,新歌选择嘲讽攻击他的人。结果嘛,自然就又迎来了另一波更凶猛的嘲讽。
与此同时,今年某平台音乐娱乐盛典(TMEA)评选出了年度十大热歌。结果十大热歌毫无疑问都是神曲,而且短视频神曲居多。
华语乐坛衰落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我个人对于华语乐坛也写过很多稿子分析。华语音乐的发展曾经有过预示,那就是将要迎来爆发的前奏,这里从我的年度歌单出发,大概说一说吧。我个人的听歌排行下面绝大多数歌曲都是乐队,国内外的乐队都有,但国内的乐队更多一些,尤其是一些新乐队,比如艺术摇滚的苏紫旭&The Paramecia,还有旋律和编曲都挺好听的迷幻乐队Nerve Passenger(神经旅人),老牌乐队声音玩具,声音碎片等等。
这个听歌排行没有华晨宇,也没有2010年之前大家熟悉的港台歌曲,也没有周杰伦。当然,有人会说网易云并没有周杰伦音乐版权,这个确实是事实。但早年mp3时代,那时还没收费时下载了几乎周杰伦大部分经典歌曲。
伯光君对于周王陶林和同时代歌曲更多处在怀旧的情况,偶尔听听,还是喜欢去发现好听的新歌。因为对于内地新老乐队的数量,作品,还有华语音乐产业发展的分析,相信这才是华语乐坛的未来。
周杰伦为何统治华语乐坛?我们看同时代的台湾乐坛就知道了
可能很多人一直不懂,如果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021年从经济发展上来讲,再到内地的人口基数,地域的广阔,华语音乐为什么会比2000年代周杰伦时代的华语音乐发展上差那么远?
这个就是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问题,简单点说,两岸三地的音乐产业发展是不同的,背后是经济发展。
2021年的内地不管是经济水平,人均gdp仍然不如2000年初的港台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是基础。文化产业除了音乐产业,像电影,电视剧等等从发展上讲,内地文化产业链发展也不如20世纪初港台文化产业的成熟。
港台音乐唱片时代非常的成熟,音乐生产,创作者,听众等是良性循环的关系,再加上70年代新民歌运动,罗大佑等一代的探索积累,最终在2000年代迎来了周杰伦一代的爆发。
2000年后的台湾乐坛为何那么强?因为不止一个周杰伦,同时代还有陶喆,王力宏,林俊杰,五月天,孙燕姿,梁静茹,飞儿乐团,信乐团,阿杜,光良,SHE,萧亚轩,戴佩妮,张悬,蔡健雅等等音乐人,歌手。
2000年时代中期唱片时代都崩了,然后进入数字音乐时期。当时是没有版权保护的,音乐人赚钱就是靠彩铃。但港台乐坛因为是巅峰,量大赚钱多,加上影视剧和各种商业活动活得非常的不错。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港台乐坛又是怎么衰落的呢?
港台乐坛虽然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水平比较高,音乐产业链非常成熟。但2000年后唱片时代的崩溃,内地市场巨大的吸引力,再到本身地域,人口数量等等问题,最终导致2010年后快速进入衰落时期。
香港乐坛因为人口少,地盘小,更商业化一些,2000年后香港乐坛就不行了。台湾乐坛则因为人口数量,地域更宽广,语言优势等等,好歹孕育出了周杰伦一代新血。
2010年后,台湾乐坛也无法更新换代了,没有再捧出什么新的天王天后,这两年听众熟知的草东,告五人等等乐队,差不多和《我们与恶的距离》《想见你》等新台剧一样。它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开始走小而精的路线。
汪峰被嘲,许嵩频繁被提及?内地乐坛为何出不了周杰伦?
80,90年代内地乐坛在唱片时代没有建立起成熟的音乐产业链,当时的市场音乐只有崔健代表的中国摇滚,还有后来的校园民谣。其它像韩红、腾格尔和谭晶等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音乐艺术家,大家不在一个维度,只是他们是市场上最火而已。
2001年签署了WTO,成熟的港台商业音乐全面进入内地市场。内地音乐产业链不行,商业音乐也就不行。国营音乐,摇滚和民谣除了顶尖的一批像崔健、许巍、朴树、郑钧、韩红,腾格尔等(汪峰,李健都是后来火的),完全打不过8090年代港台音乐人,以及周杰伦一代港台音乐人。
虽然紧接着内地市场音乐孕育出了刀郎,结果被内地主流音乐人打压。凤凰传奇成了传奇,胡彦斌大概是水平,地位都能媲美周王陶林的内地音乐人,直到现在也很稳。
许嵩,汪苏泷2010年左右出道,因为水平不错最终走了出来。其它像《两只蝴蝶》庞龙等网络音乐人,郑源、六哲和欢子等情歌歌手。可能因为歌曲太过于通俗,2012年后慢慢过气了。
内地为何出不了周杰伦?很大部分是环境因素,但不代表内地没有人才。人们只看见了许嵩,但还有很多跟许嵩一样有才华的音乐人,特别是内地独立乐坛的音乐人,因为种种因素不得不默默无闻。
内地独立音乐积累的歌曲,在下个十年就迎来了第一波爆发。
周杰伦霸榜,华晨宇越来越疲软?这10年的华语乐坛为何这么难听
