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用了35年时间(张爱萍用了35年时间)
1930年4月1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江苏如皋县(今如皋市)的十几个村民趁着漆黑不见五指的夜色,冒着倾盆大雨,轮流用担架抬着一具穿着红军衣服的遗体一路疾行。
村民行进的方向,是该县的西燕庄村。
路上,村民们还细心地在担架两边替这位牺牲的红军战士打伞,纵使走得再快,他们宁愿自己淋雨也不让红军战士的遗体淋到雨,始终紧跟步伐站在担架两边为红军战士遮风挡雨。
跑动过程中,只听见有人窃窃私语,说:
这位牺牲的红军战士是红军高级将领,他们还被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保守秘密,绝对不能向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人透露今晚的任何事情,更不能透露这位红军高级将领埋葬的地点。
在村民们的窃窃私语中,他们赶到了西燕庄村。他们从当地一个地主家中借来了一口棺材,将担架上的遗体小心翼翼地放进去,钉上棺盖后,抬到了一块名叫“垛子口”的地里埋了……
这位牺牲的红军高级将领到底是谁?
他是怎么牺牲的?
他为何被如此仓促下葬?
这一连串的谜,直到过去了35年,也就是1964年才被彻底揭开。
直到那时,当年参加埋葬的村民才知道,他们亲手掩埋的,原来是红十四军军长何昆烈士。
没错,这位牺牲的红军高级将领,他就是坚持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区的腹地战斗,令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胆战心惊的红十四军首任军长何昆。
推动揭开这一连串的谜的,就是何昆军长亲密战友张爱萍将军(1930年,红十四军成立后,下辖2个支队,何昆军长兼任第二支队队长,张爱萍将军任第二支队第二大队大队长)。
为了寻找到失踪了十几年的何昆军长的遗体,张爱萍将军35年6次寻找战友忠骨,期间他从未灰心,更从未放弃,始终坚定不移。
何昆——让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的红十四军首任军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是江苏境内唯一的一支列入中央序列的正规红军武装部队。
当时,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腹地,在敌强我弱的艰难条件下,红十四军不但抵挡住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数次“围剿”,而且还不断发展壮大,短短不过月余时间便发展武装部队近2000人。
期间,红十四军驰骋苏中八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打得国民党反动派丢盔弃甲,狼狈逃窜,使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胆战心惊,惶恐不安。
与国民党反动派坚持战斗的同时,红十四军还在游击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率先在江苏全省建立县、乡苏维埃政权,中心革命根据地扩展至120平方公里,通海、如泰两块红军游击区是当时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
红十四军能够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腹地这样的卧榻之侧,发展得如此之好,如此之迅猛,离不开一个人的功劳,那就是红十四军首任军长,当时年仅32岁的何昆。
1898年9月,何昆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金龟乡牛头下村的一户普通人家。
在那个封建年代,能活着能有一口饭吃便已实属万幸,因此乡间很少有人会想到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除非是大户人家,毕竟普通人家连生存都是问题,又哪里会想着去读书呢?
