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地区忻府区包括哪里(山西地名忻州)
忻州,古称新兴、秀容、肆州,是自古以来雁北呼包地区(辽以前塞外霸权的核心地带)与中原关中地区(元以前华夏帝国的核心地带)间交流与冲突的必经之地。到了辽金元明清时期,随着塞外霸权与华夏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相继东移(东北、幽燕、江南取代雁北呼包与中原关中),忻州地区不再是塞内外霸权与帝国间交流冲突的必经最短干道,反而成为西翼迂回通道。
忻州地区处于汉唐帝国向塞北进军的正北通道之上
中原帝国与塞外霸权政经军文中心的转移改变了忻州地区的战略地位
忻州地区今日所辖地块,大体上在历史时期被太原、忻州、代县三地管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方(1971年)才形成今日之规模,并且成为全山西省唯一一个横贯东西省界的地级政区,下辖14个区县级政区,这14个区县级政区大体被分为“西八县”与“东六县”两部分,其中“西八县”以汾河上游河谷及若干黄河小支流河谷为主干,“东六县”则以滹沱河上游盆地及五台山区为主干,相对而言,由于滹沱河上游盆地是联系周围地块的主要通道,且滹沱河上游盆地平川较多,所以东六县远比西八县在经济条件上更好一些、在文物遗存上也更丰富一些(从寒鲲比较熟悉的八批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指标来看,西八县仅有宁武、静乐两县3处,而东六县则有34处,东六县是西八县的11倍)。
忻州地级市所辖“东六西八”14县区位置示意图
忻州地区北有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及恒山雁门山与雁北地区(大同+朔州)相隔,东有太行山余脉五台山与河北省保定地区相隔,西有黄河与陕西省榆林地区相隔,中南部有石岭关、天门关、赤塘关及系舟山脉与太原晋中地区相隔,东南部以牛道岭山脉与阳泉相隔,西南部因为西八县基本上属于吕梁山脉而与吕梁地区的地理分隔不是很明显。那么被上述关山环抱其中的西8东6各区县级地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且看寒鲲为您一一道来,本文就先从东六县中的忻府区(原忻县)与据说即将成为【区】的定襄县讲起:
忻府区的来历【忻府区】是在2000年【忻州地区】改制为【忻州地级市】之时,取代原【忻州县级市】的【市辖区】,也使得忻州地级市成为了一个只设置一个区级单位的【单区市】(传出撤县设区消息的【定襄县】或将打破这一局面)。之所以叫做【忻府区】,那个【府】字完全是为了与【忻州市】相区别,避免出现地级市与辖区重名的现象(忻州市忻州区),又不想回到【忻县】(忻县区),或另起一个名称(秀容区),所以就添了一个【府】字,与朔州市【朔城区】的得名类似。
始建于明代并经过清、近、现代多次修缮的忻州北城门——拱辰门
那么,忻州、忻县、忻府区,为何会用这个【忻】字呢?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按照流传较广的说法,有《魏土地记》【刘邦欣然而过】说与《元和郡县图志》【忻口】说两种,【欣然说】认为刘邦自白登山突围后来到这里,因彻底摆脱匈奴而欣然高兴,所以用与【欣】字同义的【忻】来命名这个地方。但问题就在于,刘邦是在公元前200年从白登山欣然脱围的,两汉时期的忻府区一带归太原郡管理,甚至一度以【阳曲】(滹沱河拐弯处的阳面)为名。汉末(公元215年),曹操政权将雁北人民迁入滹沱河上游盆地(忻定盆地),也将很多原本位于雁北的郡县迁入,九原、定襄、云中、繁峙等均是此时迁入,并且以此为契机设置了【新兴郡】,从而管领那些“侨置”的县。西晋十六国与北朝时期,此地建制比较混乱,【新兴郡】先后被改制为【晋昌郡】【肆卢郡】【肆州】,到了隋朝又改为【新兴郡】,直到隋唐时期(公元600年前后)才两度改为【忻州】,也就是说从刘邦欣然开始,一直过了800年左右,【忻州】才正式出现,所以私以为【欣然说】顶多是唐朝人的误会,经不起推敲。
自大同城墙南门远望白登山
《元和郡县图说》所谓【忻口说】认为,因为忻州境内有【忻口】,所以才会以【忻】命名。寒鲲认为这个观点是靠谱的,虽然未必是因为那个如今位于忻州市区与崞县古城正中间的【忻口】(忻州城与忻口相距24公里左右、原平的前身崞县古城与忻口相距30公里左右),也可能是因为一条曾经叫做“忻水”的河流,而所谓【忻口】便是忻水汇入滹沱河之处。