2012年《中国好声音》到2017年,除了捧出打不过周杰伦一代的主流流行音乐人华晨宇,邓紫棋,霍尊,梁博,毛不易等。然后就是在挖掘内地乐坛之前的积累,李健,李荣浩,赵雷等人都是这样火的,某个选手唱了民谣,民谣大神火了;后来是嘻哈,又后来是乐队和摇滚——
后面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2017年左右又是一个分水岭。
一是资本的崛起,每年频繁的选秀和音乐综艺生产队的驴都给榨干了,后来资本发现偶像选秀赚钱最容易,于是走上了这条邪路。和之前音乐选秀一样都没啥售后只赚钱,对产业建立和人才培养也不关心,区别是一个还算有实力,一个完全没实力。
这导致“饭圈化”的唱跳爱豆歌曲粉丝那里卖几亿,但是歌曲的水平实在不行,普通听众压根没有听过。
二是音乐载体又发生变化,从数字音乐时代进入了短视频音乐时代。虽然很多数字音乐开始收费了,但不收费的短视频音乐仍是传播主力,短视频音乐这个载体就决定音乐是短平快的,是快餐的。
最终又推动《大风吹》这种网络神曲,与《学猫叫》这种短视频神曲的爆红。
我们仔细想想,短视频时代的神曲和2010年之前的网络神曲有相似之处,都是通俗到不能再通俗的通俗歌曲。短时间爆红,短时间过气。问题是网络神曲时代诞生了刀郎,凤凰传奇,许嵩,汪苏泷等等音乐人。
网络神曲时代和短视频音乐呢?隔壁老樊?花粥?刘宇宁?李袁杰?小潘潘?这还不如梦然和任然呢。我感觉她们的歌曲挺火,但热度上好像不太行。至于《热爱105°C的你》的阿肆,人家和赵雷一样是正儿八经的民谣音乐人,只是有两首大热哥曲火了下罢了,与《漠河舞厅》的柳爽一样,主流不算太红。
这些再和比不上周杰伦时代的主流音乐人李荣浩,邓紫棋,华晨宇,霍尊,梁博,毛不易等结合,最终就导致现在华语乐坛这个样子。
华语乐坛没救了?我预言华语音乐将迎来真正的大爆发
相信有不少人都看出来了,这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文化消费平台等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会导致文化产业上的巨大变化。
2010年左右,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线下的音乐平台开始迅速发展。那就是音乐节,livehouse和各种地下演出了。以前唱片时代主流就是唱片,广告,影视剧等,线下是酒吧,演唱会不是普通音乐人能搞的。数字音乐时代线上一片惨淡,只有周杰伦等人撑住了,线下更加惨淡,好多音乐人只能跑综艺,酒吧驻唱养活不了人。
2020年左右,线下音乐平台就全面开花,成井喷的趋势。数据显示,五天小长假全国共有56场音乐节,比2019年同期提升了37%,票房和观演人次同比2019年分别增加了252%、173%。
这个再加上人口多,地域广,文化复杂的中国环境结合。虽然论音乐平台,传播载体,音乐节和livehouse用户数量还远远不能和音乐综艺,数字音乐和短视频相比,未来十年也必是竞争的十年。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入坑,曾经的听众越来越,这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除非未来新的音乐平台再次革新。
这样一来,近几年就催生了大量新乐队,新的独立音乐人。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水平也非常不错。只是缺乏挖掘,包装推广和良性循环。因为这个音乐平台的发展,用户数量扩大,大量所谓的“网红乐队”应运而生,还有明明是流行的独立音乐人。
这些音乐人在圈内的评价不算好,认为不是真正的摇滚,电音,嘻哈,古风等等。
但是,他们提升了华语音乐的下限对吧!至少夏日入侵企划,橘子海和《漠河舞厅》,怎么也比《学猫叫》《大风吹》要强对吧!未来十年音乐产业继续扩大,网红乐队和这类音乐人是现在的十倍,甚至是百倍。
到时音乐公司和平台能赚到钱,音乐人能生存得更好。才会有更多有音乐基础的年轻人入行,有钱买更好的设备,请更专业的乐手,音乐有更好的制作。这样良性循环下去,华语音乐不但会越来越好,良性竞争下甚至可能催生世界级乐队,音乐人。
我们仔细想想,如果是网红乐队和《漠河舞厅》取代了唱跳爱豆,《学猫叫》和音乐裁缝这种音乐下限,到时华语音乐的上限会是什么样子?
最后,内地独立音乐的市场化,扩大商业化已是大势所趋,毕竟“逆资本”重回“计划经济”,唱片时代时代不可能了。而商业化过度又会走向“流量经济”,我们才刚刚走出来甚至都还没有转型成功——
我个人最担心的一点是,不是已有平台和公司良性循环的发展,而是有大资本入局按照之前“流量经济”那套操作,那样铁定就会完犊子。中国文化产业中最相似的就是网文,如果当初某平台自己做大能在新时代革新,网络小说很可能是另一番天地。
结果就是大资本入局,管理还更加的严格,用流量经济模式操作,最后网文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未来内地独立音乐如果良性循环,越做越大,那就会迎来真正的大爆发,反之就很讲了。
最后,希望华语乐坛和华语音乐越来越好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