私塾的学费可是能支撑一户普通人家数月,甚至是一年的开销。
然而,何昆无疑是幸运的,他虽然出生在普通家庭,但他的父母却是开明人士,他们十分清楚知识的重要性,要想儿子走出农村,出人头地,摆脱现在穷苦的命运,必须让他读书。
所以,在其他同龄孩子已经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的时候,幸运的何昆却能够挎着书包,干干净净地去私塾上学,接受文化教育。
更为幸运的是,何昆的私塾老师何海棠并不是一个迂腐的老学究,没有整天教他学之乎者也,更没有教他什么“忠君”的封建思想。
教学过程中,何海棠常晓以爱国大义,给他灌输着保卫国家、振兴民族的爱国思想,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先生是一位爱国进步人士,作为学生的何昆自然也不会差。
何海棠的言传身教,使何昆幼小的心灵萌生出了报国救民的思想,心中也渐渐有了一个远大的抱负,那就是让全天下的穷苦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不再受到地主豪强的压迫和剥削。
因为家庭原因,何昆私塾没读几年便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
理想终究是被现实击败。
清朝末年,局势越来越混乱,社会动荡不堪,何昆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差,何父清楚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但此刻生存都有问题时,又哪有时间再去考虑未来的事情呢?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只能被迫屈服于现实,含泪把儿子从私塾接回来,让他跟着自己下田干活,从而缓解家中的生活压力。
20岁时,何昆跟着父亲来到了广东省韶关市一个叫坪石的小镇,在这里用全部积蓄开了一家叫“金生泰”的小客栈,靠着迎来送往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因为开客栈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何昆除了帮助父亲经营小客栈外,还经常挑着小商品在镇上四处叫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承担起家中重担。
在此期间,因为开客栈、卖小商品都会接触到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也包括那些有远大抱负的爱国进步人士,而何昆的心中也早就埋下了报国救民的小树苗,如此随着接触到的进步人士越来越多,何昆心中的那颗树苗逐渐茁壮成长,直至成为后来的参天大树。
1924年,26岁的何昆终于下定决心要朝着报国救民理想迈出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一年,何昆与同乡何德介、何德用一起南下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
但由于当时黄埔军校要求报考学生需具备初中以上学历,次年冬天他才被录取到预备科。
在军校学习期间,在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熏陶下,何昆刻苦学习,积极参与校内由我党举办的革命活动,并加入了我党创建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最终,革命意志坚定的何昆通过了我党的重重考核,于1926年春,被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吸收为中共党员,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同年毕业后,何昆被分配到南宁分校第一步兵队继续深造。
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
4月18日,此时还未彻底暴露身份的何昆和一批被认定为左派学生被拘禁在校内。
当晚,何昆趁着看守人员不注意,顺着校内的阴沟爬出校外,然后设法找到了一套农民衣服,化妆成农民,辗转来到广州,找到了广州党组织。
党组织确定其身份后,何昆便被派往西郊三水县组织农民武装,准备起义。
同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何昆率三水县农民武装突入市区,策应起义部队击溃了广州城内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
不幸的是,13日,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反扑,起义最终失败,何昆不幸被捕。
被捕后,何昆和其他一部分被捕同志被暂时关押在广州惠福西路明星电影院三楼。
期间,何昆一直用乐观的革命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斗争精神鼓励大家一定不要放弃同国民党反动派战斗,并同狱中同志积极策划越狱。
当天晚上,何昆就带着大家从房顶逃出升天。
然而,由于何昆为了掩护狱中同志安全撤离,自愿殿后,当他最后一个下楼的时候,因为绳索已经承受太多人的下坠力量,所以当何昆最后一个下楼时,早有有些断裂的绳索突然断开,何昆不幸扭伤脚,如此也只得暂时放弃寻找党组织,隐蔽在同乡开的裁缝店治疗。
一个月,还没等脚伤彻底恢复,因为安全问题,刚刚才能勉强下地的何昆便立即离开了广州,回到湖南老家。
在湖南老家养伤期间,何昆仍不忘革命事业,协助永兴县九区苏维埃政府训练农民自卫队,闲暇时间还在集市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并动员妻子带头剪发放足。
在他的带领下,永兴县的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群众的革命觉悟越来越高,革命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妇女们也纷纷剪发放足,争做一个进步妇女。
脚伤恢复后,何昆便又急忙踏上了革命的新征程,北上武汉,寻找到了武汉地下党组织。期间,何昆在路上偶遇一起投考黄埔军校的同乡,时任国民党武汉警备区少校军官的何德介。
何德介看到何昆很是惊讶,对他耳语道:
“通缉你的字有箩筐大,你怎么还在这里?”
何昆对此却不以为然:
“怕什么!”