以水为名,在中国古代很常见,其中,晋国得名的解释之一就是:因为今日翼城曲沃一带的某条曾叫做晋水的河流或河道;称水流交汇处为口,也很常见,比如2016年底开始考古发掘并有重大成果出现的江口沉银遗址所在的【江口镇】。那么,【忻口】二字,理解为【忻水入滹沱水的交汇处】也便很顺当了,那么【忻水】又是今天的哪条河流呢?从如今的河道来看,滹沱河的支流【北云中河】与《明史·地理志》里的说法较为吻合(忻州,北有滹沱河,又有忻水,一名肆卢川,自北流入焉。),而且忻口村就在北云中河入滹沱河处,那么忻州之名很可能不是因为【忻口】,而是因为【忻水】,先有【忻水】,自然会有【忻口】,再有【忻州】。
今日的定襄县是汉代定襄郡迁移后的结果今日的【定襄县】(可能近年会被改制为【定襄区】),其实并不是最早被叫做【定襄】的地方,今日之【定襄县】实际上是由最早的那个【定襄郡】迁移安置而来的。所以,想要搞清楚今日之【定襄】县名由来,就必须回溯到汉代的那个【定襄郡】。
【定襄郡】早在汉高祖刘邦之时(公元前201年)便被设置,它所管辖的土地原本是赵国设置、秦朝沿用的【云中郡】东半部,大约涵盖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清水河、卓资、察哈尔右翼中旗以及山西右玉等县/旗,西汉时以和林格尔县的盛乐古城为郡治,东汉时则以右玉县南部的善无古城为郡治所在。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设置定襄郡后第二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便被匈奴包围于白登山,汉帝国显然不大可能在西汉初年便对白登山西北的定襄郡有多面稳定而有效的管领,定襄郡在刚刚设置之时,由于本身正是冒顿单于以来匈奴势力盘踞的河套地区之东端,远远谈不上稳定,也便取了这么一个【安定】(定) 【辟地有德】(襄)的名字,以求此地能够安定。
汉代定襄郡(今和林格尔县)境内景致
【定】字代表【安定】很容易理解,可这个【襄】字代表【辟地有德】又该怎么理解呢?我们就需要从【襄】字的本义讲起了,按照【襄】字的周代金文字形,它的本义可能是:手揽布袋,撒籽播种。显然,只有被农人开垦了的土地才能做到“撒籽播种”,由此引申开来,开辟土地,耕种起来,使得自己与他人都能在未来获得粮食,在以农为本、以食为天的周人看来,显然是一件【有德】的行为。那么,我们把这种【开垦土地】式的【辟地】进一步引申一下,农业帝国的领土扩张,除了将领率领军队展开的军事行动以外,最为根本的自然还是农耕生产方式的扩张,那么【辟地】也便可以由自耕农的【开垦土地】,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农业帝国的【开拓疆土】了。面对以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的匈奴帝国,汉帝国用【定襄】二字命名这片处于云中郡与雁门郡之间的新设郡级地区,其背后蕴涵着的,其实正是汉帝国要继承秦帝国由蒙恬执行的“开边”政策,将中原王朝的统治机制与经济体系建设到河套地区来,只不过这种类似于政治宣告的行为,第二年便被白登之围打脸。
今日的定襄县始于公元215年绕了一大圈,寒鲲其实只解释了【和林格尔】与【右玉】一带为什么曾经被叫做【定襄】,那么,今日之【定襄县】又是从何时开始被叫做【定襄】呢?答:公元215年,东汉末年,曹操主政时期。
公元215年,曹操主政的东汉许昌朝廷,由于内战不已,无暇北顾,便战略放弃了今桑干河以北的地盘,两汉经营多年的河套四郡(朔方、五原、云中、定襄),甚至今大同市区、阳高、天镇所在的雁门郡北部被“正式抛弃”,并且成为鲜卑人的驻牧地(盛乐+平城)。那么原本土生土长在河套四郡+雁门郡北部的人民去哪里了呢?原来,由于持续内乱、汉室衰微,汉帝国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能力直线下降,边疆游牧族群乘势而起,习惯农耕的边民没有被游牧族群吸收的便躲避战乱,南迁进入滹沱河流域,公元215年,为了有效管理这波“移民”,许昌朝廷决定成立【新兴郡】及其下属【县份】,原属【定襄郡】的民众便在此时被安置到了新设置的【定襄县】了,定襄之名,由此而来。
作者简介:自由撰稿人、敦煌文化守望者二期成员、晋行记研学中心历史文化讲师,文章散见于知乎、今日头条、新浪微博、豆瓣、百度百科TA说、马蜂窝旅行、《北京晚报》、《中华遗产》、《廉政瞭望》等互联网平台或纸质报刊,擅长结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佛教石窟造像、中国古代壁画、历史地理、中国古建筑等维度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相应文物与古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