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为什么要乞食不自己做饭吃(一位出家师父真实的托钵乞食经历)
托钵也是一场佛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行脚,在佛教中又作游方,谓僧侣无一定的居所,或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游方之僧,即称为行脚僧,与禅宗参禅学道的云水同义。
在中国的文化里,“乞讨”是卑贱的行为,僧人乞食,被视为“不事劳作,不事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与尊敬;其次,僧团人数增加,寺院偏远,端赖托钵乞食有实质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自南北朝以来,皇室贵族以赐田与舍田的方式供养僧人,不再直接布施饮食;相应地,僧团也必须自行组织生产的方式,以便自给自足。
到唐朝时,马祖大师创建丛林,百丈禅师立下清规,正式开启中国僧伽生活新型态,僧人开始过着“昼而农、夜而禅”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体力行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僧人效法的榜样,在作务中修行也成为僧人奉行不渝的信念。
在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第十一届学僧中,有一位法师还是小沙弥的时候,就参加了一次行脚活动。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或许能体会到行脚的艰辛!
2004年8月26日,我们寺院的僧人举行了ー次有意义的行脚,乞食生活,那时我刚剃度。
参加行脚的人员共有十一名,其中比丘师六位,沙弥五人。早上两点起床,刷洗完毕后,礼佛三拜。又向首座和尚顶礼辞行,大和尚很慈悲地再三嘱咐路上要小心,并给我们准备了一册《上人略传》以及他加持过的大悲水。
为了不给居士添麻烦,我们的行脚时间,路线不便公开。向当家师父顶礼辞行后,凌晨四点,沿着公路行步。按首座和尚嘱咐,行路时诵大悲咒,我遵奉师嘱而行。晓风拂面,令人舒服清爽,精神抖擞,连肩上几十斤的背包也不觉得沉重,倒觉得出家真是一种自在。所谓在自在中了脱生死,在自在中得大自在。
天明时,我们穿越一小镇,人们正在开始新的一天生活,见到我们排班整齐地在街上行走,都投以好奇的目光。有的竟以为来耍杂技的,这说明了世人对僧人多么的陌生,对行脚僧人缺乏足够认识。佛法需要更多的出家人身体力行地去弘扬。
大约九点半,我们到了一个村庄,开始托体乞食。师父拿着锡杖在前面走,我紧跟在后,沿着道路走到第一家大院门口。师父喊了三声“阿弥陀佛”,里面没有反应,旁边有人说这家老太太耳朵不灵,之后一连几家都锁着门。再往前走,到了一个大院门ロ,男的在干活,女的在洗衣服。师父晃了几下锡杖,并称念佛号。女主人问了我们几句话,说现做的饭没有,早上吃剩的饭还有一些,师父同意。于是女主人给我们每人二勺饭,这样,我们钵里的食物已有不少了,决定返回集地。各办乞食都回来了,分别乞黄瓜,大米饭,土豆等等。过斋时,将乞到的食物集中一起,然后供佛,行堂,和寺院程序一样。
过斋后,稍事休息,十二点钟,我们继续上路。天有不测风云,下午两点半左右,天渐渐黑了下来,凉风飕飕,是下雨的征兆。但我们继续赶路,四点半左右,我们遇到了一位居土,他是这个村的人。看到了我们后一定要留我们在他家过宿。说来也巧,这时候天下起了雨,我们即使想走也走不了,而且前面也没有合适的地方。
晚上,我睡在床上想,佛法在中国,已经两千多年的传承,佛制的行脚,乞食生活,已变成寺院的过堂用斋;流传的行脚乞食,僧人一面乞食,一面弘扬佛法,使众生闻到佛法,让末法时期众生得到解脱。
行即乞食物是全面考验僧人素质的最好形式,若没有精严的戒行和足够的定力,外界的环境很容易使人随境而安。所以我觉得若是持戒不严,学戒不严,学戒不清,行脚会使你的缺点暴露无遗。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第十一届学僧悟行法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