何昆心中的革命信念十分坚定,为了能让全中国的劳苦大众都能够过上没有地主豪强剥削和压迫的好日子,他可以不怕任何困难,更无惧生死。
与何德介那次有惊无险的碰面后,不久在武汉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何昆又马不停蹄赶往沪宁地区从事地下工作。
在沪宁从事地下工作时,曾数次遭遇险情,但每次都被他的临机应变而一一化解。
有一次,何昆外出执行任务时,突遇国民党反动派检查。
在这危急关头,何昆临危不乱,急中生智钻进了一顶路过的空轿子,然后叫轿夫抬着他走过国民党反动派的检查关卡。
因为,当时坐轿子的都是地位不低的人,所以反动派没有仔细检查,只是做做样子,就让何昆坐的轿子过去了。
就这样,何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目送下扬长而去。
1929年11月18日,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泉漳中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会上,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和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维汉等经慎重商议,鉴于通海、如泰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不断壮大,为了集中力量对抗国民党反动派,及在江苏发展革命根据地,决定将通海、如泰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组建成江苏境内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入中央序列的正规工农红军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1930年春,受周恩来委派,何昆赴通海、如泰地区组建红十四军。
同年3月2日,红十四军在如皋西乡正式打出部队旗号,由何昆担任军长,李超时担任政治委员,薛衡竞担任参谋长,余乃诚担任政治部主任。
之后,何昆率红十四军先后取得了卢家庄、四甲坝、四扬坝等战斗的胜利,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为通海、如泰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何昆的带领下,红十四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一支我党在江苏省不可或缺,更是让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的武装力量。
在何昆的带领下,不过月余时间,红十四军发展到近2000多人,革命根据地也扩展至120平方公里,使革命洪流席卷苏中大地,并有力地支持了中央苏区红军的斗争。
血战老户庄,不幸壮烈牺牲
1930年4月3日,中共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召开万人大会,正式对外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成立。
红十四军下辖两个支队,通海红军第一大队编为第一支队,如泰工农红军编为第二支队。
之后,红十四军便立即展开了进攻老虎庄的战斗,首战并获得大胜。
而后,红十四军先后转战通、海、如、泰等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地区,不但接连数次取得与国民党反动派战斗的胜利,更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地区建立了游击区,打土豪、惩恶霸、分粮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然而,江苏始终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地区,红十四军虽多次击败国民党反动派军,但敌我军事力量相差实在悬殊,这种悬殊绝非是一二场局部战斗的胜利就能改变的,红十四军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当时,红十四军虽然在江苏建立了如泰与通海游击区,但两个游击区之间并没有连接在一起,两者的中间地带还有很多地方都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控制之下,其中尤以扼守在如泰与通海游击区之间的如皋磨头镇西南老户庄这个地方,对红十四军的威胁最大。
老户庄这个地方不但易守难攻,国民党反动派更是在此驻扎重兵,有一个保卫团,还有县警察大队和省保安队的一个中队驻扎于此。
为了拔掉老户庄这个钉子,解决这个犹如定时炸弹的威胁,红十四军决定于4月16日向老户庄发起进攻。
16日晚,何昆军长亲率二支队及赤卫队,在夜色的掩护下兵分三路向老户庄发起进攻。
这一战打得很是艰难,何昆军长更是不幸壮烈牺牲于此。
敌人在老户庄布置重兵,修建了许多的碉堡,碉堡内有不少的机关枪,火力很猛,且南边还有护庄河。
为了分散敌人的火力,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红十四军二支队及赤卫队在何昆军长的安排下兵分三路围攻老户庄:
第一大队从庄子东面强攻;第二大队是主攻部队,由张爱萍指挥,从南边渡过护庄河,向敌“保卫团”团部发起进攻;第三大队和赤卫队从西边佯攻,并负责围点打援。
战斗开始后,张爱萍身先士卒,率二大队奋勇向前,冒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无畏地向前冲锋。
由于敌人察觉了我军的意图,将重火力都集中在护庄河这边,企图负隅顽抗到底,加上护庄河水又深,战士们怎么冲也冲不上去,东面的第一大队强攻三四次也没有决定性的进展,一时间战斗陷入胶着阶段。
“狗日的,我就不信拿不下来!”
面对陷入胶着的战局,何昆果断调整战斗部署,将西面、南面全部留给赤卫队佯攻,以牵制敌人兵力,然后将第三大队调回,第二大队也从南面调回,二个大队与第一大队集中在东面,直接发起总攻。
总攻开始后,何昆握着手提式机关枪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带领战士向东面的敌人发起进攻,东面的敌人猝不及防下四散逃窜,我军很快占领了东面的晒谷场。
此时,晒谷场周围碉堡内的敌人似乎也察觉了我军改变了总攻的方向,见我军已经占领了晒谷场,纷纷调转火力,用重机枪疯狂朝着晒谷场方向狂射。
一时间,我军被敌人的重火力压制得抬不起头来。
而在我军被敌人重火力压制的同时,已经知道我军进攻老户庄的敌人纷纷从各处赶来增援。此时,面对着严峻的战斗形势,何昆临危不乱,他对张爱萍说:
“让我对付碉堡内的敌人,再不解决,敌人的援军过来就不好办了。”
说着,他就一个纵身跃上草堆,握着机关枪朝着敌人碉堡方向猛烈扫射,以掩护部队进攻。
瞬间,机关枪打出来的一梭梭子弹成功压制了敌人的火力,之后,何昆就冲着后面的将士,振臂高呼道:“同志们,冲啊!”
