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黄渤电影在哪拍的(黄渤凭一己之力扛起一部好电影)
作者|电影十三姨
很多人第一次认识黄渤,就是通过宁浩的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
他在其中饰演操着浓重青岛口音的黑皮,虽然算不上主角,但因为片子自身现象级的火热度,硬生生把这么一个跟偶像完全搭不上边的演员——黄渤推到了台前。之后的一系列电影下来,好像“无厘头、喜剧、荒诞幽默”这一类词才是他的专属代名词。
直到2009年,他又遇到了曾经提携他进入演艺圈的导演管虎,一个有着与宁浩完全不同电影理念的导演。他不需要宁浩电影中那样的精密的时间安排,他的镜头有大段大段的留白,显得随意又巧妙,仿佛一段紧密叙述之后的那声叹息,很有嚼头。
作为华语导演中的异数,他是中国观众最陌生的大导演。他电影作品并不多,早期以电视剧为主,陈道明是御用男主,后来才拍电影,但一直被不少观众认为可能更是个被低估了的导演,被小众影迷奉为经典的《斗牛》便是个佐证。
1. 是牛二也是二牛
《斗牛》的时代背景定格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在第一线上帮助抗日武装份子,跟中国交好的荷兰从千里之外送来了一头奶源充足的大奶牛,可是这头牛却在八路军要撤退的时候遭遇了史上最大难题:因为个头太大无法撤走。
所以八路军部队就把这个既艰难又简单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小村庄:帮忙喂养这头外国母牛。
在管虎导演的镜头下,你很难看到那些在危难时刻还能挺身而出的正义使者。相反,是一群明显贪生怕死的小农民,但这,也正是现实。
毫不例外,牛二(黄渤 饰)也是这样一个唯唯诺诺的小农民。没人主动请缨,村里人决定用抓豆子来确定接管奶牛的人。
九儿(闫妮 饰),作为村里的一个外姓小寡妇,性格泼辣直爽。
她要男女平等,她要自己的权利,她是最有先进思想的人,可在那个时代,她却成了最被瞧不起的人。
她可以在自己的男人死后,依然勇敢面对村里的各种闲言碎语;
可以在众多男人抓阄的时候,单枪匹马一个妇道人家上前抓豆;
她也可以在被老祖当作交换条件送出来的时候,又理所当然的问牛二要一份定亲礼(牛二手上的银镯子)。
在那个封建的乱世中,她就好像是一股永远不向生活妥协、永远不服输的勇气,给予牛二潜移默化的影响。
谁也没想到,九儿抽中了。九儿把抽中的红豆给了牛二,牛二不愿意接受。可牛二却被村里的老祖以把九儿嫁给他为条件,被迫接受了这趟接管喂养奶牛的任务。直到有一天,日军侵略,村庄被毁。
镜头一转,画面满满的黑白色,满地的死人,一如那些年的战争片那样,给人一种难以呼吸的压抑感。
在日本人侵略扫荡过的村庄里,无人生还,却保存了一头牛的生命。
养牛和保护牛的重担,由全村变成了他一个人,这结果让牛二无法接受。
于是当下一波日本人再次占领这个村庄的时候,牛二选择丢下牛自己逃跑。
都说“人生为人,不是取决于他的文化,而是他的良心”。
牛二,一个连八字和人字都分不清的小农民,贪生怕死、安分守己,在跑上山顶以后,却突然意识到这是一只全村牺牲性命都要保护的牛,所以他经理挣扎后又返回村子救下奶牛。
之后,这头奶牛成了牛二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他和奶牛相依为命,而奶牛的出现也真正改变了牛二对于这个世界和人心的看法。
战乱中的人活在刺刀的裹挟下总能憋出一股子九儿般的野性,它既是还原后的真实又是伤感的有一些无奈。
面对大批量快要饿死的难民,善良的牛二将奶牛的奶挤给他们。可是难民们却在奶牛没有奶的情况下,依然丧尽良心的得寸进尺。
对待牛二不仅没有任何感恩的意思,还想要吃掉他们口中“像娘”一样解救他们饥渴的奶牛,想尽办法榨干奶牛身上所有的可利用价值,奶喝光了,就杀来吃肉。
可以说是把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质渗透到了骨子里,亦可以说是将人性最深处的贪婪本质激发得淋漓尽致。
战争可怕么?不可怕,没有人心可怕。但这么可怕的人心不正是战争催生出来的么?
熬过战争、侥幸存活的牛二,最终还是对人性失望透顶,然后选择离开,和奶牛一起在山上生活,再也不下来。
2. 黄渤的演技不是盖的大山、村民、八路、日军、牛二和他的牛。
影片伊始处,管虎即以几个速描的特写镜头,就出色地勾勒出了牛二的憨痞的形象,将一种低于尘土的悍劲儿描摹出来,既不卑微,也不凡俗。
一张军民协议,却成了牛二一辈子的负担。
当他久居深山七八年,终于看到解放军的时候,他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嘉许,而是给自己这些年的守约一个交代。
可当他终于信守承诺将大奶牛保护好要交回给共产党的时候,并没有引起解放新军的重视。
解放军组长毫不在意的推开牛二的手,也没有为牛二这信守承诺的行为一丝感动,有的只是客套的热情,和无关痛痒的关心。
是啊,他们又怎么知道牛二为了这个承诺都付出了什么。
怀着对全村愧疚之情,对九儿眷恋之情独自抚养奶牛的牛二,到最后却只得到了四个大字“牛二之墓”,这本身就是悲情的。
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并不好表现,特别是跟一头牛演感情戏,这个“对牛弹琴”的道理大家都懂,可以想象一下配合的难度,但《斗牛》做得还算出色。
黄渤通过跟牛的相处,真正与奶牛建立出感情。迷茫的眼神,干裂到起皮出血的嘴角,满口大黄牙,油乎乎的炸毛的头发,一身破旧的旧棉袄,操着一口地道的青岛话。
一个个特写镜头勾勒出了牛二所代表的的抗战时代质朴的农民的形象。
本在村里牵着一头小黄牛的他,可能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娶了村里的寡妇——九儿,再生个一男半女,延续香火,实现人生圆满。
但自从被迫接受了养牛的任务,到屡次深入敌后去救牛,再到奋起反抗,在经历了人生百态世上的冷暖,牛二才发现人心复杂,能跟自己相依为伴的只有这头牛,到最后,牛二的所有情感都注入在一头牛的身上,它既是亲人,也是爱人和故乡。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当牛二以一种半原始人的状态出现在大众眼前时,多年的与牛相伴,言语能力退化,从说话的腔调,表情的迷茫,到眼神的游离。长期在完全封闭的生活状态下,突然与人沟通的生涩、局促,都在黄渤这一段的表演中体现出来。
黄渤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将整个影片中单纯但饱含着所有人性特质的魂和盘托出,整部影片虽然人物不多,却被牛二这一个人激的荡起一层又一层的漪涟,虽然牛二不会开枪,也不会打人,却一次次无力又勇敢的挑战底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斗牛》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活着》。
中国人的血管里都流着农民的血,我们贫穷、无知、保守、软弱,但是中国人的血管里也都流淌着不屈不挠的倔强气质。
一个与土地息息相关的民族和个体,无论经历多大的苦难,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细微的美好梦想,而这也正是我们喜欢《斗牛》的原因。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