身后的战士听到军长的高呼,立刻跃起,英勇无畏地朝着敌人的方向冲去。
就在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敌人射出的一颗子弹击中了振臂高呼的何昆军长的胸部。
何昆倒在张爱萍的怀中,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襟。
因流血过多,何昆军长壮烈牺牲,年仅32岁。
看着军长牺牲在自己的怀中,张爱萍怒不可遏,大吼道:“报仇!为军长报仇!”
此时得知军长已经壮烈牺牲的战士们,他们更是升起了一股强大的怒火,红着眼睛向敌人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
但由于吴窟、石庄据点的敌人已经赶到,红十四军腹背受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我军只能被迫撤出战斗。
何昆军长牺牲当夜,因为当时我军面临着十分危急的情况,军长的遗体只能交由当地党组织组织村民仓促掩埋,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何昆军长的遗体,军长的墓穴没有做任何标记,且村民们也没有被告知下葬的人是谁,也被告知绝对不能向任何人泄露这件事。
因此,何昆军长的遗体多年未有人知道埋葬在哪里!
直到1964年,在党组织,及张爱萍将军等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下,何昆军长的遗体最终被找到。
张爱萍将军35年6次寻找战友忠骨红十四军成立后,何昆兼任第二支队队长,张爱萍将军则在第二支队担任第二大队大队长。
张爱萍将军虽然与何昆军长相处的时间很短暂,但两人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何昆军长爱兵如子、身先士卒、敢作敢为、不怕牺牲的精神,让张爱萍由衷敬佩。
何昆军长英勇杀敌的大无畏气概,在张爱萍脑海中留下了一道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每每追忆这位牺牲在自己怀中的战友,他总是泪流满面。
自何昆军长牺牲的那一年,到1964年终于找到何昆军长的遗体,在这35年的时间里,张爱萍从来没有放弃寻找何昆的遗体,先后6次或委托当地县政府帮忙寻找,或派人到如皋查访。
1942年,张爱萍便委托时中共如西县委书记周特夫帮忙寻找何昆的墓地,但因为战争频繁未能找到。
全国解放后,张爱萍又分别于1952年、1956年、1957年、1958年4次专门派人到如皋查访,结果仍一无所获。
1964年9月,何昆军长牺牲的第35个年头,张爱萍又委托当年红十四军第五营政委周方,专程到如皋胜利乡西燕庄寻常何昆军长的墓地,并指示江苏省民政厅尽全力配合。
这次寻找比以往更加全面,也更加细致。经过一个多月耐心地调查,周方终于找到了唯一健在的,当初参与埋葬何昆军长的村民孙国民。
经过孙国民老人一再回忆和指引,周方终于在庄北一片菜田中间找到了何昆墓地的准确位置。之后,经过法医检查,及多方查证,最终证实这就是何昆军长的遗骨。
何昆军长的遗骨找到后,消息传到张爱萍出,张爱萍悲喜交加。
悲的是,亲密战友何昆没能看到全国解放的那一天,没能看到全中国的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的那一天。喜的是整整35年,何昆的遗骨终于被找到,也终于能告慰何昆的在天之灵。
1966年清明节前夕,根据张爱萍和江苏省民政厅指示,何昆的骨灰被安放在如皋烈士馆内。
26年后,即1992年4月,何昆军长的骨灰迁至新落成的如皋烈士陵园内安葬。
201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公园在如皋落成。
此时,何昆军长得继孙何昭善带着妻子应邀来到如皋,相继走访了当年祖父何昆和红十四军英烈们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叩拜了红十四军英烈。
这一生,何昆虽走得很短暂,但他为新中国所做的贡献和英勇事迹必定会被后人永世铭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